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高校翻译教学模式

一、国外高校翻译教学模式

(一)英国

英国本科阶段开设翻译专业的大学不多,大约只占1/3。研究生层面的翻译教学比重偏大,教学培养模式呈多元化趋势,而且不同类型的翻译教学由于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的差异,在课程设置和师资配置上不太一样。纵观近几十年翻译教学的发展,英国的翻译教学可粗略地划分为下面四种培养模式。

1.以会议翻译(口译)培训为主的职业培训

培养模式是各大学举办的翻译培训班,学习结束后发翻译证书或翻译文凭。这类学校继承了法国巴黎高等翻译学校的培训模式,培养对象以口译或会议翻译人才为主。这类教学积极应用达尼卡·塞莱斯柯维奇的释译理论,将翻译视为交际行为而不是交际结果,注重翻译中译员的心理过程。此外,译者被看成画家而不是摄影师,译者必须传译的是原作的思想而不是词句和语言结构。也就是说,翻译的单位是篇章,是话语,而不是词或句子。这类学校注重技能训练,强调训练程序与方法。教学中重视培训译员听译篇章、分析内容,利用形象化等手段记忆信息内容,归类、听懂并记住数字,复活大脑的被动记忆,并学会一边听,一边译,使语言表达清楚准确。教授翻译的人员大多是职业会议译员或译者,同时懂得教学法。他们要求学生的第一外语或第二外语达到理解无特殊困难,母语表达准确、贴切、娴熟的程度,其智力和分析综合能力及文化修养应达到较高水平。课程设置除了即席翻译和同声传译外,还讲授经济、法律、语言学、翻译理论等课程。为保证学生熟悉未来职业,学校常邀请一线的口笔译工作者来校讲学以保证学生与该行业职业者接触,并常在毕业前安排学员赴校外相关机构或国际组织进行实习。

2.以德国翻译教育家W.威尔斯的语言学理论模式为基础的教学方法

这种模式主张将专业知识的翻译视为应用语言学的范畴。在四年的翻译教育中将语言的学习与翻译技巧的训练结合起来,以培养复合型翻译人才。其培养模式以赫瑞-奥特瓦特大学语言学院苏格兰El笔译研究中心为代表。其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充分体现出翻译语言行为的理论思想与特点。口笔译研究的培养目标是使语言学的毕业生掌握宽泛的口笔译特殊技能,以适应多种职业的要求。其博士学位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口笔译研究、话语语言学和交际学。口笔译研究中心开设的主要课程有对比语言学,翻译理论,准备和现场翻译,笔译研究,会议与联络翻译,改写、编辑、摘要与校对,科技与翻译,双语社会与文化研究等。然而,口笔译研究中心的教学内容并不严格地局限于狭隘的翻译,除了语言教学、应用语言研究之外,还要求学生学习社会、文化、政治和经济方面的知识。口笔译专业的研究方向也十分广泛,如技术翻译、机器翻译、文学翻译、媒体翻译、会议翻译、联络翻译和翻译理论等。

3.功能主义理论的培训模式

以弗米尔为代表的翻译功能学派主张考虑译者的翻译环境,不能将翻译局限于语言学或文学的狭隘层面。译者应在跨文化的交际中发挥相应的功能。采用此理论的教学机构在翻译领域或语言学领域的学术实力较强,往往采用学院式培养模式培养专家学者型的翻译研究人才。沃里克大学英语与比较文化研究中心是这类培养模式的代表。沃里克大学始建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该校的英语与比较文化研究中心始建于1977年,如今已是英国最大的翻译研究与教学基地,能够授予翻译研究的学生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从中心的名称可以看出,该校的翻译教学与文化的研究紧密联系在一起,教师都是翻译家,其研究兴趣几乎涵盖了文学和文化的各个方面:翻译理论与实践、翻译史、后现代主义批评、马克思主义批评、美国文学、文艺复兴时期的诗歌、英国黑人文学与文化、妇女文学、加勒比海地区研究、后殖民主义文学、爱尔兰研究、英伦三岛比较文学等。课程设置包括核心必修课、选修课和论文写作。翻译研究生的核心必修课包括“翻译与接受研究”和“翻译理论史”。前者将翻译视为“文学变化与发展的塑造力量”,分析考察“不同文化之间文本的传播过程”,考察翻译在文学系统中引进新观念、新形式、新类型的方式,并且考察不同文化的读者接受文本的方式;后者旨在考察翻译理论的起源、翻译态度的变化,以及翻译评价标准的变化和翻译实践模式的变化。翻译研究的选修课程极其广泛,主要有以下几门:诗歌与翻译、戏剧翻译、翻译与性别、翻译与后殖民主义、学习方法论与研究技巧等。学生通常要求具有相关领域的知识与经历,并具有相应的学位。可以看出,沃里克大学主要采用学院式的培养模式,培养学术型的翻译人才。翻译类型侧重于笔译,特别是人文和社会科学的翻译,自始至终强调翻译的文化功能、社会影响与接受文化的态度及其作用。

