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教学的发展策略
(一)实施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相结合的教学
翻译是一个动态的译者思维和决策的过程。翻译学习者首先应体会较为成熟的译者的思路和翻译原则,然后再学习他们的具体翻译方法和技巧。翻译理论和原则较之具体的翻译方法更具有普遍性和指导性。作为教师,在进行翻译教学之初,应向学生介绍翻译理论,使学生对翻译的标准和原则有一个初步的了解,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大量的实践。翻译是一门技巧,它需要不断的训练才能够达到完善。虽然翻译是在翻译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但是,翻译实践不是理论研究,学生需要的不是理论术语,而是理论指导下的实践。因此,在教学中不必花费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学习理论。在翻译教学的同时,不妨开设某些背景学科,如社会语言学、传播理论、文学批评、资料使用和编辑业务等。在进行翻译实践时,选择的语言材料应注意从内容到形式的多样性,强调对学生的译作进行中肯的讲评,研读职业译者翻译的同一文本的不同译本,并且分析优秀译作的独到之处。通常来说,学生从对他们自己的译作进行的富有成效的讲评中学到的知识,远比他们从背景理论或罗列一大堆原则的做法中学到的要多得多。
(二)注重对语篇意识的培养
译者承担的翻译任务大可是一部著作,小可是一篇文章或一份简短说明书等。对翻译学习者来说,我们主要是翻译短小文章或长篇文章的节选段落(其篇章结构及内容都有一定的完整性)。翻译教学中,教师要逐步培养学生的语篇意识,即从大处(篇章和段落)着眼,小处(词和句)着手的翻译思路。首先,要引导学生分析文体类型及风格。文体不同,语篇在翻译策略及方法上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差异。文体类型按翻译练习的需要可分为叙述描写、说明论说及应用文体三大类。叙述描写主要指小说、回忆录、游记、抒情类散文以及报刊上的记事文章。说明论说主要指社科、科技理论类书籍或论文,报刊文章、社论、评论及议论类散文等。应用文体则一般包括公函、广告、说明书等。不同文体,其翻译策略是不尽相同的。至于风格,则指作者在语言表现风格上的特点,如藻丽与平实、繁丰与简洁等。一般来讲,译者要力求使译文在文体及风格上与原文保持一致。
(三)加强对目的语国家的文化知识的学习
翻译教学教师要鼓励学生充分利用课外时间扩大自己对目的语的语言和文化知识的储备。首先,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在课外去阅读一些英美文学作品和英语报纸、杂志,增加中国文化(包括汉语),世界文化及所学语言国家概况等知识,留心积累有关文化背景、社会习俗、社会关系等方面的知识。这将十分有利于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其次,教师要鼓励学生多看一些英美原版电影和录像片。这不仅是因为大部分电影或录像片的内容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的某个侧面的缩影,而且还在于通过观看片中演员的表演,学生可以了解和学到许多与英语文化有关的非语言交际的方法和手段。此外,教师还可以多安排学生选修一些具有专业倾向的学习内容,如外交、经贸、新闻、师范等。
(四)加强英汉语言的宏观对比
英汉对比包括微观与宏观两个部分,后者对翻译教学更具有指导意义。这主要有:形合与意合、葡萄型结构与竹竿型结构、静态与动态、浓缩型与展开型、抽象与具体、物称与人称、中心前置与中心后置、主谓型语言与主题说明型语言、替代和重复、英汉审美价值与表现法比较、英汉信息传递模式的比较,等等。例如,英语美在结构严谨、意合力强、音律悦耳、意境深远,重主观感受。所以,汉英翻译时一些附于客观描写之中的夸张的心理感受常常略去不译。这样的汉英语言宏观对比,常常使翻译效果事半功倍。其中,叙事原则、论理原则、对比原则、信息值比较原则和语篇连贯原则更能迅速便捷地进行英汉信息传递。这样,学生在翻译时,思维能从低层次的语言形式层面跳出,在高层次的语义和逻辑关系层面驰骋。英汉语言的宏观对比最终应发展到篇章上来。只有在篇章中才能充分培养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并使学生形成对语篇衔接和连贯的意识,对全篇风格和意向性的整体把握,等等。
今后的翻译教学不再是单纯的文学翻译教学,它是综合知识体系教学的高度概括,是以培养学生翻译能力为目标的教学,对教师有着较高的要求。教师要把握正确的教学方向,多指导,勤点拨,不断丰富自身的知识修养。翻译常常需要思考和灵感,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思考。实践是提高翻译能力的捷径,要不断地多给学生实践的机会,要同翻译理论相结合,灵活运用翻译原则和标准,进而不断提高翻译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