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语境的特征

二、语境的特征

考察和研究语境的特征,有助于揭示语境问题的本质。

(一)语境的关联性和具体性

语境必须与特定的语言活动相关联,必须由与特定的语言活动发生直接或间接的、显现或隐蔽的联系的条件或因素所构成。不与特定的语言活动相联系的社会现象或自然现象不能构成语境。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社会上的一切都可能成为语境,语境包括大至社会环境,小至于上下文的一系列因素。但是,这些现象和因素也仅具有成为语境的“可能”,要成为现实的语境必须与特定的话语相关联。

语境必须与特定的语言活动相关联,正是从另一个侧面肯定了语言活动对于语境的依赖性,肯定了任何语言活动总是限定在一定的语境范围之内。构成语境的因素很多,但对于特定的语言活动却不会全都起限制作用,亦即不可能是所有的因素都与特定的语言活动发生联系。语境是很广泛的,与特定语言活动发生联系的却往往是有限的。

书面言语作品和口头言语作品的语境不完全相同。语境对于两种不同的言语活动的限制作用和联系方式也不完全相同。书面言语作品是单方言语表达,即使是戏剧脚本上的人物对白,也是作者单方言语的表现形式。因为作品仍是作者单方围绕一个中心思想整体构思,统一进行组织安排的。书面作品中无论句群、段落或全篇,都要求中心鲜明、突出且条理清楚、前后连贯。然而口语表达,特别是人际对话,很难做到话语作品句际关系符合逻辑、条理清晰、衔接紧密。特别是日常生活会话的随意性很强,话题跳跃性很大。跳跃的话题不一定都与交际场合的客观现实有联系,也不一定都与社会时代背景有关联。日常生活的随意性会话,前言后语往往联系不稳定,此前言或后语对于某种话语不一定成为必然联系的语境条件。

书面语言交往方式与口语交往方式中,交际双方的时空位置也很不相同。书面语交往,交际双方分别处在不同的时空环境里,书写者一方在此时此地写,阅读者在彼时彼地看。书写者不可能直接观察与了解对方的心理境况,从而及时调整自己的言语行为。然而口语交往的双方却是处于同一时空环境里,双方可以根据彼此的言语行为不断调整自己说的话,因为口语交际中的信息传播是双向的,不是如书面语单向的传播形式。此外,书面交往中交际双方角色固定,而口语交往的交际双方却随时交换角色,角色位置不固定。书面语的交往,表达者总是表达者,接收者总是接收者;口语交往中一会儿表达者变为接收者,一会儿接收者又变为表达者。

通过两种不同语言活动方式的比较,可以看出不同的语言活动有不同的语境。由此可以断定,世上任何特定的语言活动都没有绝对相同的语境。特定的语言活动必受特定语境的制约。换一个角度说,语境也总是特定的、具体的,它必然是与具体的言语行为联系在一起的。

言语行为是人的具体行为。具体的行为只能发生在现实的环境之中,现实的环境也总是由具体的环境条件构成。

语境因素对于语言活动的联系总是具体的,还可以从另两个方面来说明这一点。一个方面是,有的语境因素对于社会集团全体成员的语言运用具有共同制约性,有的语境因素却只对社会集团中个体的语言运用起制约作用。前者如宏观的社会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背景、社会心理环境等;后者如特定的前言后语、特定的人际关系环境和交际场合、独特的个人心理环境等。由此,我们可把含有共同因素构成的语境叫作共同语境,把含有个体区别特征构成的语境叫作特殊语境。每个社会成员的语言活动都必然处于这两种语境之中,都必然受这两种语境因素的制约,而其制约功能都要具体反映到语言活动的全过程。另一个方面是,有的语境因素对于个体语言活动的全部(或全过程)产生整体制约作用,而有的语境因素只对个体语言活动的部分起制约作用。我们可把前者叫作整体制约语境,把后者叫作部分制约语境。一个人的语言活动大体都要与整体制约语境和部分制约语境发生联系,而这种联系也是具体的。语境的关联性是语境对于语言活动产生制约功能的前提。

