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图书馆建设的物质文化艺术
说到学校文化,人们的意识中自然地展现出学校的建筑、校园环境的布置,同时,也会想到学校长期凝练、积淀下来的校训、校风、教风、学风以及名师、名校友等。学校文化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学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所创造的产物,是一种复合的整体,是知识、信仰、艺术等的综合。学校文化不仅具有社会控制和社会化功能,还具有激励和凝聚、熏陶和潜移默化、自律自省和约束、扩散和辐射的功能。因此,学校文化建设要从“物的部分”开始,而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主要来源于学校文化“物的部分”和“心的部分”,是二者完美的结合。为保持和发展学校文化的竞争力,学校要建立独特的、长久的竞争优势,把握对学校文化结构需求的变化。
(一)图书馆装饰与园艺文化
图书馆装饰在此有两层含义,除了图书馆内的构图和装饰外,也指明装饰需要符合图书馆通风、采光、隔音等要求。
自然环境的美化不仅是技术,更是艺术。其注重的审美意识,注意不同环境要素之间的协调性,通过大小、明暗、动静、曲直、聚散的对比,构建和谐美好的环境,给人带来愉悦和欣赏的情感。而图书馆内的装饰、通风、采光、隔音等物理因素所采取的措施,则更多的是营造阅读环境,满足读者的生理要求。对于自然环境的美化,自古以来,我国就有很高的要求和独到的理解。古代的藏书楼建筑多是顺应着周围自然环境而建造,如明代所建的天一阁,建筑讲究,用料精细,构造精巧,庭院幽雅。
(二)园艺与绿化
英国城市规划理论家勒·柯布西埃提出城市住宅不能缺少的三要素,分别是阳光、空气、绿化,他认为“绿是人类生命的欢乐和希望,草是绿中最舒坦的,能够带给人安稳、闲适豁达的意境”。绿化是建筑群体环境的最根本要素。除了美化环境,绿化还能增强艺术效果,改善小气候,净化空气,降低噪声,调节气温,防风减沙,减少污染,能使人有接近大自然的意愿,陶冶人的性情。
图书馆外部环境绿化的设计和建设,往往通过一些点、线、面相结合的使用,让图书馆成为每个部分都相互融合的一个整体。
(三)图书馆园林
图书馆内除了绿化以外,建筑外部的空间也要充分地利用,可建造一个个大小不一、造型各异、风格独具的园林,从而为读者提供读书、休闲的优美环境。
第一,充分利用地形,结合地貌,精心保留每一座山、每一丛树木,都将其纳入建筑环境设计中去,使图书馆建筑与周围环境水乳交融,相得益彰,构成一幅立体画。
第二,利用水体来点缀环境。水体能够抑制尘埃蔓延、湿润空气、调节气温,而且水面可反衬出图书馆周围环境的幽静。
第三,巧用园林雕塑和园林小品。将雕塑、叠石、喷泉、水池与绿地、树林有机地结合,让雕塑与环境互为衬托,相映成趣,使环境具有自身独特的个性,又与整个图书馆建筑相协调,形成一个完美、和谐、优美的图书馆自然环境。
园林绿化很多人认为是一种多余,甚至是一种浪费,其实不然。优美的图书馆环境能够展现一个图书馆的整体形象,体现一种优美的外部氛围;而且读者在图书馆学习,身心疲劳之时,能够有青山绿水的陶冶,能够消除疲劳,产生清新舒适之感。园林绿化也成为吸引读者的一个重要方面,试想在一个处于闹市、又无任何绿化的建筑物中,阅读看书将是一件枯燥无味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