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有效教学研究现状
(一)研究概况
对有效教学的研究,我国起步较晚,早期主要是翻译国外成果,后来发展到对有效性教学有较为系统的研究。
关于大学课堂有效教学的内涵,黄宇元对公共英语课堂有效教学的含义进行了概括,具体表现在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清晰的授课内容、科学的教学组织、教师富有教学热情、学生主动参与、促进学生的发展。
顾峥认为教师教学行为的选择应该强调批判创新,加强师生间的理解和沟通。马海兰也从教师的角度出发提出实现公共英语有效教学的措施:一是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二是保证高效的教学效能感,三是设计多种活动辅助教学,四是利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
余文森教授认为课堂的有效教学是在遵循教学规律的前提下,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学生获得发展指的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得到协调发展,它的前提条件就是教学的实施必须要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和发展需要。学生的发展进步与否是检验教学是否有效的唯一标准。
根据评价主体的不同,可分为外部评价者和内部评价者。外部评价者包括教育行政部门的人员,如评价专家、学校领导、教务人员以及教师同行等。内部评价者包括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教师和学生。目前国内对于有效性教学评价的研究多为外部评价,对内部评价的研究不多。北京师范大学的赵增梅、孟庆茂在Marsh的SEEQ基础上重新编制问卷,运用结构方程模型(SEM)的方法验证了大学生评价有效性教学的七因素完整模型。这七个因素分别是学习与价值感、教学热情与组织或清晰性、群体互动、人际和谐、知识宽度、教学管理、功课量与难度。
(二)成果总结
对于国内的研究现状主要从三个不同的方面进行了总结。
1.因材施教对待不同学生
英语课堂教学效率比较低下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在一个课堂中,不同的学生在进行同样的知识获取时,取得的效果和所需要的时间维度是不一样的,但是为了达到同样的教学目标,对于学习用时较少的同学来说,多余的学习时间就是一种浪费。在具体的教学实际中,需要合理地利用近发展区理论,将学习的时间以及认知的发展水平进行有效的统一。所谓的分层就是针对不同能力的学生群体,选择距离他们发展区较近的学习层次进行学习,然后采用递进的方式将近的发展区变为当前的发展水平。
2.课堂教学时间有效管理
对于英语课堂教学来说,要想提高其教学的效率实际上就是提高单位时间内的教学效果,为了达到这个目的首先应该对课堂教学时间进行有效的管理。在50分钟的高职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合理安排时间,尽可能用少的时间达成大的教学效果。
(1)让学生有更多的空间自由选择学习时间和空间
在传统的英语教学课堂中,一般整个课堂的时间都是固定不变的,需要在这个固定的时间范围内组织有效的教学计划并且付诸实施,但是在课堂的教学中存在教师支配课堂教学时间安排一切的情况,这种单向性对于学生来说就缺乏相关的自主选择权力,对于教学的质量和效果都有很大的影响,所以必须在这个基础上进行相关的改革。课堂教学时间目前是固定的,但是课外时间的学习是很自由的。学生应该多多利用这些时间,将可以自由选择学习的时间合理利用起来,从而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2)在有限的课堂学习时间内将学习效果优化
在新的教育理论中,教师在分配课堂教学时间时需要考虑到学生的自主权,增加教师和学生的互动性,以便让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优化。课堂教学时间可以按照教学目标分为若干个不同的功能区,这些不同的时间类型相互之间都有一定的影响,不同时间相互之间的影响也是由宽变窄的。换一句话说就是要想提高教学效率以及质量,只是依靠进行大量的额外的学习往往不能达到效果,还需要充分利用好课堂学习的每一刻。还可以利用课外的零碎时间,帮助学生记忆那些不需要花大量时间来记忆的知识点。高职院校英语课堂教学本身就应该多多培养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多多让学生运用英语,而不是单靠记忆来提高英文成绩。
3.学生根据自身情况优化自身的学习策略
课堂教学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在对学生的认知结构进行构建的过程,不同的相关理论都客观地认为,在课堂的教学效果中,很多都和学生已经存在的认知结构相关,同时还和学生在面对这些学习材料时采取的学习方式有关。所以说,针对学生的学习策略以及认知结构进行改善是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率非常有效的手段。
(1)妥善处理学生、课堂教学及教材三者之间的关系
这三种在教学活动中具有非常大影响的要素,其本身存在一种内在的统一和协调。通过将这三种关系妥善地联系在一起,可以大限度地提高当前课堂教学的效果。所以,对于教师来说,首先应该对学生的现有认知进行充分的了解和分析。对整个课堂的教学情况进行分析的结果表明,进行针对性的知识结构设计和分解对于课堂的教学效率的提高是非常有好处的;同时课堂的教学模式也需要进行不断的改变,整个课堂的教学、个人教学、小组学习等都可以得到很好的统一和协调,保证对学生认知结构的改进以及优化。
(2)加强学习策略教学
学习的策略具有很多不同的类型,一般来说主要可以分为几种不同的大类,包括对知识的理解和保持、对知识的加工和组织、对知识的运用以及解析,最后就是思维及求解策略。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应该将学习的方式和实践进行有效的结合,不断地加强针对学习策略的研究,以求可以更加有效地提高教学活动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