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语境

一、语境

语境,即语言环境,是指说话时,人所处的状况和状态。在公关语言学上,语言环境主要指语言活动赖以进行的时间、场合、地点等因素,也包括表达、领会的前言后语和上下文。语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由语言要素本身所构成的语言情景(也称内部环境)。该语言环境指语言系统内部各语言单位之间的相互关系。它不仅包括文章或话语中的段与段、句与句的关系,还包括一句话里词与词、词组与词组之间的关系。二是由非语言因素构成的社会情景(也称外部环境)。它包括话语交际的具体时间、场合、地点、话题、会话人的身份、会话人之间的关系、会话人流露出来的思想感情乃至会话人的社会文化背景等。语言性环境与非语言性环境有相对的独立性,但是,由于非语言性环境糅合着社会的、民族的、阶级的、社会的因素,所以,它制约着语言性环境。

(一)语境的分类

关于语境的分类,中外语言学家曾有过种种论述。尽管各家对语境分类的看法各不相同,且所用的术语也不尽一致,但总的概念却无大的相悖之处。

根据各家论述,语境可以被定义为:研究具体情景下话语意思的学问,并分为两大类,语言语境和非语言语境。其中,前者是指言语交际过程中某个言语单位在表达某种特定价值时所依赖的上下文,包括语义关系、语法关系、词法关系和句法关系,是言语交际的话题或对言语单位的编码与解码起制约作用的信息;而后者是指言语交际过程中某个言语单位在表达种种特定意义时的各种主客观因素,包括交际参与者(含其性格特征、道德品质、文化程度、知识背景、宗教信仰、社会角色与地位等),交际场合(含时间、地点、物品与事件),交际程度(指正式、较正式或非正式),交际媒体(书面或口头),交际主题及交际领域,其中一些因素构成了言语交际活动的语用场景,对话语理解起着积极的作用。戴尔·海姆斯在1962年对语境就提出了较完整的描写框架,后来J.哈默将其归纳成语境的五大要素,即背景、交际者、交际目的、交际渠道和话题。人们的语言交际行为都是通过这五大要素来确定词句的。但不少学者倾向于把语境要素分为三大类,即话语本身、言语交际发生的行为环境及场景、共有常识。

(二)语境的三个层面

话语终极输出的本质就是语义的具体表达。语义的正确表达离不开语境框架中语言的逻辑层、交际者的心理层和话语的背景层三个平面。这三层语境对语词、语句、语篇的综合作用,产生了实际交际中的语义。三层平面通过联系的、动态的综合作用构成宏观语境,具体的某一层平面就是微观语境。某一微观语境既可单独对话语产生作用,又可与其他微观语境联合作用,形成大、中、小语境的层层联系。识别话语的语境,就是从这三个最基本的语境平面展开的。

1.逻辑平面

逻辑层语境平面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1)以共有的逻辑思维形式为前提;(2)建立在语法规范的基础上;(3)以语词、语句、语篇的组合方式及其前后的逻辑联系为特征。

A:It’s so hot here,could you please open the window?

B:I have something urgent to deal with.

A:OK!Thank you all the same.

“开窗”与“处理紧急的事情”本来毫不相干,但是由于有了共同的逻辑思维联系,即“因果关联”构成的逻辑语境,“处理紧急的事情”就被限定成“不能帮忙开窗”的原因了。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很多看起来并没有直接联系的对话,人们运用此种对话委婉地表达拒绝等心理活动,从而也保全了对话双方的面子。

A:How are you?

B:I am in bad condition.

在上面的例子中,condition前面有了bad的修饰限定,因此表示“我很不好”的意思。然而,如果没有bad的修饰,句中 condition 指的是什么,就不得而知了。

语词的逻辑搭配只有在语法规范下才能完成语义理解,这不同于背景平面中的固定习惯搭配。在英语中存在着大量的同音词和多义词,由围绕该词与其他词组合的搭配展开联想,可将其折射出多种不同的词义。所以,如果没有逻辑语境的限制,话语理解将会变得很困难。

2.心理平面

心理层语境平面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心态和意图:肯定、否定、模糊三个层次。(2)情感:喜、恶、怒、思、悲、忧、恐、惊等。(3)以副语言和语气为显性表现形式,以“言外之意”为隐性表现形式。

人们在心理情感上的共鸣是人的共同属性和基本特征。语言是思维和心理活动的反映,交际中的话语都或多或少镶刻着心理的印迹。平常人们所说的“听话听音”,实际上就是依据心理情感在语言上的表现形式,推测出交际者的心态、情感和动机。两个语句结构一样的句子,因为重读的位置不同,也会表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心理状态,即语境意义。如“This is interesting”这句话,如果说成“That is INTERESTING”或“THIS is interesting”则意思大不相同。前者表示说话人确实相信是如此,后者却颇有几分怀疑。如果说成“This IS interesting”便流露出说话人的惊喜之情。可见,话语在反映心理语境方面起着非常重要而微妙的作用。