(二)语境的层次性和整体性

语境的层次性和整体性是语境系统性的反映。

语言是一个系统,语言运用的环境也是一个系统。任何系统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若干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综合整体。作为综合整体的系统是由不同层次结构组成的。系统都具有一定层次性,系统内部各要素都是按一定的联系方式和作用方式分层次组织而成的,它不是各要素的杂乱堆集。对语境系统,也应该这样认识。语境是由若干不同质的要素构成的,语境系统内的要素不是孤立的,他们彼此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从而形成一个有机的语境整体。

1.语言因素语境

语言因素语境是一种语言运用的客观环境,也是现实语境。语言因素语境是由语言活动过程中影响其语言行为的诸种语言现象所构成的语境。有哪些语言因素呢?笔者认为,除了前言后语(上下文)以外,还应该包括语体和社会特殊习俗用语。

语言运用,实际上就是言语活动。言语活动既是一种活动,必体现为一定的过程。这种过程的结局会产生一种结果。语言学通常把这个言语活动的结果,也就是说出来的话或写出的文章称为言语作品。人们只要说出一句话,便往往给自己或人际交往造成一种前言语境和语体语境。写文章更不必说,一个标题,便设置下了控制全文的“上文”语境和语体语境。

前言后语(上下文)可以构成特定语言活动的语境。如果按语用方向和语用单位分类,前者可划分为前言语境和后言语境,后者可划分为词、短语、句子、句群或段、节、章的前言后语。古人的所谓炼词、炼句,其实就是为词和句选择一个最适合的上下文语境。托尔斯泰说:“语言艺术家的技巧就在于寻找唯一需要的词的唯一需要的位置。”“唯一需要的词”是从“唯一需要的位置”中显示出来的。锤炼词语就是把这“唯一需要的词”安放在“唯一需要的位置”上,力求做到“一字不易”。一个词语要适应前言后语的语境,然而它不仅仅是为了适应,不仅仅是接受前言后语的限制,它也可以改变前后文语境,使前后文语境得以更换品位。

从词语、句子等语言单位所形成的前言后语或上下文语境的制约范围看,还可以分为整体制约语境和部分制约语境。书名和文章的标题是对全书和全篇文章的后向整体制约,著作的“前言”或“序”是对全书的后向整体制约。“后记”是对全书的前向整体制约。文章的论点放在前面是对后文的整体制约,放在后面是对前文的整体制约。“凡是、所有、总而言之、一言以蔽之……”是对后文相关语言单位的整体制约,而“某些、一些、个别、局部……”是对相关语言单位的部分制约。一句之中,主语、话题、句首状语是句子后向的整体制约,状语对中心语、定语对中心语可看作是后向的部分制约。

语体是受制于非语言因素语境而形成的使用语言的特点的综合体系。语言的运用一经接受有关语境因素的制约而形成一个言语特点的体系以后,那么这一套言语特点的综合体又会继续对语言的使用产生约束力,这一点很像上下文语境。语体是在语言使用中逐步固定下来的,大体相同的语境对语言的使用有大致相同的限制,这种大体相同的语境类别及其对语言运用的限制逐步固定下来,便形成了语体。语体的形成虽然含有语言的环境因素和非语言的环境因素,但究其实质而言,语体是一种语境限制表现的言语变体。因此,语体基本上属于语言因素语境。语体具有相对的固定性、限制性和整体性,这其实也就是语体语境的特点。影响语体形成的语境因素如交际场合、交际双方情况、交际话题和意图等,对语言的使用如选择什么样的语言材料和组织方式等提出了种种规定,这些规定在长期的语言实践中得到人们普遍认同以后,便相对稳定下来形成一种规范,人们又用这种规范来制约同类语境下的语言运用。

