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意义学习理论

一、有意义学习理论

20世纪中期,很多从事教育的专家和学者提出这样一个观念:单纯地讲授知识,机械化地教授,并不能真正让学生从中得到益处。基于这样的背景,欧美国家很多专家学者提出了开展有意义学习的理论,其中以美国的学者奥苏伯尔提出的理论最为著名。简单理解就是课堂学习一定有意义,所有不能够对课堂效果产生影响的方法都应该被抛弃。

“有意义学习”理论指出“你要明白你在干什么”。例如在进行课文阅读的时候,你的目的是什么,是单纯的阅读,还是了解文章里面的内容。所有这些在进行学习之前就应该明确告诉自己,这样在进入实际操作时,就能够心中明白,能提升英语课堂学习的效果,实现之前制定的教学目标。奥苏伯尔认为学习效果的好坏,不仅是由个体自身的综合素质决定的,还取决于当时学习的外在条件。只有这种建立起来的联系是“非人为”的,才能够说明这种模式的学习有意义,否则就属于机械化学习范畴。任何机械化的学习都不能够真正帮助学生提高课堂学习的效果。尤其针对英文课程,其实践性极强,要学好需要依靠日积月累。我们来举个例子:针对新接触的英语课文,我们的学习模式是发现学习。因为英文课文中蕴藏的知识需要我们通过积极主动的学习去发现和获得。在绝大部分情况下,我们对英文课文中存在的新单词、新语法都不了解。英语课堂的学习,更多的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深度记忆,而不是一开始就记忆,这容易形成短暂记忆,终还是无法进入长久的记忆。只有深入了解新语法,并熟练运用到实际课文中,才能够加深记忆从而形成长期记忆。将新学习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操作过程中,才是真正的有意义的学习。

随着高职院校英语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高职院校英语教育的各种教学方法的相应提出,英语教师在授课时就面临一个选择,那就是究竟应该选择怎样的教学方法。奥苏伯尔的观点告诉我们,在提供一些教学方法的同时,不要贬低甚至否认另一类教学方法,也不应该把一些教学方法夸张到不适当的地步。事实上,教学方法的作用不能离开特定的教学情境,一定的教学方法,在此教学情况中十分有效,可能在另一个教学情况中是无效的或影响不大。在以班级授课为教学组织形式的情况下,接受以前发现的知识为基础的学生把应该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作为主要的学习方法,辅助以发现学习,发现学习对于刺激学生的智慧潜力,学会发现的技巧具有积极意义。这样,高职院校英语教师应着眼于有效的传授教学方法。教学中重要的起点之一是已经有知识的学生。教学策略是如何建立学生原有的知识和新知识的联系,以及激发学生的有意义学习的心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