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文体的翻译实践

一、文学文体的翻译实践

“文学作品常常折射出丰富的民族文化特色,承载着厚重的民族文化信息和悠久的文化传统,是语言的结晶。因此可以说,文学作品是文化的一部分。它既反映文化,又受文化的影响。再加上文学作品本身多采用典故、双关等修辞手段,在文学作品的翻译过程中必然会产生两种文化的碰撞,文化差异就成为文学翻译中的一大难点。”[1]文学作品的翻译不仅只是要通过语言的转化实现文字信息的传递,更重要的是能够把作家在作品本身中营造和渲染的艺术意境进行最大程度的保留,并通过翻译将其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从而使得不同语言环境下的读者在阅读时可以像欣赏原文一样从中得到文字和思想上美的享受和启发。

(一)散文翻译

散文是一种抒发作者真情实感、写作方式灵活的记叙类文学体裁。

翻译散文时,首先要准确把握原文的内容和风格;其次,要在语言、句式、结构、修辞等方面忠实地重现原文的内容与风格。这就是翻译散文的要领,忠实是翻译应当普遍遵守的原则,但想要实现好的散文翻译,不仅要忠实于内容,忠实于风格,还要发挥语言的表现功能,以期获得与原文意义和风格等值的文字。语言风格的传达最终是要通过语言符号的转换,因此在翻译中先要领会原作的遣词造句、篇章结构、修辞手段等。这就是捕捉原文的风格信息。而且,在转换原作的语言符号、传译原作的语言风格时,不可避免地会遇到文化差异所造成的各种困难。这就要求译者努力借助各种恰当的语言现象和手段,破译文化差异,求得原作和译作在语言内容和风格上的一致。

例 蔷薇的花色还是鲜艳的,一朵紫红,一朵嫩红,一朵是病黄的象牙色中带点血晕。

译 They were still fresh in color.One was purplish-red,another pink,still another a sickly ivory-yellow slightly tinged with blood-red.

汉语是主题显著语言而英语是主语显著语言。原句中主题只有一个但主语却有两个。张培基先生按照英语语言的结构方式把原句分为两句来译,运用了归化的翻译方法。原句中有三个“一朵”作为量词来用,从汉语来看其相互关系是并列的,译者却按照以英语读者的思维模式将其归化译为“递进”关系,用“one...another...still another...”的句式使译文变得非常地道。

例 因为当这中间,有的是萝卜、鸭儿梨等水果的闲食……

译 because there are lots of eats for them,like dried turnip,yali pears and other fruits...

“鸭儿梨”是中国一种特有的水果。译者运用异化翻译方法处理为“yali pears”,将中国文化中特有的鸭儿梨移植到了英文中。

例 The first snow came,How beautiful it was,falling so silently all day long,all night long,on the mountains,on the meadows,on the roofs of the living,on the graves of the dead!All white save the river,that marked its course by a winding blackline across the landscape;and the leafless trees,that against the leaden sky now revealed more fully the wonderful beauty and intricacies of their branches,What silence too,came with the snow,and what seclusion!Every sound was muffled,every noise changed to something soft and musical,No moretramping hoofs,no more rattling wheels!Only the chiming of sleigh bells,beat-in gas swift and merrily as the hearts of children.

译 初雪飘临,多么美啊!它整日整夜那么静静地飘着,落在山岭上,落在草地上,落在生者的屋顶上,落在逝者的坟墓上!在一片洁白之中,只有河流在美丽的画面上画出一道曲曲弯弯的黑线;还有那叶儿落净的树木,映衬着铅灰色的天空,此刻更显得枝丫交错,姿态万千。初雪飘落时,是何等的宁谧,何等的幽静!一切声响都趋沉寂,一切噪声都化作柔和的音乐。再也听不见马蹄嘚嘚,再也听不见车轮辘辘!唯有雪橇叮咚的铃铛,奏出和谐的乐声,那明快欢乐的节拍犹如孩子们心房的搏动。

