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型知识服务中心定位

三、研究型知识服务中心定位

国家图书馆在做好基本公共服务的同时,还要满足研究型用户的需要。主动挖掘决策、科学技术研究、企业创新等领域的深度需求,通过专题咨询、项目研究、科学报告、标准服务等多种形式满足服务,承担决策、研究、创新支撑的社会责任。研究型知识服务中心定位的要求是:①在做好公共服务的基础上,保证国家重点项目、决策的需要,特别是研究型、决策型用户的需要; ②提高服务质量与研究能力;③创新知识服务方式。

(一)定位价值分析

知识服务是传统文献服务的深化,是满足研究型、决策型用户需求的手段之一。调查表明,我国用户的这种需求正在增长。国际上国家图书馆多具有这项职能,如美国国会图书馆。在创新型国家建设的伟大实践中,人们对信息和知识的关注度逐步加强,信息服务也在逐步向知识服务方向转变。国家图书馆依托自身丰富的馆藏与资源,从事知识的搜集、整理、存储、传递、创新,为社会提供知识的服务是时代的要求,也是中国国家图书馆应肩负的社会职能。

国家图书馆应履行为中央和国家领导机关的立法与决策服务的职能。立法与决策服务的对象包括党和国家领导人、中共中央及其所属各部委、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省级以上分支机构、国务院及其所属各部委(含国务院直属特设机构、国务院直属机构、国务院办事机构、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及其省级以上分支机构、中央军委及所属各总部。国家图书馆可直接或通过与中央国家机关文献信息服务保障机构合作,为其提供文献资源服务。

服务人文社会科学是国家图书馆知识服务的特色。从近年来国家图书馆承担的立法决策服务实践看,比如为党和国家领导人提供的《中国历史上有关“和而不同”经典论述》《中美建交谈判参考资料》等资料;为中央和国家领导机关提供的《国家勋章奖励及国家荣誉制度建立》《汶川地震灾后重建信息专报》等资料;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的出台过程中,为全国人大提供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草案)立法跟踪》;服务“两会”的文献信息资料。从这些服务案例资料看,在图书馆参考咨询服务内容综合化的大趋势下,面对立法决策机构的服务内容还是侧重人文社会科学领域。

(二)定位实现的策略路径

1.咨询服务

图书馆咨询工作的服务质量和水平是现代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指标。咨询服务的三要素是咨询用户—知识资源—咨询馆员,咨询过程围绕三个点,或三个点任何两个点之间展开的。由于技术因素的影响,在新业态环境下,国家图书馆应统一规划部署咨询服务平台的建设与服务。进一步大力开展虚拟咨询服务,优化人与机器系统内的关联,技术必须和服务有机结合,强化其应用性。实现图书馆馆藏、咨询馆员和用户资源共享的协作式服务,使用户的咨询行为不受地域、时间的限制,能够通过远程技术得到实时的解答。知识服务全过程是围绕用户的问题展开的,以咨询为起点服务过程,通过以用户为中心的合作式虚拟参考咨询,可提高解答信息咨询的速度和质量,将常规问题规范化、系统化至同一平台。国内外信息机构在这方面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如美国图书馆协会和OCLC在2000年11月研发了一个基于网络的全球性合作式数字化参考咨询系统(Collaborative Dig ital Reference Service),目前全球范围内已有300多家信息机构加入了该系统。合作虚拟咨询已成为图书馆通过合作深入提供信息咨询服务的有效方式。

在限定资源和用户时,咨询馆员是最根本的要素。传统思维认为图书馆一线读者服务是最简单的、业务含量最低的岗位。其实,随着用户需求的不断变化以及图书馆业务外延不断拓展和内涵不断深化,赋予咨询馆员满足用户知识服务的职责越来越重要。咨询馆员需要了解图书馆学基本理论知识和本馆整体业务流程,同时精通一门或更多的非图书馆学学科知识。国家图书馆应做好基础业务工作岗和知识咨询服务岗的合理调配,构架起由培养需求分析、培养内容体系、培养运作体系、培养评估体系构成的中国国家图书馆人才培养体系,形成岗位管理和专业人才培养互动的人力资源管理新模式。

