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图书馆道德建设

三、高校图书馆道德建设

高校图书馆要实现工作人员的行为和馆内所倡导的价值观和高校图书馆精神的统一,必须坚持道德高标准,即崇尚高尚道德,只有通过高校图书馆的道德建设,才能使高校图书馆制订的行为规范和规则,标准化为馆内工作人员的自觉行为,从而变成工作人员的无意识或潜意识行为,高校图书馆的价值观才能得以贯彻,高校图书馆精神才能得以弘扬。

高校图书馆道德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高校图书馆职业道德,很多研究者把高校图书馆道德等同于高校图书馆职业道德。高校图书馆职业道德是指高校图书馆、职工、读者以及周围社会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各种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包括职业责任、职业使命、职业良心、职业纪律、职业行为、职业荣誉等,它是围绕高校图书馆开展业务的全过程而生成、发展起来的通过舆论和教育等方式影响高校图书馆员工的心理和意识,不带有强制性,且不以成文的形式出现,使高校图书馆员工形成信念等,使之成为约束高校图书馆及其员工行为的原则和规范。它是高校图书馆规章制度的有效补充,与制度相辅相成,共同实现高校图书馆文化的约束功能。

高校图书馆员工的职业道德状况、职业道德修养程度,直接关系到高校图书馆员工为社会服务的质量和水平。中国高校图书馆学会六届四次理事会通过了《中国高校图书馆职业道德准则》,其中体现了以下几种特有的文化现象:当前我国高校图书馆界还没有普遍形成强烈的职业意识,实践界普遍的现象是没有像商业界一样真正做到“读者第一,服务至上”,高校图书馆界的合作精神不强烈,造成信息不对称,形成相对的人力、物力资源浪费,业界对道德规范的理解也仅限于伦理层面,还应当包括业务和专业素养。但高校图书馆员工已经会用法治观念来约束自己,如维护读者的正当权益,保守高校图书馆所拥有的读者信息、尊重知识产权等,“与时俱进”的文化思维也渐渐起到支配性作用。在长期的实践中,高校图书馆总结出职业道德的具体内涵,包括对文献爱护备至,积极利用;对读者满腔热忱,千方百计;对同事严于律己,顾全大局;对外部精诚合作,公平竞争等。很多高校图书馆为了使这些职业道德成为每个成员的一种自觉和一种本能,采取了许多有力的措施。比如管理者通过各种方法反复强调和宣讲,将服务用语、服务礼仪编成“馆操”,使每个成员将道德准则化为一种自觉行为等。高校图书馆成员只有自觉地履行高校图书馆的准则和规范,其行为和高校图书馆价值观念才会真正统一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