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图书馆生态文化是高校图书馆的创新文化

二、高校图书馆生态文化是高校图书馆的创新文化

生态文化已经突破了单纯的环境科学扩展到了人类学、社会学以至整个人文社会科学,渗透进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它反映了一个事实:全新的生态化社会正在形成,高校图书馆作为社会大系统的子系统,必然也存在自身的生态文化。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传统工业化发展模式的弊端逐步显现出来,全球性环境问题日渐突出,人们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行为,对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开始挖掘更深层次的认识。开始从生态文化的视角思考问题,人类文化逐步由科学文化向生态文化转化。传统的思想观念也相应发生了一系列变革,人们开始遵循“多价值管理”的途径,形成新的可持续发展观。在人类新文化的发展中,人类的社会实践应当既对人类有利,也对自然界有利,这便是可持续发展观。从一定意义上说,可持续发展即为人的生存与发展的文化战略,可持续发展观实际上是一项包括经济可持续发展、社会可持续发展、生态可持续发展所构成的系统性的整体结构性发展观。就其精神文化实质而言,这种系统性发展观又具体表现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三个文明在内的协调建设与整体性推进上。

可持续发展观的形成,人类文化对生态文明的追求等,必将引发人们资源观念的变革。高校图书馆是文化的产物,其发生、发展是受社会经济、政治影响的,是人类古代为保存文献、传播知识,到了现代为整合和传播信息而建立起来的文化机构。高校图书馆文化是高校图书馆管理运作的机制,是运作过程中所形成的精神、制度和服务形象。高校图书馆生态文化的系统强调一定程度的自组织性和人的主体性,把信息服务与环境作为一个交互作用的网状立体整体,注重和谐与整合,使高校图书馆受到良好的“生态气候的滋润”。

(一)高校图书馆生态文化改革了高校图书馆的信息观

传统的科学影响着人们的思维,自然也会影响着人们获取信息的思想、方法和手段。信息是描述事物的动态概念,从物质世界与物质领域来看,信息是无始无终的,是可以识别、转换、超空间传递、共享的,从哲学的本质上看,信息是物质和精神发生关系的中间介质。传统的高校图书馆对信息的处理和传送具有明显的机械论色彩,馆员往往根据自己的喜好或偏爱首先确定哪些信息是正面的,哪些是负面的,而在传播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导用户,这对用户正确使用高校图书馆,在海量的信息中快速高效地找到自己所需信息当然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但同时,这种行为也使用户难以体会到前辈和先驱的知识发现与探索过程,不能较全面地了解文化和科学思想的反复上升式的发展过程,以及各学科之间横向交织的广泛联系,缺少一个对知识整体网络结构的把握。为了克服这种机械论的信息观,高校图书馆应树立与生态文化相适应的信息观。生态文化认为,人类生态系统是一种富有弹性和代谢性的有机整体,它以整体的方式不断调节着其内部的运行机制及同环境的相互关系,并保持着一种动态的、相对的平衡,负载着人类社会向前发展。因此生态系统是一个浑然一体的体系,其中的知识和信息都是系统中的必要组成部分,因此生态化新的信息观应当把信息看作是网状的,而不是孤立的系统,信息系统是由多种交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观察者、学习者处于这一网络之中而非网络之外,高校图书馆员也处于网络之中,引导观察者和学习者找到正确的路径,将知者与需知者交织在一起,在这一过程中,馆员们应遵循客观性的原则。尽管这些客观性被赋予了某种主观意义,但是比起机械论来,这些主观因素已经对受信者的学习无碍。

生态化信息观是在传统信息观的基础上,增加了以信息促进社会、经济、环境全面进步与协调发展的内涵,是人类站在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对信息内涵的揭示。可持续发展的信息观要求我们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要求我们在生产中少投入、多产出,在消费中多利用、少排放,纠正那种靠高消耗、高投入、高污染和高消费带动和刺激单纯经济增长和物质财富积累的发展模式。可持续发展的信息观建立在人类与自然平等的基础之上,使得人类的发展与自然的进化在一种制衡关系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在这样一个平等、有序、高效的大环境中,高校图书馆事业必将得到持续发展。

(二)高校图书馆生态文化旨在营造和谐的文化氛围

现代生态学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建,着眼于解决环境、资源、发展问题,目的在于通过生态环境的优化,使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实现最大的生态功能。高校图书馆源于文化,惠及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又形成了自己的文化,这些文化特色,规定着高校图书馆的形象,影响了高校图书馆的发展。而这些文化特色就是高校图书馆的文化氛围,如果历久积淀的虽不见诸文字却弥漫于整个高校图书馆的舆论氛围和为多数人所认同的行为原则是和谐的、健康向上的,那么生活、学习在这一文化共同体中的个体,将受益无穷。