4.计算机辅助教学模式

计算机辅助教学已经在越来越多的学科和课程中得到应用,尤其是计算机智能辅助外语教学,从理论到实践都有令人兴奋的效果。这里以曼彻斯特大学理工学院为典型来研究其教学特点。该校的翻译教学设在语言工程系,是现代高科技、计算机、语言教学、翻译等学科的综合性教学。该系不仅授予翻译研究的科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而且授予机器翻译的硕士学位。曼彻斯特大学理工学院的语言工程系与其他大学的语言学系或现代语言系的区别在于,该校不仅重视学生的语言技巧、翻译能力,而且强调语言知识的作用,强调对不同语言的学习与训练,掌握语言学习的规律。他们认为,纯粹的语言能力在漫长而多变的市场需求和个人的工作经历中很难使学生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学生只有牢固地掌握语言学习的规律、方法与使用技巧,才能更好地迎接挑战。以该系开设的术语学课程为例,学生要求掌握术语学的理论框架,利用计算机对术语语料进行分析研究,建立概念结构,认识不同使用者对术语的不同要求,以及术语对信息处理系统的重大作用。所以,该系的毕业生深受市场欢迎,许多人成为术语学的专家、词汇学专家、词典编纂者和文献学专家。该系有关翻译的课程十分丰富,而且富有特色:翻译语言学、翻译方法论、译者信息技术、口译研究、机器翻译、机器翻译评估、计算机辅助翻译、翻译理论、理论语言学、形式语义学、计算词汇学、语料语言学、术语学、言语与语言处理、人工智能以及自然语言处理等。更值得一提的是该系是英国最大的计算机辅助语言学习基地,研究领域涵盖了语言学习、语言学和计算机语言学等纯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主要研究课题包括语言工程、理论语言学和翻译研究。

(二)法国

在法国的文化生活中,翻译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翻译将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在法国,直接或间接从事各种翻译的人员也越来越多。培养译员是一项重要的任务,法国在翻译人才的培养方面,积累了相当多的经验,翻译教学比较受重视。法国的翻译教学可以分为职业翻译培训、与其他专业方向配合的翻译教学和以教授语言为主要目的的翻译教学。按照心理教学法理论,“教学目的、目标、方法和手段不能从一个专业照搬到另一个专业,而应该对其进行思考,以使其适应当前教育遇到的新形势”。培养目标不同,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必然各异。