心理语境一般通过语音、语调、重音、停顿以及话语中的笑声、哭喊、尖叫与低语、呻吟与悲叹、打嗝与打呵欠等多种副语言形式表现出来。副语言或称语言的附加值是表达心理思维的重要手段,它与言语“形影不离”,又是言语行为的重要表现形式。这样我们可以透过副语言的某些特征,了解到交际者的心态和情感,正确理解话语所反映出的心理语境意义。

3.背景平面

背景层语境平面表现在两个方面,即场景和社会文化背景。

(1)场景

包括特定环境中的共知信息背景,交际时间、地点,交际者性别、年龄、职业、身份等一般背景。

(2)社会文化背景

一个民族共同的生活形式构成了该民族语言的文化大背景,在这种大背景下,交际者双方的许多信息可以不言而喻。语言的社会文化背景都无形地融入该民族的语感之中,语感产生于操某一语言的民族的历时经验与共时应用。中国学生往往觉得英语语义理解困难,这正是因为他们生活在与操英语国家完全不同的民族文化氛围中。这种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所构成的反差,往往成为干扰英语语义理解的重要因素。

社会文化背景的表现形式之一是历史遗留与习惯约定。特定的文化现象常常把某种烙印牢牢地刻在语言中,像成语、俗语、俚语、典故等都承载着深刻的文化价值。

在文化背景中,认知点不同所构成的文化感知差异常常成为干扰听力理解的障碍。如“black tea”表示红茶,而在英语中表示“眼红”一词却用“a green eye”来表示。同样地,在中国的文化里,龙是权力、高贵的代表,而在西方文化里,龙却被认为是邪恶的。这样看来,对于中国学生而言,只有把自己置于目标语国家的历史和文化的坐标中,以目标语国家的各种习惯约定性为参照,才能较好地理解背景平面中的语境意义。

(三)语境对语言运用的作用

语言运用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从交际过程来说,听、读是理解语言的过程,属于接收信息;说、写是语言表达的过程,属于发送信息。理解和表达虽属于交际过程的不同阶段,但都受制于语言环境。

狭义的语境对语言的理解和表达影响最大。同样一句话,在这个场合由这个人说出,与在另外一个场合由同一个人说出,表达的意思可能不同;同样一个意思,在这个场合对这个对象说,与同样在这个场合对另外一个对象说,使用的语言也可能不同。一般来说,在口语交际中,有了狭义的语境,再加上谈话时的一些辅助性的非语言手段,如表情、手势、态度、语调等,要达到相互理解并不难。但是把语言写到书面上就不同了,孤立的一句话,如“你怎么回来得这么晚呀”就很难理解,是谁对谁说的?到哪儿去了?是责备、爱护,还是撒娇?这时就要依靠狭义的现实语境来理解。

广义的语境对语言的理解和表达也有较大的影响。比如一个人说话粗声粗气,可能有几种情况:(1)对对方有意见;(2)刚刚生过气,心情还没有平定下来;(3)性格、语言习惯就是这样;等等。到底是哪一种意思,需要根据广义的语言环境去理解。

大致说来,语境对语言的运用有两种作用:一是限制作用,二是补充作用。

1.限制作用

语境对语言运用的限制作用,首先表现在对词语的理解和选用上。同样一个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中,表达的意思可能不同,这时就要依据具体的语境做出准确的理解。语境对词语表达的限制作用突出表现在同义词语的选择上。语境对语言运用的限制作用,表现在对句子的理解和组织上。一般的句子都不难理解,但有些句子,离开一定的语境,理解就会遇到困难。语境对句子的组织也有限制作用。比如同样一个意思,既可以组织成主动句,也可以组织成被动句,组织的标准是什么呢?就是语境——由语境决定组织成哪种句子效果最好。

语境对语言运用的限制作用,还表现在对段乃至整篇的理解和安排上。讲一篇课文,常常要先给学生介绍一下时代背景、作者简况等,就是因为这些语境有助于理解文章或文章中的某些语句。至于段的组织、篇的安排,同表达的目的、场合、对象等,都有直接的关系。

2.补充作用

语境对语言理解的补充作用,主要表现在对语言的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的理解上。一个句子,表达的可能只是很简单的字面上的意义,也可能是语境所赋予的一种深层的含义,还有可能是一种言外之意。字面义的理解比较容易,只要弄懂每个词的意义以及词与词组合起来的意义就可以了。语言的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则不同,必须结合具体的语境,透过字面所表达的意义去深入理解。比如:一个不太熟悉的人到家里来做客。那天天气比较冷,客人有点轻微感冒,主人家则开着窗子。客人说:“今天可真冷啊!”如果只把它看成是一句普通的话,认为客人只是想告诉主人天冷这个事实,那就错了。客人实际上是在暗示主人把窗子关上。这种暗示就是语境给这句话补充的信息。大多数情况下,由于语境所起的补充作用,人们都能理解语言的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语境对语言表达的补充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充分利用特定语境,当省则省;二是表达语境临时赋予的意义或言外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