2.知识挖掘服务

知识挖掘又称为知识发现(Knowledge Discovery in Database,KDD)。知识挖掘服务是面向内容知识服务的一种主要形式,知识发现与组织、知识管理与挖掘等各方面的研究都是以显性资源为基础的。挖掘服务主要是指在对显性知识进行定性定量处理的基础上,发现未知的知识间的关联,挖掘隐含其中知识内容的一种知识创新服务。这种深层次的知识服务是在网络环境下更多地依赖人工智能技术的成熟与发展,支持这一过程的核心技术是特征提取、分类、聚类和关联规则发现、知识评价等。

首先要全面分析用户需求。分析得出用户需求的核心内容,依据规范化模式对用户需求的表达给予处理,构建用户需求模型,以此提高知识服务的精准性。然后是知识挖掘服务管理过程,即知识采集、知识过滤与挖掘、知识提供。有针对性地对信息和知识进行采集,扩展采集范畴,从本馆资源到馆外资源、从图书馆领域外延到其他图书情报机构等;拓展资源载体,从实体到电子资源、网络资源,将与用户需求有关的资源作为知识挖掘的基础数据库资源有效统筹到一个集合。之后利用知识挖掘技术或工具对信息进行过滤,保留有用信息进行知识聚类,运用一定的算法与工具,分析其语义关联,形成内容高度关联的“知识网络”提供给用户。最后要用户对其进行评价和反馈,对知识产品的评估过程也是需求不断调节、知识分析与知识挖掘不断变化的过程,最终以用户较高满意度的形式实现高效优化的知识挖掘服务。

3.数据挖掘服务

知识服务的过程也是相关信息产生的过程,伴随知识服务会形成专题知识信息、馆员信息、用户信息三方面信息的不断积累。这三大信息经过多次知识服务案例会逐步类聚成信息库群,如果能对这些信息加以有效建设和管理,将更有利于提升咨询馆员的职业素质,从而较快提高国家图书馆知识服务水平。

(1)知识库

广义的知识库是图书馆馆藏所有资源总库,传统的知识服务是通过文献、知识、信息提供或传递满足用户的需求;狭义的知识库是知识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区别于信息库的主要特征。知识库的知识是围绕用户需求的某一问题,通过对相关知识信息的采集、显性知识的重组等有主体的专题式开发,自建的数据库或目录体系,是基于知识服务形成的文献信息等各种载体形态资源整理后的知识集合。如目前国家图书馆已建成的西夏论著资源库,将馆藏西夏文献进行数字化整理包括西夏古籍书目数据124条、西夏古籍原件影像近5000拍、西夏研究论文篇名数据1202条,这对研究西夏佛教史具有重要资源价值。应加大知识库的建设,将若干知识资源数字化处理,在统一界面实现多维度检索。

(2)馆员信息库

馆员信息库主要是针对知识服务而言。建立国家图书馆知识服务提供者的档案信息库,将知识服务馆员的专业技术水平、研究领域等基本信息以及完成过的知识服务问题、用户对其服务的满意度评估情况等与知识服务相关的信息形成关联,实行动态管理。馆员信息库便于用户对知识服务提供者进行了解和选择,同时有利于管理者对国家图书馆知识服务馆员的整体管理和岗位调配。用户反馈信息及馆员服务数据可作为对馆员的绩效考核指标,信息库会在馆员服务中起到激励作用,有利于知识服务提供者服务质量和水平的提升。

(3)用户信息库

知识服务用户信息采集始于知识服务系统中每位用户注册时个人信息的填报,用户信息库实行动态和长期管理模式。信息库的建设和管理,一方面对用户行为起到一定约束作用,另一方面主要是可基于信息开展用户行为分析,将用户基本信息和知识服务需求的特点进行全面分析,国家图书馆可以基于用户知识服务行为特征的变化,指导知识库建设,调节知识服务提供者的服务方式,用户研究素材为图书馆的推送服务、定题服务等个性化服务提供依据。

总之,这三者之间是一个有机整体,是知识服务的链条,加强各方面信息研究会形成良性的三方相互促进、彼此相长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