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境视角下的翻译实例剖析
任何交际活动都是在特定的语境下进行的,孤立的话语无法让交际双方相互理解,因此,语境对语言的语义和语言风格都起着制约作用。因此,为了说明准确理解语境对翻译所起的重要作用,同时也为了让学生正确理解原文并准确地将其翻译成汉语,英语教师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适时地给他们创设各种各样的语境,并且提供一定数量的实例进行详细讲解,让他们观察各种语境,把语言教学跟特定的语境联系起来,帮助他们想象并领悟各种语境,深刻透彻理解不同语境下的语义,从而进行完整而又正确的表达。在教学实践中加以强调,让学生清醒地认识语境与语义及其翻译之间的关系,实现语境与翻译教学的有机结合,并进行大量的训练,然后通过仔细推敲、悉心衡量,进而深刻领会,最终译出恰当的译文。德莱顿在其著名的文章《论翻译》中曾提出:“举例比谈规则更有说服力。”
(一)语境直接影响译文的措辞风格
理解是表达的基础。不同的语境,交际双方所使用的语言风格会随之发生改变。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培养学生对语境变化的敏感度,使之心领神会,并随各种变化而调整译文措辞。
例 What shall we do if anything happens to him?
对于该句的理解和表达,教师应提醒学生,一定要考虑交际双方所处的语境,特别要根据其不同身份进行措辞。如果交际双方为普通百姓,那么可以较为通俗而且口语化地译为:“要是他出了什么事,我们该咋办?”如果交际双方略有文化,译文措辞就要稍作改进,适当调整为:“万一他有个什么三长两短,我们怎么办?”但是,如果言语表达比较讲究,或者是处于正式场合,那么译文措辞就要进一步调整为:“万一他遭遇不测,我们该怎么办?”
(二)语境直接制约着语义
不同的语境,语言交际所传达的信息自然会有所改变。这就要求译者必须领会原文,并随语境的变化调整译文。
1.语调重音的不同直接影响语义
例 They are entertaining women.
如果教师不提供语境,那么学生对本句的意思就很难确定。如果教师给出一个特定的语境,说明该句话用以回答“What are they doing?”那么,学生就较容易理解句中的entertaining应为entertain的现在分词,意为“招待”,译文就应该是:“他们正在招待妇女。”如果提供另一种语境,表明该句话用来回答“What are the women?”,那么此时的entertaining则为动名词,用来修饰women。译文应随之改为“她们是招待女郎。”不过,在很多情况下,教师并不能总跟学生在一起,因此,学生要学会通过自己不断的探究和摸索辨别不同语境。
2.交际双方的身份和亲疏关系直接影响语义的变化
例 —He does not like you.
—So what?
如果教师让学生自己翻译“So what?”,80%以上的学生不能提供合适的译文,主要原因是在很多教科书中学生很少见到,因而不能正确理解。这就需要教师进行详细解释。可以根据本组对话语境理解为:“那又怎么样?”当然,如果换作其他语境,那么就要根据对话双方的身份或亲疏关系等,相应地翻译为“那又有什么了不起?”“那又有什么法子呢?”或者“你无聊不无聊?”等等。
3.交际双方所处的时间、地点直接影响语义的变化
例 Mrs.Brown can’t bear children,so she never talks about them.
在进行翻译时,学生应该铭记:语境决定语义。针对本句话的分析和理解,可以从不同角度展开。如果布朗太太因不能生育而感到遗憾伤心,从而不愿谈及该话题,那么本句话就应翻译为:“因为布朗太太不能生育,所以她从不谈论孩子。”但是,假如是布朗太太有几个孩子,只是由于这些孩子调皮、捣蛋,或者给家庭声誉抹黑,使得她无法忍受而不愿意谈及他们,那么该句的译文应为:“布朗太太不能忍受这些孩子,所以从不谈论他们。”
4.语境的改变使得短语产生歧义,改变语义
例 She brought you up,didn’t she?
首先要让学生明白的是,由于语境的变化,句中短语“bring up”会有不同的含义。如果指在他人引导下,来到了一个难以寻找或一般人员不得入内的地方,该短语意为“引领,带……上来”等,那么正确的译文应该是:“她带你上来的,不是吗?”如果是在亲人相认、家庭教育或其他类似场合,其意则为“抚养,养育”等,那么正确的译文应该是:“是她把你养大的,不是吗?”