高校图书馆的文化氛围是与社会文化密切相关的,它与社会文化的关系是一个双向交流的过程,一定时期的高校图书馆文化,总是借鉴了历史和现实社会大系统的各种成果,高校图书馆文化是从属于社会文化的一种“亚文化”,当社会文化发生变革时,作为亚文化的高校图书馆文化也必然从这种变革中吸取新的因素。21世纪的社会大文化是追求生态文明的文化,高校图书馆就应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顺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营造和谐的文化氛围,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进的目标。从生态文化的角度来看,高校图书馆应建立“绿色”人际关系,即人与人相互关心、和谐合作、协同进步的生态环境;在高校图书馆环境建设中,无论是馆址,还是高校图书馆的场地建设,都首先遵从“一切以人的健康”为中心思想,朝着最有利于用户和馆员健康及最有利于人类生态环境保护的方向努力。这也是可持续发展思想在高校图书馆环境中的深刻体现;高校图书馆设备中的“生态文化”,主要表现在高校图书馆设备的材料和能源消耗方面既不污染环境,也不过度地消耗能源。如高校图书馆采用节能的照明设施,书架等设备采用环保材料,尽量不采用人工通风、人工照明等。跨世纪的中国建立了许多绿色的、生态的高校图书馆,尤其是在经济发达地区,如北京、浙江、广东、江苏等地。成功的高校图书馆最大秘密就是有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在现阶段,这种精神就是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化观,只有灌输了这种积极向上、与时俱进的精神,高校图书馆的一切才变得有了生气,成为积极的发展因素,可以说为高校图书馆提供和谐的物质和精神文化氛围,是21世纪高校图书馆的发展趋势。

(三)高校图书馆生态文化致力于构建良好的学术生态

与人类文化同步发展的高校图书馆,在保存、积累、传递人类智慧方面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作用,对现代文化的繁荣与发展,更具有直接的影响力和广泛的作用。可以说,现代社会的每一个进步,都是与高校图书馆紧密相连的。高校图书馆虽说是贮存知识的宝库,但是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仓库,它具有学术性,高校图书馆的学术性从经典的高校图书馆基本理论教材上都有论述。高校图书馆是开展科学工作的据点,是为科学研究提供文献资料的基地,高校图书馆工作本身就是一项具有科学研究性质的工作。高校图书馆是整个科学研究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高校图书馆工作本身就是一种学术活动,高校图书馆的工作人员,有很大一部分是属于科技人员。高校图书馆生态文化应该致力于营造良好的学术生态,从而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学术生态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学术生态建设过程是学术个体、群体与社会联动的过程,在当下,单一的建设方式于事无补。维特根斯坦曾说:“时代的病用改变人类的生存方式来治愈,哲学的病则用改变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来治愈。”虽然学术腐败是不可避免的,但不可避免不是放弃整治的借口,而要对学术腐败施以整体的、动态的、发展的生态哲学,通过科学的诊治和预防措施,减少或消除学术腐败,以促进学术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改变思维方式和行动方式”是整治和预防学术腐败的有效途径。

高校图书馆的学术生态建设应秉承学术自由的理念,学术自由是高校图书馆生态中核心的生态因子,因为自由的学术氛围是孕育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创新思维的土壤。没有学术自由,就不会有学术创新。21世纪的高校图书馆生态文化建设就是要建立一个富于自由精神的学术殿堂,为创新人才的脱颖而出,为学术大师的涌现提供无限的发展空间。

(四)高校图书馆生态文化要加大对社会的辐射力度

高校图书馆对社会辐射的功能是其主要社会功能之一。高校图书馆是社会整体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它以其丰富的内涵和优质的服务向社会辐射着丰富的知识和高尚的精神。而且伴随着网络与信息技术的发展,高校图书馆的辐射力在不断加强,数字高校图书馆的出现,以及与互联网实现连接本身也代表着高校图书馆走向了社会,实现了对社会的开放,而这种开放是高校图书馆加强社会辐射力的前提。高校图书馆从社会的边缘走向社会的中心,成为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力量。

高校图书馆生态文化改变了人们的信息观,创建一个和谐发展的高校图书馆文化氛围,建立一个健康的学术生态环境,就一定要加大高校图书馆对社会的辐射力度,这是高校图书馆生态文化中创新特质的要求。高校图书馆生态文化一旦形成,不仅会在高校图书馆内部发挥作用,通过对本单位员工产生行动影响,为高校图书馆创新发展营造出一个良好的内部生态环境,而且也会通过各种渠道对社会产生影响,为高校图书馆的创新发展创造宽松的外部生态环境。这样,高校图书馆生态文化就会渗透到社会公众的精神世界,使高校图书馆的创新文化得到社会的认可。而同时高校图书馆文化作为整个社会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其创新也影响着社会文化的发展,高校图书馆的创新精神也会赋予社会文化以创新特质。因此,高校图书馆不仅要达到内部的生态文化平衡,还应促使外部生态环境的优化,提高高校图书馆对社会的辐射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