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图书馆的学术服务性
为读者服务是图书馆的天职。图书馆的职能和社会价值,图书馆的知识性、学术性、教育性等都是通过服务性体现的。美国的谢拉说:“图书馆事业首先是服务性事业,从其创立之时起始终是这样。”在认识图书馆学术性的同时,还必须充分认识图书馆的服务性。图书馆的服务性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服务的广泛性
服务的广泛性表现为服务对象的广泛性和服务内容的广泛性,即学校的所有师生和图书馆的所有文献资料都在服务的范围之内。为了搞好服务,必须克服“重藏轻用”的传统观念。馆藏文献资料只有被读者充分利用,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需要,它的价值才能转化为社会价值。图书馆藏书再多,只能代表它的实力和可能产生的社会影响,要真正维持它的生存和发展,关键在于它拥有多少读者,能为读者提供多少文献服务。学生是学校的主体,要把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一专多能的人才,除了课堂教学外,图书馆也是学生成才的重要场地,是课堂的最佳延伸,它能提供给学生多方面的学习内容,帮助学生充实和丰富自己。图书馆的服务对学生有如下作用。
学生为了理解、掌握和运用教师课堂讲授的知识内容,需要参阅有关的图书资料和报刊。图书馆提供与学科知识相关的图书资料,帮助学生消化、加深课堂知识,真正把教科书上的知识、教师讲授的内容吸收转化为自身的知识和技能。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总会碰到一些疑难问题,通过借阅图书资料,学生才能“解惑”,才能从“解惑”中发现新的观点、新的知识,增强创新能力。
大学的教学过程不只是课堂教学,还有一些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环节,如课外作业,预习新课,准备课堂讨论的发言,撰写毕业论文、学术论文,参加社会实践等,这些都需要查阅图书馆的图书资料。
业余文化生活及大学文化活动对学生的成才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学生几乎天天都要阅读书报杂志,从中了解他们关心的时事政治、重大事件、国际风云、社会现状甚至风土人情、生活常识等。尤其是文艺作品、历史丛书、文化丛书、科技丛书以及各种声像资料,都是学生喜爱的文献资料。网络开通后,上网学习的人更多。这些课外文化活动对培养学生一专多能、形成鲜明个性十分重要。因为学生在课堂上接受的东西基本上是一样的,而课外阅读就完全不一样了,一般是各取所需。在培养研究生方面,图书馆的作用更为突出。研究生教学不同于本科生教学,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均有差异,强调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学位课与选修课相结合,导师指导与个人独立钻研相结合。因此,研究生必须到图书馆博览群书,图书馆则必须提供相应的优质服务。
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传道、授业、解惑”。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全面提高思想素质、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能力素质等,成为为人师表的贤者和知识渊博的学者。在业务上要“专”与“博”相结合,并尽量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常言说:“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得有一桶水。”要满足这种需要,就必须得到图书馆的良好服务。时代在前进,知识在更新。那种“一本教材讲到底、一本教案用到底”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因此,图书馆应通过自己的有效服务,成为教师知识更新的重要阵地,成为提高教学质量、产生高水平科研成果的“能源”基地。
