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图书馆人本管理的不足之处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本管理的应用领域越来越广泛,高校图书馆管理也逐渐引入人本管理理念,但在实际运用中存在一些问题,需要结合具体情况不断改进和完善。
(一)传统观念根深蒂固
过度依赖于规章制度,使得员工处处、时时受制约,缺少个性化发展的空间和机会。同时,由于管理层与普通图书馆员工之间缺乏沟通和交流,导致员工觉得不受尊重,与管理层的距离越拉越大,这与人本管理思想背道而驰,不利于图书馆工作的开展。
(二)人本管理在读者服务中运用不足
人本管理理念要求高校图书馆要做到读者至上,但很多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由于缺少压力和竞争,工作态度消极,不能主动追求新知识,不愿意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和服务水平,觉得工作内容单调乏味,普遍安于现状,无法为读者提供高水准服务,更不会去主动深入了解读者。
(三)服务方式落后
图书馆整体服务方式不够现代化,高校图书馆馆藏资源以纸质图书资料为主,电子资源的数量和质量以及电子设备的配备都很有限,再加上咨询服务不到位,没有考虑读者真正的需求以及最适合他们的阅览方式,使得利用率大打折扣。同时,图书馆工作人员很少与读者交流,不重视读者建议和意见,造成馆藏资源的更新速度和新增内容与读者需求不符,影响读者阅读兴趣。
(四)人本管理在管理高校图书馆员工中运用不足
高校图书馆传统管理方式普遍以规章制度为依据,实行“一刀切”的管理模式,不能针对图书馆员工的个人特点设计因人而异的发展规划,长此以往会使人思想僵化、故步自封,这都会影响员工潜能的发挥,从而影响图书馆工作的开展和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此外,高校图书馆一直被外界误解为教职工家属聚居地,工作人员缺少专业性,其实都与图书馆陈旧的管理制度有关。如果高校图书馆“以人为本”,重视人才引进,重视员工专业技能的培养和个性化发展,最大限度地发挥图书馆员工潜能,提高工作效率,提升服务质量,读者和外界对高校图书馆的认识必然会逐渐改观。
在当下人力资源备受重视的时代,高校图书馆在管理中引入人本管理思想,是一种必然趋势。只有将以往的管理制度和人本管理理念相结合,才能留住人才、培养人才,发挥人才的主观能动性;同时人本管理还能使读者有“宾至如归”的感觉,享受到优质服务和待遇。只有这样才能提高高校图书馆馆藏资源利用率,凸显图书馆在高校的地位和重要作用,推动图书馆事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