西方人重形式分析和逻辑推理,注重由一到多的思维传统,因此英语语言具有高度的形式化和严密的逻辑性。如果完全按照源语的句法结构,译成汉语之后,译文晦涩难懂。这篇译文不注重空间构架的完整,而采用线形的流动转折,追求流动的韵律节奏,不滞于形,以意统形,自上而下是一个形散意合的系统。这种手法巧妙地表达出了原文的动静反衬感觉,充分体现了原文的语言风格。“The first snow came”译成“初雪飘临”,一种轻柔的动感穿透而出,令人感受至深。第二句“How beautiful it was,falling so silently all day long,all night long,on the mountains,on the meadows,on the roofs of the living,on the graves of the dead”特意分成两句来译,变换结构,却毫不失去内容和语言风格。其重复特征达到意境创造的效果,体现了原文的哲理性,因为“生者”与“逝者”使人想到“生生灭灭”的人类繁衍与消逝,与时空的无限形成对照。“世人”有芸芸众生、世俗之人的心理感受。大雪日夜不停地纷纷飘落,难以停息,自然万物,不择生死,由物及人,给人以人生苦短而时空无限的哲理思考。随后的译文“在一片洁白之中”追求一个纯净的世界,一个超尘脱俗的境界。结尾巧用拟声词“马蹄嘚嘚”“车轮辘辘”“叮咚的铃铛,奏出和谐的乐声”产生了较强的音响听觉效果,与上文所传达的宁谧与幽静的感觉效果形成对照,给读者带来心理上的反应,追求精神上的崇高境界,显示了大自然与人类世界的盎然生机。

(二)小说翻译

小说是一种通过塑造人物形象、叙述故事、描写环境来反映生活、表达思想的文学体裁。人物、情节和环境三要素构成完整的小说世界。小说能够充分表现出丰富多彩的旨趣、情况、人物性格、生活状况乃至整个世界的广大背景。

翻译小说除了一般翻译应当遵守的原则与方法外,还需要注意寓意在小说中的翻译。这里涉及不同文化对小说翻译的影响。不同的文化使不同语言体系中对同一对象的描述拥有了附加意义,中西方不同的生活习惯、不同的地理特征和不同的文化背景,使得中西方人民对不同事物形成了各自的偏好,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情感内涵。文化是一个很大的范畴,不仅仅是书面语言能体现一个民族的文化,动作、神态乃至生活的各个方面无一不体现出一个民族的文化特点。寓意指不在字面而在字里行间的隐含意义,这需要译者细心体察,在翻译中注重两种文化的差异,采用不同的翻译技巧,忠实、通顺、贴切地表达出原作的意思。

例 If not by his mouth,to the lowest pit in the infernal regions.

译 即便嘴里不说,心里也要诅咒我下到十八层地狱里去。

“十八层地狱”是汉语中人们很熟悉的一个词语。似乎这一译法非常地道,但是仔细推敲就觉得欠妥当了。西方国家信仰的是基督教,没有用“十八层地狱”来表达罪孽深重到极点的典故。因此,将其异化为“下到地狱的最底层”更能准确传达出原文的含义。

译者能体察出作者的寓意,在翻译过程中,恰如其分地再现寓意绝非一件容易的事。译者再现原作寓意时,一定要把握原文的风格、韵味、文化特点,切忌将寓于字面背后的含义在译文的字面上袒露无遗,而应当想方设法采用与原作同样含而不露的方式再现原文所暗示的文化心理内涵。译作在意境上求其思想、情感、寓意等值,语言简明洗练,文字朴实,无斧凿痕迹、画蛇添足之嫌。

例 A kidney oozed blood gout son the willow patterned dish:the last.He stood by the nextdoor girl at the counter.Would she buy it too,calling the items from a slip in her hand.Chapped:washing soda.And a pound and a half of Denny’s sausages.His eyes rested on her vigorous hips.Woods his name is.Won-der what he does.Wife is oldish.New blood.No followers allowed,

译 一副腰子在柳叶花纹的盘子上渗出黏糊糊的血:这是最后的一副了。他朝柜台走去,排在邻居的女仆后面。她念着手里那片纸上的项目。也买腰子吗?她的手都皱了。要一磅半丹尼腊肠。他的视线落在她那结实的臀部上。她的主人姓伍兹。也不晓得他都干了些什么名堂。他老婆已经上岁数了。这是青春的血液。可不许跟在后面。

