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文化是一种高科技文化

二、信息文化是一种高科技文化

传统的图书馆要成为信息文化服务的主体,就需继续高科技化,全面采用并适应高科技带来的文化服务方式和内容。

(一)文献传递上——文献电子化

传统的纸质文本借阅很难突破地域限制,而且传递的成本高、风险大、损耗高。信息化时代,文献信息资源电子化,通过网络渠道,能够快速传递,实现文献信息资源的高效共享。

图书馆的服务由最初的手工服务发展到以技术为主的文献传递服务,这是社会发展的结果。许多国家通过图书之间的文献传递协议和共同的标准促进图书资源共享,如耗费100万英镑的欧共体图书馆计划中下的馆际电子文献交换计划,该项计划的目标是要在英、法、德、荷四国的电子文献传递系统中,率先实施推荐标准。其他类似的试验如美国科罗拉多州丹佛城的科罗拉多研究图书馆联盟公司经由检索系统提供的电子文献传递服务,其包括了期刊论文索引、期刊目次报道、馆藏目录、期刊联合目录和文献传递,并集于一体,便于个人用户直接使用,不需要经过图书情报机构中介的代理,这种形式是期刊资料整理和服务的崭新模式。电子文献的传递节约了图书馆的经费,提高了文献信息共享水平。

在国内,纸质书刊价格也不断上涨,图书馆的经费日趋紧张,图书馆开展电子文献传递也是必然趋势。通过学习和借鉴国外的技术和经验,在网络传输文献方面取得了很大进步。国内文献传递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传统的文献传递方式。是通过纸质文献资料的借阅工作而开展的文献信息传递服务,这种方式主要针对来图书馆的读者,图书馆工作主要是纸质文献资料的收集、分类整理、传递,这是图书馆最基本的服务模式,但有一定的局限性:读者必须在馆内才能享受服务,有严格的时间和服务内容限定;所有工作必须手工,而且有很强的重复性,效率不高;有形资料的选择和采购需要花费较长时间,信息更新慢,读者不容易获取最新信息;这种服务方式有一定的封闭性,每一个图书馆由于地域、组织管理的不同,服务的类型和质量都会受到一定限制,很难完全发挥图书馆资源的效用;从另外一个度来说,这种模式又凸显了单个图书馆资源不足的问题,读者需求越来越多样化,单个图书馆的收藏不能满足其需求。

另外一种是数字图书馆的传递方式。数字图书馆是现代图书馆发展的新阶段,是对当前最先进技术全面运用的结果。首先数字图书馆的资源除了纸质有形文献,还包括各种无形的资源。所有能够承载知识信息的内容都被数字图书馆利用起来,为读者提供多样化的信息查询和获取方式。这些服务方式都是人与信息之间的交互的结合。数字图书馆服务优势是资源数字化、特色化、共享化及传递网络化、服务社会化,且图书馆服务地点不分南北,接受服务者不分老幼贤愚,任何人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都能接受到图书馆的服务。

(二)网络服务是人与信息、人与人交互的新方式

读者在数字图书馆中获取信息时,获取信息资源的方向显得更为重要,选择精确的信息查询方向决定了获取信息的效用,因而人们在信息获取的过程中需要通过专业人员或其他人员了解情况,或者咨询一些非文本信息,甚至需要工作人员指导读者才能获得信息。由此图书馆产生了新的服务功能——协作服务,不能再通过规范化的标准服务读者,而是需要通过个性化的智力资源服务读者,这是图书馆未来的发展方向。

德国的一部分研究者通过读者在网络上的行为,总结出图书馆协同服务的主要类型有:一是随时随地参考服务,图书馆提供信息咨询而且能够与用户一样,理解查询的内容;二是协作性信息开发,能够与用户一起参与到信息的查询和利用中,并且能够为用户提供一些建设性意见和建议;三是协作性信息创造,能够为图书馆或者信息中心创造信息并提供给他人使用;四是同步或异步交流,能够把一些有价值或有趣的议题提出来,与其他人或者专家进行同步或异步交流。这种协作服务模式需要一定的机制或者共同的兴趣爱好才能组织,而且还需要一些手段,不是任何图书馆都能匹配足够的专家学者资源。在美国,通过机器人服务,避免了将一些简单的问题抛给专家,只有复杂的、具有个性特例的问题才会反馈到专家,合理利用资源。

数字图书馆是在传统图书馆基础上的拓展和创新,其核心是在信息资源量、传递方式和利用环境上,这些是传统图书馆是无法达到的。一方面,数字图书馆像传统图书馆一样传递信息资源;另外一方面,提供了更多的传递载体和更便捷的交互环境,数字图书馆大大拓展了传统的资源存储量和服务范围,是对传统图书馆的一种创新。当然,传统图书馆的服务模式长期存在,二者并存,成为图书馆发展的一道独特风景线。