不同的语体语境对语言的运用有不同的适应要求与限制。例如口语语体中的演讲语体,要求语言具有简明性、可听性和生动性。书面语体中的应用语体,要求语言的明确性、简要性、文明性和程式性。而应用语体的下位分体——公文体、司法文书体、外交文书体、新闻体、广播体、书信体、文摘体等,又对相应的语言运用进行种种语境限制。

语体语境对语言运用提出适应要求最多的是文学作品,无论是小说、诗歌、散文,还是剧作,其语体语境对语言材料的选择、组织结构、表现方式提出了很多严格的要求。因此,人们常说文学是语言的艺术。

社会特殊习惯用语也是一种语言因素的语境。每个社会集团、每个民族都有其本民族的文化和民族心理沉积下来的特殊的习惯用语。这些用语一经流传下来,便制约着人们的语言运用,成为语言运用必不可少的语境条件。

社会特殊习惯用语是指称谓用语、礼貌用语、委婉用语、典故用语和熟语。例如汉民族的称谓用语就异常丰富多彩。中国是有五千年文明的礼仪之邦,洋洋大观的礼仪促使人际交往的活动产生了复杂的人际称谓。称谓,就是人们由于亲属和其他方面的相互关系,以及由身份、职业等而来的名称。汉语称谓系统的复杂性表现为:一是同一称谓在不同时代,所指不同;二是多种称谓,实际为同一对象;三是称谓类别繁多,区别细致;四是感情色彩丰富。就类别而言,粗说就有亲属称谓、社会关系称谓、年龄性别特征称谓和代称。单就亲属称谓而言,就有按血缘关系、姻缘关系和长辈、晚辈、平辈以及男女不同性别等交织形成的庞大系统。就称谓色彩而言,就有褒称、誉称、尊称、敬称、美称、昵称、爱称、雅称、婉称、恭称、贬称、讥称、谀称、戏称、贱称、恶称、诬称、谑称、憎称、卑称、狎称、泛称、通称、兼称等。人际交往,称谓为先导,交谈时脱口而出,撰文时信手拈来。如果不接受约定俗成的这一套称谓系统的制约,就有可能导致交往的失败。

因禁忌而产生的委婉语叫禁忌委婉用语。我国的禁忌委婉用语植根于古老的民俗文化的土壤之中,表现了中国人民用语的智慧。从禁忌的内容粗分,有信仰禁忌、生产禁忌和生活禁忌。细分就有所谓岁时禁忌、信仰禁忌、婚姻禁忌、丧葬禁忌、生育禁忌、两性禁忌、饮食禁忌、行业禁忌、生产禁忌、服饰禁忌、名字禁忌、数字禁忌等。多数禁忌习俗都有相应的委婉语表述。

社会禁忌委婉用语也是社会语言的一种变态语言。这种变态语言对人们的语言活动也有很强的制约力,是语言因素语境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礼貌用语包括的范围很广,也可以包括例如上表述的部分称谓用语、部分禁忌委婉用语,还包括招呼语、寒暄语、祝福语、迎宾语、赞美语、慰问语、致谢语、自谦语等。礼貌用语是人们交际活动中不可少的部分。善于恰当地使用礼貌语言,可以显示一个人的文明修养水平。礼貌用语具有很强的社会性,而且形成了一个用语系统,对社会集团的每个成员的语言交往活动也具有很强的控制力。因此,它应该是语言因素语境的一个方面。

熟语,包括成语、惯用语和歇后语。熟语是人们常用的定型化了的固定短语。由于它们结构的定型化和语义的整体性,所以熟语是一个语汇系统。人们在语言活动过程中须严格遵守其熟语运用的规律。所以,笔者认为熟语也应该看作语言因素语境的一个方面。此外,典故用语和吉祥用语也都是构成语言因素语境的不同侧面。