这是《尤利西斯》中的一段经典。原文使用冒号和各种短句,将一系列动作和思维连在一起。这段文字是对人物内心的描写,从其结构看来其连贯性并不容易在形式上体现,但是追究起语篇意义来,句子之间实际上是有密切关联的。文本的译者没有盲目地为追求形式连贯而改变文章的结构。译者深知如果按照自己的理解把人物内心世界一一剖析开来似有英语文化失真之嫌。因此,译文选择对这种特殊形式的保留,如“也买腰子吗?她的手都皱了”“这是青春的血液”“可不许跟在后面”等,其实这更能使中国读者了解异国风情,欣赏源语文化。

(三)诗歌翻译

诗歌是一种主情的文学体裁,它以抒情的方式,用丰富的想象,富有节奏感、韵律美的语言来抒发思想情感。诗歌以最精练的言语负载最丰富的信息,在非常有限的空间里最大限度地传送着事物内在的深邃和意象。诗歌不像小说、散文有足够的空间让作者去塑造完整的形象,而是必须结合审美主体的悟性,将得来的感知表象最大限度地“显像”,使读者最大程度上与作者内心的意象靠近,从而获取审美体验。

诗歌翻译要求在忠实原文的同时,还要求音美、形美、神韵的表达以及文化意境的传达。所谓意境,是指作者的主观情思(“意”)与客观自然的景物或生活画面(“境”)相融合的艺术境界,即外在物与内在情的自然融合。“意”与“境”之间相互依存、相互渗透,也就是“意中有景,景中有意”。意境作为诗歌最高层面,其在翻译中能否等效传达,一直是翻译界讨论之焦点。

许渊冲认为,文学翻译不仅是两种文字的统一,还应是两种文化的统一。在《翻译的标准》一文中,许渊冲针对诗歌的美学特征提出诗歌的翻译标准,“至于诗歌,尤其是格律诗的诗词,我提出过,要尽可能传达原诗的意美、音美、形美”。比如他翻译杜甫的诗《登高》。

例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译 The boundless forest sheds its leaves shower by shower;The endless river rolls its waves hour after hour.

这个译文做到“意美、音美、形美”。意美这里就不赘述了。下面说一下音美、形美。“无边落木”的“木”后面接“萧萧”,两个草字头,草也算木;“不尽长江”中的“江”是三点水,后面的“滚滚”也是三点水,英语的译文要体现这一形美的特征是很难的。草字头,译者就用重复“sh”(sheds、shower)的译法,三点水则用重复“r”(river、rolls、hour)的译法,这样体现了原诗的音美和形美。

例 十五始展眉,愿同尘与灰。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

译 At fifteen,I stopped scowling.I desired my dust to be mingled with yours.Forever and forever and forever.Why should I climb the lookout?

译文保持了原诗的整体韵味和诗歌意象,但是“常存抱柱信”却没有译出来,但这并没有损害原诗意的传达,可以说是一种异化翻译方法。

例 春光在眼前,争奈玉人不见。

译 With beauties of the spring in view.It grieves me not to see her face of rosy hue.

在中国文化中,美人被比作玉人,但在西方文化中美人则被比作艳丽的玫瑰。原文中“玉人”被依照西方文化归化译为“her face of rosy hue”,使得西方读者更易理解原诗的意境之美。

例 Able was I ere I saw Elba!

译 落败孤岛孤败落。

其中“ere”是古英语,意思相当于现在的“before”。全句意思是“自来厄岛,无复纵横矣”或“在我看到 Elba 岛之前,我曾所向无敌”。据说这是拿破仑落败后,遭放逐于厄尔巴孤岛时讲过的一句话。英文原文不论是从左到右,还是从右到左看,字母的排列顺序都是一样的,意思完全不变。这样的文字游戏,英文叫作 palindrome(回文)。巧妙的语言,道出英雄落魄后的荒凉心境。译文堪称经典,达到了“意美、音美、形美”的统一。而且译文本身也是个回文句,“落败”表示拿破仑滑铁卢战败后被囚于该岛,“败落”则指拿破仑的穷途末路,而且“孤岛”代替厄尔巴岛更能体现拿破仑的处境。在中国古代,皇帝称自己为“孤”,所以第二个“孤”指的就是拿破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