我国翻译学素质教育的基本目标
(一)语言分析和运用能力
翻译的工作对象是语言,工作目的是符合预期目的和交流任务的语际意义对应转换,这就要求译者首先要在语言分析上下足功夫,其中包括语义(意义和意向)分析、语法结构分析和语段(即语篇)分析,在结构和成分分析的基础上正确把握语言的内容与形式,能做到操控自如。可以说,翻译教学的一切计划、措施、科目设置和教学环节及进程安排,都应当不失培养能力的宗旨,而且首先是语言分析和操控能力。
(二)文化辨析和表现能力
语言与文化相连,尤其是意义,与文化密切相关。语义分析不能脱离文化参照。在很多情况下,语义辨析涉及文化诠释,已超出了单纯的语义辨析范围,文化参照成了决定语义的根本依据。而且,语言的文化色彩遍及词语层、短语层、句子层及语段(篇章)层;语音、文字、文体、风格等各个功能层级也都有必须析出文化意义的问题。这一切有赖于译者的辨析能力。
(三)审美判断和表现能力
伴随语言文化分析的是审美判断。其实,翻译中的审美判断不限于文艺文体,任何文体(包括公文、科技文等)都有一个用词、用句是否适体、得当的考量,这就是审美。高层级的审美任务(包括意象、意境和风格把握等)更复杂,更有待于系统的能力培养。审美判断能力源于审美经验,绝非生而有之,关键在于培养。
(四)双向转换和表达能力
双向语言表达能力属于高级的语言转换活动。“双向”指既能从语言甲(源语)到语言乙(译语),又能从语言乙(译语)到语言甲(源语)。翻译要能做到“双向”并非易事,因此双向表达能力是翻译能力的重要指标。首先,“表达”有一个思维的内在过程,它是语言分析成果、文化辨析成果、审美判断成果这三个方面的思维活动成果期待于表达的整合和“全程归递”,它标志着思维已进入了有组织的高级形态;其次,表达式标志着经过整合、归递的有组织的高级思维内容的“句法赋形”,要能达到这个标准,非经过有计划的培训不可。
(五)逻辑分析和校正能力
上面已经提到了语言表达中的逻辑问题。其实表达中的逻辑问题源于思维逻辑,亦如上述。思维逻辑表现为概念、判断和推理的科学性(包括清晰性、有序性和前后一致性),这对翻译是十分重要的。有时候,词、句意义把握并无错误,问题出在逻辑上,整个翻译便功亏一篑。
以上五项就是翻译能力培养的主要方面,也可以说是翻译能力结构的五个维度。实际上,翻译能力培训的过程,也就是强化受培训者的认知的过程,是他从对翻译、对学习翻译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最后达到知之甚多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