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外语翻译教学的内容
前面提过,翻译是综合语言输出形式,也是一种语言应用翻译,还融合了说和写的能力,因此,翻译教学中需要包含以下内容。
(一)英汉语言差异
由于翻译是目的语和母语这两种语言间的变换,翻译教学的首要内容就是两种语言间的差异。对我国的高校外语翻译教学而言,翻译就是英语和汉语之间的变化,因此,我国的翻译教学必须注重英汉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连淑能从10个方面对英汉两种语言进行了对比。这10个方面分别为:综合语与分析语、聚集与流散、形合与意合、繁复与简短、物称与人称、被动与主动、静态与动态、抽象与具体、间接与直接、替换与重复。其中,前半部分是英语的特点,后半部分是汉语的特点。当然,英汉语之间的差异远不止这10个方面,但这些方面的特点基本上总结了英汉语言之间的差异。高校外语教师在翻译教学中很有必要给学生传授一些此方面的知识,这可以有效减少中式英语或者英式汉语出现的频率。
(二)英汉文化差异
翻译还被认为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而由于诸如地理环境、意识形态、宗教信仰、历史等方面的不同,不同文化下的语言在从表达形式到表达内容等很多方面都有区别,因此翻译与文化紧密相连。李建波从语用意义、历史典故、文学作品等方面对英汉语言中的文化差异进行了探讨,并讨论了“高校外语翻译教学中处理文化差异的基本原则与方法”。翻译教学中适当地介绍母语与目的语之间的文化差异有助于减少理解上的误差,缩小两种语言间的距离,增强跨文化交际的顺畅度。
(三)常用翻译方法
翻译是各族人民沟通思想、交流的重要手段,也是学习外语的重要方式之一。翻译分为翻译理论方法和翻译实践两部分,二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翻译实践是翻译理论方法的基础,又常被用来检验翻译理论方法是否有效;翻译理论方法是对以前的翻译实践经验的总结,对这些理论方法的掌握有助于提高我们的翻译水平,促进翻译实践。张培基等认为,翻译常用的方法有增词法、重复法、省略法、正反—反正表达法、词类转译法、分句—合句法等,而在实际的英汉翻译过程中,除了一些常用的翻译方法之外,翻译者还需注意两种语言中特定句子结构及形式、特殊语言现象的翻译,如被动语态、名词从句、定语从句、状语从句、长句、习语、拟声词、外来词等。
(四)翻译核心策略
为了更好地将翻译内容通过目的语加以传递,或者在母语与目的语之间实现完美的转换,翻译过程中必须坚持一定的翻译策略。常见的翻译策略有三组:归化与异化、直译与意译、拆分与组合。
1.归化与异化
归化与异化的概念最先由美国翻译理论家劳伦斯提出,它是翻译的策略与评判标准。归化译法以目的语文化为最终归宿,译者要以目的语文化中的读者为目标读者,因此,归化是通过采用目的语读者所习惯的方式来对原文的内容和信息进行表达,而异化则以源语文化为最终归宿,译者要以源语文化中的读者为目标读者,因此,异化是通过采用源语读者所习惯的表达方式来对原文的内容和信息进行表达。相对而言,归化有助于产生更流畅的译文,读起来可以使读者产生亲切感,有利于交流的顺畅;而异化有助于确保原文意义的真实性,读起来更有异国情调。
2.直译与意译
直译与意译是翻译中常用的策略,主要聚焦于译文在形式及内容上与原文的一致关系。直译强调的是译文在形式及内容上与原文完全一致,即参照原文的信息和风格进行翻译;意译强调的是译文的内容与原文一致但表达形式却与目的语一致,当前文学作品多采用意译的方式进行翻译。直译以源语读者为主要对象,而意译则以目的语读者为主要对象。
3.拆分与组合
拆分与组合的翻译策略更加适用于英译汉,而非汉译英。拆分主要指拆分英语句子中的语法结构,因为英语是形合型语言,无论句子有多复杂,句子内部都是由一定的语法手段及逻辑手段连接起来的,所以英译汉时要先通读整个句子,然后根据语法结构和逻辑关系将句子拆分,主要是主从句的拆分、句子主干与其他辅助成分的拆分。在完成句子结构的拆分之后就需要进行句子的组合,组合是汉语句子的组合,是将原句所表达的意思按照汉语习惯进行重新组织的过程。由此可见,拆分与组合其实可以看作归化的一种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