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质属性:服务科研、教学的服务机构

一、本质属性:服务科研、教学的服务机构

每个事物都具有本质属性和一般属性,所谓的本质属性是指事物本身所具有的属性,能够与其他事物的本质特点相区别,对事物本身的特质起到决定作用,外界能够通过这种本质属性对某个事物进行识别;一般属性是指事物普遍具有的特点,通常会定义某一类的事物。而在图书馆的性质上,其本质属性是指图书馆本身所具有的特点,这些本质属性对图书馆的职能、机构、发展方向以及服务的方式方法等产生了限制。对图书馆本质属性的认识经过了一段历史时期的变化,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对于图书馆的认知,学术界认为其本质属性是阶级性。但自改革开放以来,这种认知发生了变化,阶级性是图书馆本质属性的认知被推翻,且产生了不同的观点。有学者认为图书馆的本质属性是中介性,正因为这个属性,图书馆才有存在的价值;但也有学者认为,图书馆的本质是一种文化和科学现象,是社会科学和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结果,其本质属性是保存知识和传播知识;还有学者认为图书馆是中介机构,但这不是图书馆的本质属性,借阅性才是图书馆的本质属性;也有人认为图书馆的本质属性是知识的积累和交流、“文献资料的检索性”和“藏用性”及“工具性”等。近几年,学术界要求清晰认识图书馆本质属性的想法越来越强烈,并开展了一些辩论,主要区分图书馆本质属性,到底是服务性的学术机构,还是学术性的服务机构,看似是词语的顺序问题,但实质上是一个本质属性的问题,是服务机构,还是学术机构?学术和服务,谁是第一位的?若是学术性的服务机构,强调的重点是高校图书馆的服务性;如果是服务性的学术机构,则强调的重点为高校图书馆是学术机构,注重其学术性。在这个争议中,到底高校图书馆的本质属性是哪一个呢?2002年2月21日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中明确规定:“高等学校图书馆是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是为教学和科学研究服务的学术性机构,是学校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基地。高等学校图书馆的工作是学校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图书馆的本质属性被定义为一个服务性的学术机构,最本质的特征是服务教学、科研工作,主要理由如下。

第一,从工作对象上,读者是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对象,图书馆内的一切工作的开展都是围绕读者进行的。读者在图书馆获取相关信息和文献,满足读者的需求才是工作的中心环节,要为读者提供最便捷的服务。图书馆各项工作开展的原则是读者在图书馆内是否得到最优质的服务。图书馆需要在文献丰富程度、读者查阅工作的便捷度、查询速度上下功夫,这是图书馆提高服务水平、提升服务质量的永恒主题,一切工作围绕读者这个服务对象展开,才能够在工作中取得实际效果,只有这样,高校图书馆的本质属性才会被充分地体现出来。

第二,从工作内容上来说,高校图书馆的读者是高校的师生,为师生提供服务是高校图书馆的主要工作。高校图书馆作为高校的文献信息中心,每年都会根据学校内各专业的设置情况和读者特点,采购相关的图书,并有针对性地丰富数据库的内容,满足高校师生科研和教学需要。同时,高校图书馆在进行图书分类时,会参考师生的建议,对图书的分类和设置做相应的调整,满足师生的需要。例如,为了满足师生能够在家进行数据库资料的查阅,高校图书馆都逐步设置了远程访问的VPN系统,为师生提供最大的便利;书架以及书库的设置和布局上,都会根据师生需求特点安排;等等。总之,高校图书馆工作的开展与高校读者具有密切的联系性,是一个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