(三)服务网络化

通过前文的分析可以得知,图书馆网络化已经成为未来图书馆的发展趋势。一个图书馆的网络化程度是图书馆是否发展的基础条件,图书馆的开放程度决定了图书馆的未来。为读者提供无地域、时间和对象限制的全方位立体服务是网络时代图书馆追求的终极目标,当前的数字图书馆正好体现了这一趋势。拥有强大数据支持的数字图书馆,面向全社会提供文献信息服务,服务社会所有大众,使自己成为网络中的一个信息节点,成为特色信息中心,这也是网络化时代图书馆的自身定位。

(四)服务品牌化

每一个行业内都有自己的品牌,品牌化的产品具有较高的竞争力,享有很好的社会声誉,在社会上有很好的知名度和认可度。程亚男女士认为,图书馆通过自身特色、特征或者馆藏,某一个产品或者优势服务,在图书馆业内形成了一种差别优势,这种优势就是品牌。

图书馆品牌服务是指一个或者多个图书馆在长期的读者服务过程中,经过长期积累形成并长期坚持的特色服务。用户欢迎这种特色服务,进而使图书馆的品牌服务成为图书馆的无形资产,其基础是高尚的职业道德、高超的技艺、高质量的服务,在市场上构建了图书馆的认同度、信誉度、知名度,提升了图书馆的附加值,图书馆经过多年的发展,现在非常重视图书馆的品牌化服务。

品牌意味着严格的管理和高标准的服务要求,这是吸引用户的关键点,也是当前图书馆能够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品牌服务意味着高附加值,必须满足用户的基本需求和心理期待,让其产生物超所值的感觉。通过归纳,我们认为品牌服务可以产生三个方面的效果:一是提升效果。通过品牌化服务建设,促进图书馆改进服务,提升服务品质和服务要求。二是示范效果。通过品牌化服务,带动图书馆馆员以最优的精神面貌提供最优服务,激发图书馆馆员创新动力。三是引领效果。通过品牌化服务,在图书馆行业内以及图书馆馆内,为图书馆发展指明了方向,为整个行业发展注入了活力。所以,用户的认可度和满意度,是决定图书馆未来的基本评价因素,必须以用户为中心,通过分析和组合自身资源,提供个性化服务,同时,通过现代化的手段和数据库,分析研究用户行为,改善服务体系,急用户所急,把优势资源利用发挥到极致,形成业内独特的品牌服务。

既然是品牌,那就具有很强的标识作用,图书馆通过一个品牌可以在用户心目中树立良好的服务形象,在社会中树立独一无二的信誉度,集聚一批忠实的读者。通过品牌,能够开展服务创新,把优势资源通过组合发挥出来,形成业界标杆。

那么,如何来评价品牌服务?首先,品牌服务必须按照图书馆行业的标准服务规范开展读者服务工作;其次,品牌服务不是图书馆的某一次或者某个人的行为,而是一个团体行为,是某个图书馆或者多个图书馆在长期工作中,所有人坚持的某项服务,并且是在与用户的互动中表现出来的;最后,品牌服务本身就是一种许诺,这种许诺一定要不折不扣地执行,并且超越了用户的期望值,使其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图书馆服务的品牌化,首先是按照业内都认可的标准来对读者开展服务。服务的过程就是一个宣传图书馆本身文化特色的过程。一个图书馆的服务是这个图书馆员工和规范的外在体现,是整个图书馆工作团队的价值观,是一种集体服务理念,体现了图书馆在长期的工作中所坚持积累下来的图书馆人文精神,反映图书馆员工的精神面貌和对工作的认识层次。图书馆的品牌服务的形成是一个团队长期共同努力的结果,而不是一个员工的某一次行动,或是某一段时间的行动。

这种品牌服务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拓展,要求会不断提升。品牌服务的过程中,离不开图书馆的员工,也离不开读者,是在二者的相互作用中形成的。一个图书馆的员工精神面貌、日常工作细节、图书馆的服务规范执行、图书馆员工的及时高效等,只有服务得到了读者的认可,读者才会将这种认可传递给他人,从而得到更多人的认可,逐步形成一种品牌。现代通信高度发达,这种信息的传播变得更容易,一个细节、一次服务有可能通过读者的互动成为图书馆的标志。当然,品牌的背后,更多的是默默无闻的努力和坚持。

品牌服务一旦形成,意味着图书馆要付出更多,要不断地改进自己的工作,否则,品牌则可能就是明日黄花,成为一个图书馆无法企及的目标。这和其他任何行业一样,品牌需要保持更新,才能有旺盛生命力。图书馆品牌服务意味着在满足读者的需求上,要下更多的功夫,要寻找更多的服务方式满足读者向图书馆提出的服务要求。首先是让读者感受到自己的需求得到了满足;其次是达到超越服务的一种“满意度”,一种舒适感。

当然,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内容越来越多,读者也必须充分掌握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工具为自己服务的技能,通过一些便捷、成本低的方式获取信息资源,合理利用图书馆资源,把图书馆的品牌服务用在“刀刃”上来促进自身知识进步和能力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