2.非语言因素语境

非语言因素语境系统是由与语言活动有关联的种种非语言因素构成的语境系统。该系统下位划分三个小的子系统,即交际双方境况、社会文化环境、时空环境。笔者认为,在非语言因素语境系统里,对语言活动影响最直接的是交际双方境况。因为语言活动是在人际交往之间进行的。人是语言的使用者或操纵者,人使用语言进行交际和交流。语言是人们交际的重要手段,人使用语言这个工具进行交际活动,就是语言活动。语言活动既是人的一种具体行为,又是社会的一种社会现象。因此,影响语言活动的因素常涉及社会的文化环境和具有一定社会属性的时空环境。然而,重要的社会文化环境因素和具有一定社会属性的时空因素不可能直接影响语言活动。语言活动不是一个脱离开人的独立活动,它不能脱离开人的操纵直接与社会现实环境发生联系,而社会现实环境当然也不可能与语言活动直接发生联系。社会现实环境种种条件总是通过对人的影响去进一步影响语言活动。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人,无不受到客观环境的影响。首先是人的思想意识和情感受到影响,接着便自然地由人的思想意识和情感过滤后又折射到语言行为上来。语言行为就是这样接受非语言因素语境各子系统语境条件制约的。

(三)语境的稳定性和变化性

语境的稳定性和变化性是相对的。从根本上讲,语境是个动态的范畴,因此变化性是经常的、主要的。就其语言使用者而言,其性别、民族、性格、人生观等是稳定性因素,而说话时的心境和情绪、动机和目的等,则是变化性因素。至于交际对象,对于交际者来说,更是一个变化性因素。交际双方的心理环境和语言因素环境都处于不断变化之中。社会文化环境稳定性大,宏观时空环境稳定性也大。时间和空间相比较,空间环境稳定性较大,时间环境简直像流水一样不断地发生变化。“言语流”就是语言中的音和词在时间的轴上按单一方向,一定顺序线性连续运动的一种现象。人体在不断运动,所以也常常带来空间位置的变化。

(四)语境的客观性和主观性

语境具有客观性和主观性,就其根本而言,语境是客观的。相对来说,说话主体的心理环境是一个主观世界,说话人对语言的使用是一种主观的控制,但自然时空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是以客观的形式独立存在着的。人们说出的话,就立刻构成一种客观的语言因素环境。交际的对象是一种客观环境。严格地说,对于言语活动,说话者身上的多种特征,其实就是一种客观存在,诸如性别、民族、身份、性格、志趣、情操、价值观、道德观等生理的和心理的因素等,都是以客观存在的形式影响着语言的使用,就连说话时的心理状态也应看作一种客观存在。

(五)语境的显现性和隐蔽性

如前面所述语境的显现因素和隐蔽因素,显现性是指对语言活动有影响的,可以具体把握的种种语境因素。如前言后语语境、交际的对象、交际的场合等。隐蔽性是指对语言活动有影响的而又不易具体把握的、隐含的种种语境因素。如交际双方的心理世界、交际双方的信息背景、社会文化环境等。

(六)语境的宏观性和微观性

语境的宏观性和微观性是语境系统层次性的一种反映。前言后语有宏观、微观之分,人际关系有宏观、微观之分,心理世界有宏观、微观之分,社会文化环境和时空环境更有宏观、微观之分。人的语言活动总是具体地存在于这两种语境之中。

(七)语境的社会性和自然性

语言本是一种社会现象。而构成语言活动的语言因素中,有的具有社会属性,如社会文化环境、人际关系环境、信息背景、交际双方的心理世界、由语言活动造成的前言后语等,有的具有自然属性,如自然时空环境。语境就是这两种属性语境的综合系统。

(八)语境的直接性和间接性

语境中的有些因素跟语言运用联系最紧密,作用最为直接,如语言表达者自身的各种因素,特别是说话的意图和心理状况,其次是说话的对象、交际的场合。间接的语境因素往往是宏观的社会文化环境和宏观的时空环境。

通过以上对语境的特征的研究可以这样来解释语境:语境是指交际过程中各种表现为语言的和非语言的因素,以直接或间接、显现或隐蔽等多样方式影响语言活动的言语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