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词
(一)专有名词的翻译
专有名词是指人名、地名、机构团体名和其他具有特殊含义的名词或名词词组。
1.人名
(1)英汉姓名的顺序差异
汉语先说姓后说名,如李四光,“李”是姓,“四光”是名。而英语相反,先说名后说姓。如 Benjamin Franklin,Benjamin 是名,Franklin 是姓。
(2)英汉姓名的组成差异
汉语人名是由“姓+名”构成,其中姓有单姓和复姓,名也有单名和双名。如诸葛孔明,“诸葛”是复姓,“孔明”是双名;司马光,“司马”是复姓,“光”是单名;陈景明,“陈”是单姓,“景明”是双名;田汉,“田”是单姓,“汉”是单名。
英语人名由“第一个名/人名+中间名+姓”组成。第一个名是命名,由父母命之;第二个名即中间名,是教名,由教堂的牧师或神父命之。习惯上欧美人都有两个名,但第二个名很少用,常常只写首字母或省略。
(3)英语中姓名的复数形式
英语中“the+姓的复数”可以表示夫妇、兄弟、父子或一家人。
例 The Owens can not afford a new car.
译 欧文夫妇买不起一辆新车。
例 The Williams moved to New York city,where the children could go to a better school.
译 威廉一家搬到了纽约,在那里孩子们可以上一所更好的学校。
(4)英语中姓的省略形式
当夫妇、兄弟的姓名并列时,经常有姓的省略,翻译时要重复译出。
例 In 1903 two brothers named Wilur and Orville Wright sent a letter to government officials in Washington D.C.,announcing a revolutionary invention.
译 1903 年,名叫威尔伯·赖特和奥维尔·赖特的兄弟俩寄给华盛顿政府官员一封信,宣告他们一项革命性的发明已经成功。
(5)人名的翻译原则
第一,名从主人。名从主人原则是指在翻译入名时,要以该人名所在国的语言发音为准,不能从其他文字转译。也就是说译英国人名时要以英语的音为准,译中国人名要以汉语的音为准,译法国人名要以法语的音为准,即是哪个国家的人名,就以哪国的音为准。如 John(约翰),李明(Li Ming)。
第二,约定俗成。约定俗成原则是指有些人名在长期的翻译实践中已经有了固定的译法,已为世人所公认,一般不轻易改动,即使译名不够妥帖。在以往的翻译中不乏这样的例子,如英国作家 George Bernard Shaw 应该译为“乔治·伯纳·萧”,但是过去一直被译为“萧伯纳”,这个中国化了的译名一直沿用下来。再如英国作家柯南·道尔的小说中的主人公 Holmes 惯译为“福尔摩斯”,尽管按读音应译为“霍姆斯”。在汉译英中,也是如此,如孙中山译为 Sun Yat-sen,一直沿用至今。
(6)人名的翻译方法
第一,音译法。音译法是把原文的人名按照发音译成目的语文字。英汉人名互译大多使用音译的方法。如英译汉时,英语人名 Smith 译成“史密斯”,Helen 译成“海伦”。
运用音译法要遵循“名从主人”的原则。为使译音统一,英译汉时,译者可以查阅《英语姓名译名手册》(商务印书馆出版),《新英汉辞典》(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辞海》的附录以及《英汉译音表》等。汉语人名英译时,一般用汉语拼音,姓译成一个词,名译成一个词,双名的两个字的英译之间不加连词符,如 Mao Zedong(毛泽东)、Zhou Enlai(周恩来)。
运用音译法翻译入名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其一,保证音准,避免方言。
翻译时要保证音准,符合人名所在国的发音标准,汉语则以普通话为准,这样才能保证“名从主人”,避免译名的混乱。比如俄国作家 Chekhov 的译名有五种:“柴霍甫”“柴霍夫”“乞可夫”“契科夫”“契诃夫”(以最后一种为最常用)。
其二,可以省音,不能增音。
音译名为了方便记忆,不宜过长,所以翻译时可以省略原名中不明显的音,但不可增加原名中没有的音,如:Columbus 可译为“哥伦布”,省略了原名中的“-s”音;Rowland 可译为“罗兰”,省略了原名中的“-d”音。
其三,避免联想词,不用生僻字。
大部分汉字都有意义,采用音译法时要避免使译名构成一个特定的意思,以免引起误解。比如 Thomas 不能译成“托马死”,而译为“托马斯”。生僻字不易辨认或记忆,也应尽量回避。
第二,形译法。近年来,一些英译汉的译著中常常出现“形译”,即照搬原文,不做翻译的办法。汉语和英语分属不同语系,差异很大,传统的英译汉中是很少直接照搬英文人名的,但近年来这种方法时常出现在英译汉翻译作品中。
例 In 1952 Watson and Crick announced that DNA molecules existed as paired intertwining helical rods,a discovery that initiated the science of molecular biology.