由此可以看出,语境对理解起着制约作用,并最终左右着译文的正确与否。对此,教师应在翻译教学过程中给予充分强调,让学生心领神会,注意观察。如果是单句翻译练习,则要发挥想象,创设不同语境,确定其不同语义,从而给出恰当的译文。
朝鲜战争时期,新华社任英文编译工作的陈封雄翻译一篇抨击美帝国主义蛮横的侵略行径文章时,其中有一句话:
美帝国主义者的侵略意图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当时关于翻译有规定:“翻译时不得做任何有违原意的更动,遇到困难也必须硬译或直译,不可意译,然后再由外国专家修改润色,使之能被外国读者接受。”虽短短一句话,如不小心,翻译过程中遇到陷阱的机会就可能大增。把翻译和修改这句的过程重现一遍,可看到何处有陷阱,问题出在什么地方,是怎么出的。对译者来说,源语是母语,这句话的意思清楚明了。问题出在“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因为对文化信息丰富的句子如果机械僵硬地照搬原文,就会让其成为阻碍创造性思维的羁绊。然而,译者明知外国读者不可能知道司马昭的出典,踌躇良久后,硬着头皮把这句直接译了出来。送交英国专家改稿时,他自然不懂这句,于是直问译者:“谁是司马昭?路人皆知,我怎么不知?你估计别国人能知吗?这种句子发出去是无效句,也可能有反效果。”这篇译文的问题其实不止于此。原句中的“路人”指的是一般人,所有的人。译者把它译成“pedestrian”,不就是“行路的人”了吗?不管译者的主观意愿如何,实际上这恰是有违原意的更动,因原句中的“路人”绝非“在路上行走的人”。读者不知司马昭何许人也,译文可能无效,英国专家为何称有反效果的可能呢?问题大抵出在司马昭之“心”了。把他的心译成“heart”是个错误。这其实又是一例“有违原意的更动”。此处的“心”当然是做“意图”解了,如“害人之心不可有”里的“心”。就算要硬译,用同样与“心”有关系的“mind”一词也好得多。“heart”的基本意义是指情感方面的。原文不是在谴责帝国主义者的侵略意图吗?如此严重的信息扭曲,便是所谓的反效果。不可简单地归咎于直译,因为直译不等于不假思索地翻译。回到译文用到司马昭的出典上来。改稿的英国专家不解其意,经解释后,意思是明白了,但修改起来,仍费踌躇,思来想去末了找到“notorious”这个词。虽算不上独辟蹊径的佳译,但由于使用了变通手法,基本意思传达到了。原译者并不满意,认为“和原文的意思就不大一样了”,把中国古代的人物司马昭不经处理地直接音译(本是一种直译,但在这儿是硬译),犯了翻译的大忌。司马昭在文中是修辞的引喻,间接指历史上或其他文学作品里的人或事或物,其所指作者无须解释,读者自然心领,这里显然是硬译。这里的引喻包含了一个浓缩了的文化信息。
如果引喻对象属“文化特有项”,外国读者自然不知所云。译者必须加以处理。如果认为出典十分重要,不可取而代之,那只能加注解释一番。但在此似乎并无必要。在这里的语境里,帝国主义者的侵略野心和中国古代蓄意篡权的阴谋家没有直接的联系。这里只是借用,指包藏的祸心已很明显。加注解释,反而分散读者的注意力,削弱译文的效果。原译者没有提供用了“notorious”一词译文全句是什么样。但相信由于去掉了“Sima Zhao”,他的“heart”也不能独立存在了。用了“notorious”,就不必提或改“pedestrian”。由于选了这个词,避免了两处选词错误。但令原译者不甚满意的大概是它的意思太直、太白。虽然司马昭的野心天下皆知,但他本人还以为别人不知道,故还要秘而不宣。但对司马昭而言,他自己的目的,还是要保密,是secret。孤立看一个句子,语境的信息自然十分有限。如有可能,对于一句话的翻译处理,也应与整个文章通盘结合在一起考虑。除了风格和语气的不同外,以上两种译法在“信”的程度上也有差别,但似乎可以说没有做“有违原意的更动”。那英国专家用的“notorious”,其意是“臭名昭著”。原句里有“臭名”的含义吗?那首先要看,司马昭在中国历史上有无臭名。大概是有,故取“臭名”一层意思,似无可厚非。“notorious”一词缺少的是原文里的欺骗动机。在翻译过程中,在以操纵为手段进行重编时,仍离不开对作者初时编码方式的考虑和比较。唯有如此,才能较完整无缺地翻译。
语境在翻译中对理解和表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理解原文必须依靠特定语境,要反复推敲,字斟句酌,充分再现原文的语境内涵,从而使译文读者切实领会原文所要表达的意义。为此,在翻译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培养学生对语境的敏感性,让他们养成探究的习惯,重视语境的创设,善于识别不同语境带来的不同内涵。只有在一定语境中产生的语言才更为生动,更为真实,恰当的语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对语言内容的理解和把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创造力。通过对不同特定语境的模拟,可以让学生产生较为真实的感受,并且可以激发他们的表达欲望。如此,学生对语言的理解能力和翻译表达能力才能得以提升。
【注释】
[1]冯敏.跨文化交际理论视角下商务英语语用能力培养策略研究[J].外国语文,2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