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信息文化传导机制

三、高校信息文化传导机制

就制度来说,高等学校构建信息机制大致分为以下几种类型:一是教学工作信息。它包括所有与教学有关的信息,如关于教育教学的法规政策、新研究成果、在教学课程改革的新进展、其他院校值得借鉴的教学方法、用人单位对学生专业结构的要求、与教学日常工作相关的信息、教学管理工作信息等。二是科研工作信息。其包括:与科研内容相关的前沿进展、科研项目有关的政策法规、科研经费的申报、科研项目的审核和评定、最新的科研成果和进展、兄弟院校的科研进展等方面的信息。三是图书和网络资源信息。图书馆是学校科研、教学与管理等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普及,重要信息的来源中还包括了电子期刊、视频数据库和教学素材库等。四是招生和学生就业信息。包括国家的政策法规、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量、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招聘信息的发布、对学生进行的就业指导、学生的毕业去向等方面的信息。五是行政工作信息。包括学校、各院系、各行政部门对工作的部署和计划、上传下达的指令、教职员工的招聘和配置、晋升和提拔等人事工作,关于新的政策法规、改革措施的传达、上报、执行等方面的信息。六是后勤工作信息。后勤工作内容繁杂,包括学校的食堂、宿舍、基础设施建设、设备采购和维护等一系列的后勤保障工作的信息。需要注意的是,学校后勤工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已经不再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统一计划和管理,而是引入了市场经济机制,因此,增加了信息的随意性和灵活性。七是学生工作信息。它包括学生会、学生社团的信息,学生活动的信息,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信息,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信息等。

信息机制有效运行的条件包括信息的真实性、全面性、时效性、针对性和信息管理制度。真实性是信息有效性的最基本条件,信息真实性的关键是要在传导过程中坚持诚实的态度,还要保证传导过程中的每个环节不要出现歧义。这就涉及传导过程中的“内部语言”和“外部语言”。在“内部语言”和“外部语言”的转换过程中,要对信息内涵是否准确传达给予关注,保证传达中不能传导不全的信息(减少了一部分内涵)、有歧义的信息(错误地理解内涵)或者多余信息(在转换过程中增加了新的信息)。

信息时效性的重要性。及时的信息会带来最大的效用,反之,过时的信息可能完全无用。所以,信息机制在建立时,要将重点放在多个层面上,保障信息的及时传达。信息的全面性,是指信息包含的各个方面要与决策需求有关。例如使用手机App获取图书馆的信息,也要包括学校教学、科研、管理以及出版商与其他学校的图书情报等部门的一系列信息。

高等学校中部门较多,有与教学相关的部门、行政职能部门、科研管理与研究部门等。不同的部门职能不同,所需要的信息也不同。而且,不同学科、不同类型的学校,所需信息的不同也受到科研与教学之间差异的影响。

规范的信息管理制度包括:第一,流程规范。一是信息主管部门的设置和完善。现代高等学校都有专门的信息中心,该信息中心作为信息管理机构,具有明确的职能。二是整个学校各个单位都参与到以信息为抓手的流程中,充分考虑信息传输的各个环节和各种应答,并制订相关的规定和计划,从而使信息传输按预先的规定或计划进行,并根据熟悉的信息传导的各方面程序进行。第二,责任规范。一是要加强教育,使信息队伍明确信息的重要性、准确性、时效性,梳理信息工作队伍内人员的工作责任感。二是将责任落实到每一个工作岗位。三是从事信息工作的人员要优秀,建立终身学习机制,为工作人员提供学习培训的机会,尽量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第三,处理好信息两个通道关系。在信息传递中,纵向通道与横向通道分别担负着不同方面的任务,在通道关系上,要做到互相补充。同时,他们均有各自的优缺点,因此,管理时要采用不同的方法。纵向通道主要靠规范管理,横向通道主要靠其他调节措施来规范和完善。对于非正式通道,如网络上的灰色信息,包括论坛、博客、社团的交流信息等通道,是不能用于规范管理的,因此,需要对非正式通道进行监督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