译 1952年,Watson及 Crick宣称DNA(脱氧核糖核酸)分子是以成对相扭的双股螺杆的形式存在着,这一发现开创了分子生物学这门学科。
第三,灵活处理。有时在实际翻译中,需要根据上下文,灵活处理人名翻译,以达到最佳的翻译效果。
例 The Einsteins could not afford to pay for the advanced education that young Albert needed.
译 年轻的爱因斯坦需要接受更高级的教育,然而他的父母付不起学费。
原文中爱因斯坦的名字 Albert 对我国读者来说并不熟悉,所以译者在翻译时做了变通,将其改译为姓,句中 The Einsteins 的译法也做了调整,译成了“他的父母”。本句的姓名如果直译,意思就显得不清,甚至会产生误解。
第四,中国人名的回译。
侨居海外的华人中不乏有成就的著名人士,对于他们的姓名就有从外文译成汉语的回译问题。此外,我国古代或近代典籍被国外传译的,其中作者或有关人物的姓名也有一个回译问题。人名的回译仍须做到名从主人,即不能按照原文的形式来译,而需要恢复人名原来写法。
例 Samuel Chao-Chung Ting is younger than either Wang or Pei and recognition came to him much earlier than it comes to many professionals.
译 丁肇中比王(安)和贝(聿铭)都年轻,而且他成名时年龄比许多专家成名时年龄小得多。
本句中丁肇中的外国名字 Samuel 不译,英语中名在前、姓在后的表达习惯恢复成汉语表达。王安和贝聿铭也补全成了全名。
2.地名
(1)地名的翻译原则
地名的处理同历史、国情、语言及民族习惯等都有关系,一般要遵循以下三项原则。
第一,政治性原则。地名的翻译可能涉及国家主权、政治立场,翻译事关重大,应尽可能找到出处。一般可查《外国地名译名手册》(中国地名委员会编,商务印书馆出版),《世界地名译名手册》(辛华编,商务印书馆出版)。此外,《辞海》附录“外国地名译名对照表”,《外国地名手册》(地图出版社出版)等均可参考。
第二,名从主人。地名翻译仍然要遵循“名从主人”原则,就是说翻译地名必须遵照原来的读音。如 Paris 按英语的读音应译为“巴黎斯”,但由于在法语中“s”不发音,所以译为“巴黎”。
第三,约定俗成。地名具有社会性,应有相对的稳定性,一经约定俗成,就代代相传。所以已经被广泛接受的译名,不要轻易改变。如俄罗斯首都一直被译作“莫斯科”,这是按英文 Moscow 音译的,如按俄文应为“莫斯克娃”;再如Greenwich 一直沿用“格林威治”的译名,虽然它的标准译名应该是“格林尼治”。
(2)地名的翻译方法
第一,音译法。音译法也是翻译地名的最常用方法。在翻译时同样遵循前面关于人名翻译时讲到的准则,即要保证音准,不用联想词和生僻字,翻译时可省略不明显的音,但不能添加音。如英语地名 London 译作“伦敦”,Chicago 译作“芝加哥”。
汉语地名的英译一般用汉语拼音进行音译,如“山西”译作 Shanxi,“上海”译作 Shanghai。少数民族地区的地名一般要根据习惯或少数民族文字的发音译,如“西藏”是Tibet,“内蒙古”是 Nei Mongol 或 Inner-Mongolia,“呼和浩特”是 Hohhot。
第二,意译法。意译法是指根据原文的意思,按照目的语的构词法进行翻译。有些地名有明确的意义,这种情况多采用意译,如 Thursday Island 译为“星期四岛”(因探险者于星期四发现它而得名),Long Island 译为“长岛”,the Pacific Ocean译为“太平洋”,Red Sea 译作“红海”,Pearl Harbor 译作“珍珠港”等。
第三,音意混译法。音意混译即一半用译音,一半用译意来翻译一个地名,如 Northampton译作“北安普敦”,New Zealand 译作“新西兰”,New Mexico 译作“新墨西哥”等。一般由具有词义的词和不具有词义的词组成的地名,可采用音意混译法。
(3)其他问题
第一,增加通名,如“山”“川”“河”“海”“省”“市”等。
例 He slipped out of the State Department and crossed the Potomac to Arlington,Virginia,where the civil ceremony took place.
译 他偷偷地溜出了国务院,渡过波托马克河到弗吉尼亚州的阿林顿县,在那里举行了公民结婚仪式。
译文中分别给 Potomac、Arlington、Virginia 加上了通名,而非简单音译过来,以免缺少文化背景知识的读者理解起来困难。
第二,增加国名或区域范畴词。有时一个译名可指数个不同的地点,如“圣路易斯”可指巴西的San Luis、阿根廷的San Luis、美国的Saint Louis。对于异地同名者,翻译时可加注国别、省市等区域范畴词,以区分不同的地方。上述的“圣路易斯”可做如下处理:圣路易斯(巴西),圣路易斯(阿根廷),圣路易斯(美国)。
3.机构等名称及其翻译
(1)由专有名词构成,采用音译法
the Kremlin 克里姆林宫
the Alps 阿尔卑斯山
(2)由普通名词和形容词等构成,可意译
the United Nations 联合国
the State Department 美国国务院
the British Museum 英国博物馆
教育部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人民日报 the People’s Daily
(3)由普通名词加上专有名词构成,音意混译
Hyde Park 海德公园
天安门广场 Tien An Men Square
(二)普通名词
1.名词译作名词
(1)英语中的名词多数都可以译作汉语中的名词
例 We found the hall full.
