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为高校图书馆带来的价值
高校图书馆想要挖掘大数据的价值,可以通过对人工智能、数理统计、信息技术、计算机科学等多个交叉学科的大数据技术的应用,来找到隐藏在大数据背后的世界。到目前为止,高校图书馆对于大数据的价值的利用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一)为资源采购提供决策支持
利用图书浏览、借还记录、数据库访问、下载记录等读者使用的资源交互数据,较为准确地评估读者使用各种资源的情况;通过读者的浏览访问历史,来预测他们关注的热点问题,对大量需要的未购买资源多加订购,而那些不怎么使用的资源可以减少甚至是取消订购,以此来为资源采购部门提供决策支持,从而用有限的预算来购买更加适合读者需要的资源。
(二)为读者提供适合于个体的服务
通过读者的查询历史、借阅历史、数据库浏览历史、搜索记录、下载记录等,主动向其推送适合的资源,向读者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实现图书馆由被动获取资源向主动服务读者的职能转变:为了对其服务需求进行修改指正,提高个性化服务的可靠性和精准性,图书馆要利用不断地主动向用户进行探测性的推荐服务,持续性地取得用户的反馈信息。与此同时,图书馆可以结合读者所在的专业,以及其教务部门为图书馆提供的个人选修课信息、成绩信息等,分析出读者的服务需求、感兴趣的内容、学科学习需求等。
(三)为学科提供学习方向及热点变化
图书馆要为科学研究人员大幅度地提高学习、科研研究和创新的效率,特别是那些最新进入研究领域的学者、硕士生、博士生等面临选题困难的科研人员,让他们能够通过图书馆迅速地觉察到其所在学科领域的研究进程,以此来确认自己的研究方向,并且节约查阅文献的时间。面对这些问题,图书馆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首先对学科进行聚类分析、网络分析、热点预测、引文分析、可视化分析、知识关联分析等,从而构建学科的知识构架,其次要在更大的方面分析相关学科领域的研究热点和研究方向。
(四)向科研人员提供学术共享平台
高校所含有的宝贵的数据财富,是高校科研人员在长期科研活动中,通过观测、探测、实验、调查等科学手段累积出来的大量的科学数据,图书馆有义务为相同学科或研究方向的科研人员构造出一个虚拟的交流平台,形成学术交流的圈子,使其彼此之间共享科研成果,构建一个良好的学术共享环境,并且采集相关数据,同时利用科研人员相同或类似的资源需求为相同学科研究方向的科研人员构建虚拟社区,形成学校交流圈,共享科研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