1.以职业培训为目标的翻译教学

(1)巴黎高等翻译学校

该校专门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等国际机构培养国际会议译员和笔译人才,学生来自全球的各个国家,涉及40多种语言。该校招收对象为文、理、法、社会学各科大学毕业生,新生没有数量限制,但入学考试十分严格,除对翻译需要的相关能力的考查外,还对其未来将适用的工作语言水平要求很高。学校下设三个系:口译系、笔译系和研究生系。口译系学制两年,第一年学习即席翻译,第二年学习同声传译,同时开设经济、法律、语言学、翻译理论、术语学等课程,每周总课时大约24小时。笔译系学制一般为三年,第一年开设基础翻译课,第二年开设经济翻译课,第三年开设科技翻译课,同时开设口译系翻译除外的其他课程。两个系还同时开设母语及外语进修课。两年或三年学业期满,考试及格或论文获得通过者分别发给“会议口译人员高等专家毕业文凭”和“笔译人员高等专家毕业文凭”。学生毕业后,大部分投考各国际机构的翻译部门,也有一部分毕业生为了工作自由不投考国际机构而分别向各国有关机构申请自由译员的工作执照。70多年来,该校为联合国、欧盟以及西方各国的外事部门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高级翻译人员。巴黎高等翻译学校以塞莱斯科维奇的翻译理论为翻译教学的理论基础,该派理论运用语言学、逻辑学、心理学的成就来阐释翻译的理解和表达过程。其核心思想正是对穆南、贝尔尼埃和阿尔比的语言学译论的继承。这一核心思想就是翻译的主要目的是译意,而不是源语的语言外壳,提倡在翻译中进行“文化转换”。翻译理论提出的翻译程序是理解、脱离源语语言外壳和重新表达。不可否认,这一翻译理论体系在培养高级口译人才方面是十分有效的。巴黎高等翻译学校的一个重要特色,就是极为重视翻译教学理论的研究,推出了一系列翻译教学研究专著。在翻译教学理论研究方面,针对翻译教学的性质、特点、目标、方法,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探索,提出了许多富有启迪意义的观点,总结了可以借鉴的经验。比较有代表性的成果有杜里厄的《科技翻译教学法基础》,拉沃的《翻译在语言教学法中的作用》,巴拉尔的《翻译——从理论到教学》,《大学中的翻译——翻译教学研究与建议》,勒菲阿尔的《笔译推理教学法》等。

(2)雷纳第二大学

该校颁发多语种多媒体交际工程学职业文凭。用十年左右时间发展起来的“语言和技术”专业,主要为翻译机构或公司培养英、法、德笔译人员。这所学校的培养模式同布鲁塞尔玛丽·哈普斯自由学院接近,但不培养口译人员。学生毕业后以担任翻译、审校、译审、项目负责人等为主。该校的特点是把翻译教学同计算机的使用和专业术语研究及企业需求紧密结合,例如,该校于2004年8月出版了《奥林匹克英法实用词典》。该专业指导教师出版了十几部翻译理论研究专著,研究成果丰硕。雷纳第二大学教授瓜岱克在他撰写的《描述翻译和概要翻译》中根据职业翻译特点和程序提出了渐进式的翻译教学模式。描述翻译旨在寻找文件的所有重要线索,说明理解阐释文本的环境和条件,找出并翻译关键词,说明主题或主要议题;概要翻译在于使用与文件语言不同的语言提供简要明快的主要内容和情况。按照瓜岱克的说法,描述和概要翻译是所有翻译不可或缺的基本能力,是职业翻译的最佳模式。从教学法的角度讲,这是尊重学习进度的理智方法,可以帮助理解要翻译的文件,建立合理的术语库。译者通过资料查询进行跨文化、跨语言实践和审校实践。该校翻译专业确定的培养目标是:毕业后能在翻译公司或类似机构承担职业翻译、译稿审校、专业术语研究、信息管理、项目管理等工作。该校“多语言多媒体交际工程学”,把翻译培训同广泛意义上的交际和信息传输结合起来,把翻译训练同术语研究结合在一起。换句话说,每一专业翻译训练结束后,学生都要将该领域术语输入计算机进行处理,以供有关企业和个人使用,或编辑成字典出版。随着因特网的广泛应用,不少大公司希望随时从全球各地的网站上了解行业信息,因此对翻译有了新的需求,他们通常不是让翻译公司完整翻译网上的内容,而是要求译者采用“描述”或“概要”的形式对原文进行适当的压缩和摘编,即编译、摘译或译述等,然后视信息情况决定是否需要翻译全文。这也是“描述”和“概要”翻译训练进入培训内容的原因之一。

2.专业翻译研究与翻译培训

(1)里昂第二大学

该校的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专业将语言学同术语研究紧密结合,术语研究重点是医学(以医药学为主)和环保专业。硕士生在学习相关专业的同时在导师指导下从事以法英、法阿、法德为主的双语术语翻译研究。该校与国家科研中心合作,和下属的20多所研究教学单位在以上两个领域的术语研究成果在国内外都享有盛誉。毕业生可以直接进入相关领域从事教学、翻译或其他工作。里昂第二大学为语言学系或商务及法律系的研究生开设了专业口笔译课程。其授课方法为职业翻译培训,强调翻译思维能力的训练和方法论的应用。

