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化业态对研究职能的挑战

二、大众化业态对研究职能的挑战

国家图书馆是综合性研究图书馆。从其服务定位来讲,重点定位的图书馆性质之一是研究型,承担着重要的研究职能。相较于其他类型图书馆,国家图书馆在对文献、图书馆学和图书馆事业的研究上,如对文献的组织方式、古籍保护技术、数字图书馆建设等方面,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并取得了丰硕成果,体现了它作为一个研究型的图书馆的职能。其次,它承担着为较高层次的国家立法决策服务,承担着较多的为国家重要科研教育、生产项目服务的职能。这些服务的有效开展,是建立在其良好的研究性基础上的,反映了国家图书馆具有重要的研究职能。

然而,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应用,促进了我国图书馆行业走向了一种大众化的业态。由于图书馆一直在不断地改善其服务条件,不断利用新技术丰富服务方式,使其提供服务的渠道向多方面延伸,并且以更快的发展势头融入人们的生活。除到馆服务外,计算机、手机、电视等媒介也成为读者获取服务的主要渠道,图书馆资源和服务更易让普通人接触。社会各群体利用图书馆的方式越来越多,门槛越来越低,成本越来越小,图书馆的潜在用户逐渐成为直接服务对象,图书馆的临时服务对象逐渐成为常规服务对象,各图书馆的用户数量急速扩张。大众化业态下,图书馆实际面对的用户群规模空前膨胀,类型更加广泛,用户成分也呈现出多层面、社会化的特点。

国家图书馆同样面临着大众化业态带来的影响。用户规模的扩大和用户成分的多元化,势必会对国家图书馆现有服务和职能产生巨大的影响,带来更多的挑战。尤其表现在国家图书馆职能体系在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出现了相应的问题。

(一)宏观层面:基础型服务对研究职能的挑战

由于我国图书馆事业发展的需要,一直以来,国家图书馆还承担着为广大读者提供基础型服务的重任,如提供自修学习的场地和设备、普通图书的阅览和外借等。随着大众化业态的逐步深入,国家图书馆读者接待量持续猛增,网站读者访问量也呈快速增长趋势,馆藏流通量也相应提高。

从宏观层面来说,大众化业态首先带来的就是用户数量的规模化、服务需求的多元化和更繁重的基础型服务工作。这就需要国家图书馆将更多的人力、物力投入到新增用户的基础型服务中,此举必然会对国家图书馆重点履行的研究职能产生一定冲击。伴随着服务对象的大众化、用户数量的急剧增长,社会对国家图书馆提出了更多本应公共图书馆承担的职能要求。国家图书馆面对着来自普通用户越来越多且越来越复杂的服务需求,不得不最大限度地对社会公众开放,新增了面向未成年人的服务职能,加强了面向残疾人服务的职能,承担了更多公共图书馆性质的职能,造成服务资源的严重短缺,从而影响到其对重点定位的研究职能的保障。针对这一问题,在学界曾有这样的看法:从图书馆学的角度看,国家图书馆最好不兼作公共图书馆。“用国家图书馆的建筑规格、图书加工深度、图书存贮水平和图书馆员素质,从事通俗书刊的借阅,甚至提供场地为附近中小学生提供自修,其成本远远高于通过社区公共图书馆达到这一目的。”

研究职能是与国家图书馆研究型图书馆性质相适应的重要职能之一,而职能的有效履行必须以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作为保障。鉴于国家图书馆在特定时期内对读者的服务能力终归有限,在大众化业态的背景下,国家图书馆需要切实重视基础型服务工作对研究职能履行的冲击和挑战,协调好相应的服务资源,科学处理基础型服务与研究职能的关系。

(二)微观层面:研究需求多样化对研究职能的挑战

作为国家级图书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国家图书馆秉承“为中央党、政、军、群领导机关和重点科研、生产单位服务,为全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提供业务服务,同时为一般读者提供一定范围的阅览服务”的原则,以党和国家领导机构、重点科研教育及生产单位为重点服务对象,以为国家的立法和决策服务为首要任务,在每年的“两会”期间提供多种形式的重点咨询服务,并逐步拓展为面向全国、面向日常工作提供服务;在做好立法决策服务的同时,跟踪国家重大战略决策、重点建设项目的需求,为重点科研、教育与企事业单位服务;作为“图书馆的图书馆”和全国书目中心、图书馆发展研究中心,积极开展以图书馆学理论、图书馆现代技术以及图书馆发展为对象的研究工作,引领全国图书馆发展的方向。为了有效地履行其研究职能,国家图书馆根据这些重点服务对象的需求,适应科研环境的变化,完善研究型资源建设,建立与科学研究相融合的服务机制,保证最大化发挥研究型图书馆服务的职能,经过长期的积淀才逐步构建起针对重点用户研究需求的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