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图书馆人员的整体结构与文化服务质量
图书馆人员的整体结构是指人员的整体组合,包括年龄结构、学历结构、专业结构、职称结构等。
图书馆人员的年龄结构反映了队伍的兴衰趋势,影响着图书馆的服务质量。因为图书馆工作需要精力旺盛、体魄健壮、经验丰富的人员,但每个人从青年到老年都不能完全具备上述条件。老年人经验丰富,办事稳当,但精力有限;青年人精力足,身体壮,反应快,易接受新事物,手脚灵便,但办事欠稳妥,不够细心;中年人一般兼有两者的长处。当然从个人来讲,并不是人人如此,只是指一般而言。因此,从事业发展来看,最合理的年龄结构是“老马识途”的老年、“中流砥柱”的中年和“奋发有为”的青年相结合,其比例应是两头小,中间大。为了不造成比例失调,青黄不接,应按图书馆的编制,不断输入德才兼备的人员。
学历是衡量图书馆人员受教育程度和知识水平的基本条件。《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取得高等学校教师资格,应具备研究生或大学本科毕业学历。”学历已达标的,还可继续深造,达到高学历。大学的教师结构和高校图书馆特定的服务对象,也要求图书馆工作需要更多理论型、科研型的高层次人才。至于学历结构需要怎样的比例才更为合理,值得进一步探究。
专业结构又称为学科结构,即图书馆人员不能都是图书情报专业人员,应包括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各专业人员,包括音体美专业人员。这是因为图书馆的文献资料、工作范围、组织机构涉及各个专业。特别是现代化设备设施进入图书馆之后,更应该多配备有计算机专业技术的人才。
图书馆的职称分为研究馆员、副研究馆员、馆员、助理馆员和办事员。高、中、初级的职称是根据岗位设置的,不能因人设置。职称评定是从德、能、勤、绩四个方面以工作实绩为主进行评定的,不能只看文凭、资历,更不能看人际关系、“馆龄”长短。评定时要公开、公正、公平,不能搞暗箱操作,更不能搞权钱交易。图书馆人员的评职应与学校教学人员和行政管理人员平等对待,不然会挫伤他们的积极性和导致人员的流失。
为了优化图书馆人员的整体结构,彻底改变以往那种因照顾关系而形成的“夫人馆”“老弱病残馆”的状况,除进行必要的人员调整外,特别应加强对现有人员的继续教育,把弱者变为强者,“多换思想,少换人”是优化整体结构的最佳办法。
人的气质不同,性格各异。如果都是胆汁质的人,性格外向的人,势必“一触即发”;如果都是抑郁质的人,性格内向的人,势必“沉默寡言”。因此,图书馆各部门的人员搭配要合理,把性急的与性缓的、易激动的和沉着的、热情奔放的与深思熟虑的结合在一起,达到“冷热”相融,团结合作。
图书馆人员的各个方面的合理结构,在合理的运行机制中会产生比个体功能相加之和要大得多的效应,使其学术性的服务工作优化展开,有力地促进教学、科研和大学文化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