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教学方法研究
世上没有任何科学根据可以让人们描述一种理想的教学方法。翻译教学也是如此,本书不可能罗列所有的教学方法,也不可能确定最好的教学方法,而只能尝试在分析相关文献和观察翻译教学实际的基础上,结合相关教育教学理论,提出一些有益于教学的原则。
(一)突出学科特点原则
在翻译教学中主要指强调翻译学的特点和教育学的属性。具体说来,无论是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教法的运用,既要结合翻译自身的理论,又要考虑教育学的发展态势。譬如在口译教学中要考虑口译的即时交际、瞬时记忆、注重达意等特点,结合教育学关于记忆、思维等的理论来确定教学方法。
(二)以学习者为本原则
随着人本主义理念的普及,学习者成为教学的主体,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建构知识,提升能力;而教师起到主导作用,为促进者、指导者和合作者。
(三)互动合作原则
社会学习理论强调行为、个体与环境之间相互交错的影响。而合作学习论者主张为学习者创设学习环境,指导他们在异质小组中互相合作,提高个人学习效果并达成共同学习目标。在翻译教学中,运用网络、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增强教学氛围的互动性、提高教学各因素之间的合作,有助于提升教学效果。
(四)问题探究原则
随着创新教育理念的推行,对于拓展学生的视野和思维,提高其问题意识、创新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发现学习理论强调学生作为积极的知识探究者的作用。在翻译教学中,鼓励引导学习者在广泛搜集资料的基础上,不断进行思索和探究,有利于培养应变能力强、敢于创新的翻译人才。
(五)开放发展原则
教育本身具有开放发展性,翻译教学也不例外。建构主义强调学习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知识建构过程是不断发展的。这里的开放发展有两层含义:一方面,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实现认知和个性的和谐发展;另一方面,随着现代教育技术、教育学、语言学等理论技术的发展,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等也是动态的、演变的。
传统的翻译教学一定程度上受行为主义刺激—反应论的影响,虽然也有一定学习效果,但与以学习者为本、强调互动的教学理念大相径庭。我们应以学生为主体,以任务为形式,以现代教育技术为依托,创设互动合作的学习氛围,鼓励翻译理论反思和技能训练,并在实践中检验教学和学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