(2)卡昂大学

该校开设法律、人文、语言、自然科学等专业,颁发硕士和博士文凭。人文科学下设的跨学科人文科学研究中心培养硕士和博士生。课程以心理语言学、生理学、口译心理和认知科学为主,最具特点的是从跨学科角度研究语言、认知和非语言因素对儿童语言发展和交际的影响,近几年对会议口译程序的认知和心理语言学研究取得了初步成果,在翻译界和心理语言学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3.教学翻译——语言教学的一种手段

法国另一些学校也开设翻译课程,但其目标并非培养职业翻译人员。参加培训的学员毕业后可从事职业笔译,也可从事与翻译没有直接关系的工作。里昂第二大学的外语语言应用专业、拉罗歇尔大学亚洲商务专业、蒙彼利埃第三大学外语语言应用专业、里昂第三大学外语语言应用专业、埃克斯-昂-普罗旺斯语言学及外语语言应用专业、东方语言学院语言和文化专业等均属于这种情况。翻译在语言教学中只是一种教学手段,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原文的语法、词法等,逐渐用准确的外语表达思想。随着翻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语言教学更多地引进交际法,课堂上出现了模拟交际场景,原来的单词翻译扩展到句子,句子翻译扩展到连贯的短文翻译,而且教师也在翻译前提供与交际场景相关的信息,更多地注意翻译过程,改善教学环境,学生在交际中学习和掌握外语的速度逐渐加快。

(三)德国

德国有着良好的翻译理论传统。德国功能学派的研究对后续的理论研究,以及翻译教学都有深远的影响。

1.基于现实生活的文本翻译的翻译教学模式

与英国相比,德国的大学一直注重翻译专业人才的培养,并认为每个人都应该享受大学层面的教育。这种专业的教育使得学生要在学校里花上很长的时间。例如,一个想要接受培训后成为教师的学生要在学校里花上四年半的时间,这还要看学校类型以及学生走完整套教学体系所花的时间,实习教师要在学校里实习两年,才能成为合格的教师。然而,大学所提供的这种学术训练并不见得是为将来的专业需要所设计的。英语教授实际上是英国文学教授,而文学作品的选择也是因教授的个人研究喜好而定的,并没有考虑课程要求。一般认为,学生的语言能力在入学前就已经获得。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语言技能的提高或被视为蹩脚文人,或是无用的装饰。在1981年做的一项有关语言课程的调查显示,课程大概有1/3都是在进行翻译——译出或译入,而学生的语言能力并没有得到提高。考试通常采用改写与翻译的方法,考试用的文章可能是从某一文学作品中抽取的。整个考试不允许用字典。改写是考查学生运用外语的能力;翻译是考查学生对外语的理解力和改写成母语文章的能力。但这种考试并不能考查翻译能力。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国际的交流与合作不断加强,德国的翻译教学也开始与之前的翻译模式——纯文学翻译的外语教学分离,转为基于现实需要的文本翻译的教学模式。这种翻译教学模式并不是要培养专业的翻译者或口译者,而是为了使所有专业语言研究人员能够具有处理日常的或非正式的翻译的能力,并能够监督公共的或正式的文本翻译的质量。对于在训练时翻译文本的选择,也应是那些在真实生活中可以或应该被翻译的文本,比如某个特殊的客户所需要的,某个特殊目的所需要的,或是要对某个特殊观众所说的文本,这样一来学生就可以处理真实的翻译任务了。

在翻译课上,教师可以和学生共同探讨所选择的文本,以及其被翻译的必要性,它的可能读者,为适应目标读者需要译者要对该文本做哪些调整等。任务可以由小组成员合作完成。那些在翻译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比如数字、数据的处理,特定时间,人名、地名,文章修改,文化内容等都可以加到翻译教学中。德国的杜伊斯堡大学也采用了这种基于现实生活的文本翻译的翻译教学模式。这里的学生只有外语专业水平达到一定高度才可以开始翻译工作。第一学期是翻译基础课程,学习翻译的各个方面。比如对不同词汇项的翻译,如何合理使用字典和其他材料资源,对文化因素的翻译,如何调整文本以适应特定读者、语域分析、文本类型、相同文本的不同翻译等。之后的两个学期要学习德译英和英译德。最后一学期是选修课程——学生翻译工作组。这个课程的教师一般都是目的语的本族语者。学生可以在翻译过程中发现很多专业翻译所遇到的问题,并且可以学习如何使用参考资料以及如何加快翻译速度等。基于现实生活的文本翻译的教学模式也是值得我国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学习的。文学翻译对于大学外语系的学生来说难度较大,并且对于未来职业需求意义不大。在我国进行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时,可以根据学生所学专业和未来职业需求设计翻译教材,翻译的文本可以是科技、商务、旅游和法律等内容。