译 我们发现礼堂坐满了。
例 The flowers smell sweet.
译 花散发着香味。
(2)增加范畴词
抽象名词有时候说明人和事物的性质、情况、动态、过程、结果等,有时候又是具体的人或事物。这些词若直译,不能给人具体明确的含义,因此,翻译时往往要在汉语的抽象名词后面加上范畴词“情况”“作用”“现象”“属性”“方法”“过程”等来表示行为、现象、属性,使抽象概念更具体些。
例 The dangerous tension between opposing military powers threatens the neighboring countries.
译 两个敌对军事力量之间危险的紧张局势威胁着周边的各国。
抽象名词 tension 说明事态的情况。
例 His speech eased our embarrassment.
译 他的讲话缓解了我们的尴尬局面。
抽象名词 embarrassment 说明人之间的情况。
例 Keep your eyes on this new development.
译 请你注意这个新的发展情况。
抽象名词 development 译作具体的事物“发展情况”。
例 Under his wise leadership,they accomplished the“impossibility”.
译 在他的英明领导下,他们完成了这件“不可能完成的工作”。
抽象名词 impossibility 译作“不可能完成的工作”。
2.转译为动词
(1)含有动作意味的抽象名词往往可以转译成动词
例 A careful study of the original text will give you a better translation.
译 仔细研究原文,你会翻译得更好。
包含有动词意味的study 译作了汉语的动词“研究”。
例 The sight and sound of our jet planes filled me with special longing.
译 看到我们的喷气式飞机,听见隆隆的机声,我特别神往。
含有动词意味的sight和sound 分别译作了汉语的动词“看到”和“听见”。
(2)由动词派生的抽象名词往往可转译成汉语动词
在英译汉中,常将那些由动词转化或派生而来的行为抽象名词,转译成汉语的动词,以顺应汉语多用动词的习惯。
例 Enough time has passed since Dolly’s arrival for a sober,thorough assessment of the prospects for human cloning.
译 多利出生以来,人们用了足够多的时间,审慎而详尽地评估了人类克隆的前景问题。
arrival 译成汉语动词“出生”,名词 assessment 译成动词“评估”,读起来更顺畅,符合汉语用词习惯。
例 In spite of all the terrible warnings and pinches of Mr.Bumble,Oliver was looking at the repulsive face of his future master with an expression of horror and fear.
译 尽管本伯尔先生狠狠警告过奥利弗,又在那里使劲掐他,他还是带着惊恐害怕的神情望着他未来主人的那张讨厌的脸。
句中的英语名词 warnings和pinches 译作汉语的动词“警告”和“掐”。
(3)习语中的主体名词转译成动词
例 They took a look final at Mike.
译 他们最后看了麦克一眼。
习语 took a look 中的名词 look 转译为动词“看”。
例 The next news bulletin,shorter than usual,made no mention of the demonstration.
译 下一个新闻节目比通常的短,没有提到游行。
习语 made no mention of 中的mention 转译为动词“提到”。
3.转译为形容词
(1)由形容词派生的名词可以转译成形容词
例 The pallor of her face indicated clearly how she was feeling at the moment.
译 她苍白的脸色清楚地表明了她那时的情绪。
形容词派生的名词 pallor 转译为形容词“苍白的”。
例 The security and warmth of the destroyer’s sick bay were wonderful.
译 驱逐舰的病室很安全也很温暖,好极了。
形容词派生的名词 security和warmth 分别转译为形容词“安全”和“温暖”。
例 She recognized the stupidity of talking like that to his mother.
译 她认识到,那样和妈妈说话是愚蠢的。
这句译文通顺地道,是我们不拘泥于原文 stupidity 的词性,把它译成汉语的形容词并随之改变原句结构的结果。
(2)抽象名词可以转译成形容词
例 But in spite of pain,he was able to move.
译 尽管全身疼痛万分,他还能移动身子。
例 He found it a little difficult to give a talk about his tour in the rain forest within two hours.This was not for any lack of material,but because of the very abundance of it.
译 他觉得要在两小时内讲完他的雨林之旅有点困难。这倒不是因为材料太少,而正是因为材料太多了。
(3)名词加不定冠词做表语时,可以转译成形容词
例 The book was a success.
译 书写得很成功。
例 Independent thinking is an absolute necessity for a student.
译 对学生来说,独立思考是绝对必需的。
这两句话中加了不定冠词的名词 success、necessity 分别转译为形容词“成功的”和“必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