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翻译的准备
翻译应该进行必要的准备,以利于翻译能一路顺风,善始善终。
正式动手翻译之前可以做的工作很多,主要精力应放在查询相关资料上,以便能对原作及其作者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同时为了保证质量和节省时间,还应熟悉整个翻译过程可能使用的工具书和参考书。
(一)了解作者
对于作者,需要弄清楚他的简略生平、生活时代、政治态度、社会背景、创作意图、个人风格等。比如若要翻译一名作家的一篇小说,为了获得有关作者的一些基本信息,可以阅读作者自己的传记、回忆录,或者别人写的评传,或者研读文学史、百科全书、知识词典等,还可阅读用汉语解说的相同辞书,如《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辞海(增补本)》(上海辞书出版社),《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外国名作家传》(张英伦等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外国人名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外国历史名人》(朱庭光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二)了解相关背景知识与超语言知识
背景知识是指与作品的创作、传播及与作品内容有关的知识;超语言知识按语言学的定义指交际行为的环境、文章描述的环境及交际的参加者等。两个概念的外延合起来大约涵盖了前辈翻译家说的“杂学”。
具体说来,背景知识与超语言知识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作品产生的背景
小而言之,作品产生的背景指作者创作的时间、地点、动机、心态、创作经历等;大而言之,则要包括源语的整个文化状态。
2.事件发生的背景
即文学作品的故事情节发生、发展的背景,也有大小之分、真实与虚构之分。
3.专业知识
翻译某个学科、某个专业的作品,就应具备该学科、该专业的基础知识,这是翻译实用性资料的起码要求。
4.常识
有的知识算不上专业知识,只是源语文化中的常识,但在翻译的理解中却不可掉以轻心。
5.作品传播知识
即原作成书后的传播情况,如版本、评注、译文及社会效益等。
掌握背景知识对语言、逻辑、艺术和主题分析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任何一部作品都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所以有关作品反映的年代以及有关国家、人民的文化、社会、宗教、政治、历史、地理、风俗等也要略知一二,可以浏览一些关于概况、游记的书籍和期刊。如《各国概况》(人民出版社),《英美概况(新增订本)》(来安方编,河南人民出版社),《国际时事辞典》(商务印书馆),《外语工作者百科知识词典》(张后尘编,科学出版社)。
(三)了解作者的创作手法
为了准确地把握作者,至少应该阅读作者的代表作,并从中体会作者的思想倾向、创作手法、表述特点等,尤其是翻译一些经典作品,更应选读作者的某些其他作品,这样对作者的理解就会深刻一些。
(四)了解作者的语言风格
作者的语言风格也是十分重要的,译者可以试读若干段落,琢磨语篇的语体修辞特点和行文的词汇语句特色,初步接触作者运笔表意的特异之处,对自己翻译时驾驭译语的语言会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五)准备工具书
翻译是一种双语转换的过程,所以英语和汉语方面的语言工具书是必不可少的,除了一些常用的工具书外,还要准备以下工具书,这些准备工作在翻译过程中一定会有很大的帮助。如《新英汉词典》(上海译文出版社),《英华大词典》(商务印书馆),《英语搭配大词典》(江苏教育出版社),《中级英语修饰语搭配词典》(湖北辞书出版社),《英语惯用短语词典》(湖北人民出版社),《美国俚语大全》(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现代汉语实词搭配词典》(商务印书馆)。
这些辞书主要是供查阅使用,学习者最好熟知各种辞书的特点,并且掌握检索的基本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