2.基于培养文学翻译的翻译学院——杜塞尔多夫大学

以上提到的基于现实生活的文本翻译的翻译教学模式是为了培养更多的具备一定翻译素养的专业人才。在德国,由于所处地理位置、地缘政治和历史等原因,德语和德国民族文学的形成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外国文学的翻译,因此文学翻译也占有一定的市场。德语文学史上的许多著名诗人、作家,从歌德、席勒到霍夫曼斯塔尔、里尔克、格奥尔格,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埃里希-弗里德、伯尔、汉特克和恩岑斯贝格尔,都曾翻译过外国文学作品,为外国文学在德语区的传播做出了贡献。按翻译作品数量计算,德国远远超过英、法等国,但是翻译作品的质量不尽如人意。受传统观念影响,译事不为学界看重,译者的社会地位较低,报酬也偏低,多数情况下不能靠翻译稿酬维持生计。

在正规的高等教育中没有设置专门培养文学翻译人才的专业,对外国文学作品的书评也很少涉及翻译本身的问题。针对上述情况,杜塞尔多夫大学文学院以法国文学专家尼斯教授为首,会聚了一批对跨国界、跨文化的语言与文学交流及翻译理论感兴趣的教师,深感有必要成立一个新的专业,制订完备的教学计划,更科学、更系统地培养文学翻译人才。他们认为,面对不断扩大的职业需求,传统的、通过自学摸索的方式造就文学翻译人才的办法,无论对译者、出版社和读者都是事倍功半,不能再继续下去了,这一重要的跨文化传播工作的职业化已刻不容缓。杜塞尔多夫大学文学翻译专业教学计划规定,学制(包括毕业考试)为4年3个月,达到毕业要求须完成的课时为160个学期周课时(修读1门1学期、每周2课时的课程可获2个学期周课时)。其中必修课和限制性选修课计148个学期周课时,与其他文科专业相比,任选课比例稍低一些。完成教学要求、通过毕业考试者获“硕士翻译”学位。可供选择的外语为英、法、西、意,因为这四种语言的译本占全部翻译作品的4/5。学生须从这四种外语中选择一门主修专业方向和一门辅修专业方向(英、法两种语言中必选一门),另外还必须辅修德语(目的语),作为第二门辅修专业方向。主修外语占总课时的一半,共80个学期周课时,两个辅修语种各占40个学期周课时。这就是说,学生至少须掌握两门外语,能翻译两种语言的文学作品。文学翻译专业十分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教学计划规定,每个专业方向(包括主修和辅修)的教学都包括理论性课程与实践性课程两方面。以主修专业方向为例,学术性、理论性课程必须修满36个学期周课时(必修课),其中语言学和文学各占16课时,具体课程有语言学导论、语言史、20世纪语言、词汇学、语义学、句法、语言变体、文学导论、文学史、20世纪文学、语篇分析基础、文学的接受、类别文学专题等,翻译比较占4课时。语言与翻译实践课、必修课、限选课共须修满32课时,具体课程有语法对比、词汇对比、成语对比和大量的文学翻译实践课,以外译德为主。这里,文学的概念比较宽泛,既包括严肃文学和消遣文学,又包括讲究文笔的人文科学文章。在翻译实践课中,学生要练习翻译各种文学门类和体裁的文章,如散文、小说、随笔、韵文、戏剧、舞台剧、广播剧、影视作品以及论说文等。到高年级时,每个学生都须选择一个重点领域,深化提高。另外还有跨语种的、以翻译学中普遍的共同问题为内容的课程(占8课时),如翻译导论、翻译理论、翻译史和翻译工作者职业概貌。特别要指出的是,该专业在传授理论知识中,力求避免为理论而理论的经验式教学,注重从实践中总结出来,又能反过来指导翻译实践和翻译批评的理论。正像负责文学翻译专业的院长代表尼斯教授强调指出的那样:“大学学习不能代替实践,但我们力求给学生贴近实际的理论,传授技能和背景知识。”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提高他们在劳动市场上的竞争力,使他们尽快适应毕业后的职业工作,把所学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是该专业办学的指导思想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