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交流对创新思维培养的积极作用
学术交流是研究探讨和论证交流学术知识的活动,允许有兴趣的人参与其中,并在活动中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鼓励学术之间的相互探讨。学术交流不仅是承载学术观点的容器,将学术观点集中展现,而且是不同学术观点的“孵化器”或者“振荡器”,是观点的碰撞和信息的整合,是一个不断“淘沙”、发现真理的过程。学术交流是交流和分享学术思想、观念、理论的学术活动。它营造了一种学术自由的氛围,可以针对一个话题进行畅所欲言的沟通。沟通的过程可以激发兴趣、启迪智慧、获得灵感、捕捉机遇。学术交流的这些特点为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开放的、自由的学术氛围,让他们接触了新理论、新观点,优化了知识结构,开拓了创新思维,激发了求知兴趣。学术交流对创新成果的产生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学术交流的活动类型可以分为正式交流和非正式交流。正式交流是在交流活动正式开始之前,以简洁明了的书面形式,如图书、期刊等,把自己要阐述的主要思想、观点和理论,传递给他人,为活动中知识的交流与评价提供便利。它具有系统的知识交流程序、有权威的专家和学者参与,但其交流和互动还存在一定的滞后性。非正式交流则是直接面对面或通过网络交流知识和观点,形式自由,且不受交流场地、交流内容、交流时间和交流对象的限制。非正式交流是一种信息和知识交流和互动的形式,整个过程能让信息不断完善且不断全面,趋于准确。高校图书馆学术交流活动以非正式的交流为主。学术交流为培养和塑造大学生创新思维创造了条件:一方面,它让大学生能够及时了解学科的发展趋势,积累知识,开拓思维,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它也让大学生有了研究方向、创作灵感等。
通过学术交流,可以掌握世界前沿的专业知识,引导创新的方向,优化知识的结构。例如,在19世纪,德国数学世界领先的时代背景下,量子力学科学成果的发现与当时德国有一批在物理和数学两方面都有很高造诣的数学家和物理学家有很大关系。他们掌握了诸如算子、希伯特空间等,是当时最前沿的数理知识和发展动态。这些人有著名的数学家高斯、黎曼、希尔伯特等,还有理论物理学家,如索墨菲德和波恩。大学生所学的知识大多是经过很多专家学者严格认证的,但接触前沿知识的机会相对较少。如果能够利用高校图书馆开展前沿知识的学术交流,就能够引导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和发展。
通过学术交流,可以获得解决难题的灵感和顿悟,引导创新成果的出现。例如,1896年,庞加莱在学院的一次周会上给大家看了伦琴寄给他的第一张X射线照片。亨利·贝克勒尔问道:“射线是从管子的哪一部分发出来的?”庞加莱回答说:“这个区域的玻璃都发光了,射线应该是从管子正对着阴极的区域发出的。”这个回答让贝克莱获得灵感,想到X射线和荧光之间可能存在一种关系,然后致力于验证自己的想法,最后发现了贝克莱尔射线。还有一个例子:1905年,爱因斯坦在关于狭义相对论的《论动体的电动力学》论文写作过程中,遇到难题——光速不变与力学中的加法定律相矛盾。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他为了解决这一难题,试图对洛仑兹理论进行修改,但毫无结果。在一次拜访他的朋友米凯耳·贝索时,他们从各个方面对这个难题展开讨论,爱因斯坦在讨论中受到了不少解决难题的启发和灵感,对其研究成果的提出有很大的帮助。大学生有了大量的课余时间进行自己的研究,但难免会因为知识有限或想法欠缺而遇到难题。如果多参加与自己研究相关的学术交流会议或多与他人分享自己的观点,就会在交流期间获得解决问题的灵感和顿悟。这样,自己的研究就更容易出成果,也更加有益于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
学术交流非常有益于创新成果的造就。大学生作为创新思维培养的主要对象,完全有条件利用学校图书馆开展的各类学术交流,寻找自己的研究方向,获得解决难题的灵感和顿悟。学生积极参与图书馆开展的学术交流,也让学术交流的主要演讲者受益,收获解决问题的灵感和顿悟。正如在玻尔研究所落成典礼上,他说道:“最重要的是不能仅仅依靠有限圈子里的那些研究人员的才能和本事,而必须把数目不断更新的青年人介绍到科学的结果和方法中来,其任务就是不断地从新的方面提出供讨论的问题;而且,同样重要的是,通过青年人自己的贡献,新的血液和新的想法被不断地引人工作之中。”高校可以充分利用图书馆的有利条件,积极开展各类专家和权威的学术交流会议,在激发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同时,也很可能让这些专家、学者在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解决难题的灵感和新生的研究力量,为他们的研究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