这里所说的领导主要是学校的各级领导,管理者既包括领导,也包括从事管理工作的师生。这部分人的素质是办好学校的关键。要办一流的大学,就要有一流的领导和管理者。这些人只有具备崇高的思想品德,无私的奉献精神,渊博的专业知识,卓越的管理才能,平易近人、以理服人、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才能在群众中树立威信,有感召力。党中央提倡“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的“三讲”教育,为什么把“讲学习”放在首位?因为它是讲政治、讲正气的基础。这里所说的“讲学习”,不只是政治学习,也包括科学文化知识学习。它不是权宜之计,而是长远之策。党中央号召各级领导干部要做到“三严三实”,“严以修身”是基础,“严以用权”是核心,“严以律己”是根本;“谋事要实”是前提,“创业要实”是关键,“做人要实”是保证。列宁曾经说过:“只有用人类创造的全部财富来丰富自己的头脑,才能成为共产主义者。”尤其是在知识密集、人才集中的高校图书馆工作,没有广泛、全面、良好的知识结构,是难以胜任的。一个不读书、不看报、只凭经验办事的领导和管理者是注定搞不好工作的。图书馆在“为人找书”的服务工作中,应加强对领导者和管理者的服务,使他们读到好书,用于实践,成为热心的读者。
(二)服务的时效性
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效率。搞好服务工作必须注意工作效率。实行双休日制度后,工作日减少,每日课时量相对增加。在法定的工作时间内,除了上课外,师生的课余时间相对减少,而全年的休息时间相对增加。一年50多周,学生在校期间的双休日和节假日至少有80多天。学生到图书馆一般都是利用午休、晚间、双休日和节假日等。大学教师一般不坐班,不上课的时间正是到图书馆学习的最好时机。如果图书馆按法定的要求每天工作八小时,每周工作五天,双休日和节假日不上班,就难以满足读者的需要。读者满意与否是衡量图书馆工作好坏的试金石,因此,应采取多种措施满足读者的要求。一是调整工作时间,师生上课时休息,只留少数人为师生服务。如果要延长工作时间,就必须按国家规定给报酬。二是一线服务岗位按两班或三班制配备工作人员,保证读者服务工作全天候进行。同时,全面推行计算机管理,使借阅工作提高效率。
读者一般对新书都比较感兴趣,但有些书价格昂贵,图书馆要多买不可能,因此,必须加快流通频率,让更多的读者及时读到。严格借阅制度,缩短借阅期限,本馆职工不得借工作之便长期借阅或扣留新书。也可将新书只进行验收登账,暂不进行编目加工,直接调往学生阅览室,由阅览室的工作人员按批管理,学生凭借阅证在规定的时间内借阅,不得携出阅览室,教师也不得长期借阅。在阅览室放置一段时间后,再把新书送回采编部进行编目加工。任何有用之物都有一个生效、增效、稳效、降效直到最后失效的过程,图书资料也是一样,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老化,这就是常说的“文献老化定律”。因此,加快图书的流通频率也是提高图书使用效益的好办法。
专业人员对原始文献进行深度加工,即进行信息加工整理,使原始文献变成更有序的浓缩信息,输入计算机,让读者通过网络自己查找,节省读者的时间和精力。
(三)服务的主动性
变传统的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吸引更多的读者到图书馆,这是图书馆服务性的重要方面。
图书馆应加强宣传和导读工作,及时向读者介绍入馆新书、馆内新的服务举措以及热门图书的出版信息。特别是采取多种方式向读者推荐好书。俄国作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凡是好书必定会在读者心中唤起真善美。”著名作家老舍先生指出:“一个藏书多而用书少的图书馆不见得是好图书馆,一个用书多而不教人民怎样用书的图书馆,还不见得是好图书馆……一个理想的图书馆或者应该是这样的:它会指导读者读什么书和怎样读。”因此,图书馆应大力开展导读工作,帮助读者对各种图书进行严肃认真的选择,以便获取更加有用的知识。
图书馆订购文献资料(包括声像资料、光盘资料)不能凭个人主观感觉,依据表面现象来决定,要坚持集思广益,尽量征求各个部门、各个专业的专家、学者、教师、学生等多方面的意见,让学校用有限的图书经费,买到满足学校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学科设置以及教学、科研等各种需要而且有较强可读性、学术性的文献资料。
图书馆应主动到各个院、系、专业开展上门服务,把与专业相关的教材、教参、资料等及时提供给他们,特别是与专业相关的学科发展、学术成果、最新研究动态的报纸杂志介绍给他们。当然,这样的服务必须按借阅程序办理。
图书馆应经常而广泛地征求读者意见,可召开座谈会,让他们提合理化建议。对图书馆人员搞民意测验,不断改进服务工作和服务态度,做到文明服务,礼貌服务,平等待人,平易近人,让图书馆成为“读者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