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事业科学发展创新中心定位

五、图书馆事业科学发展创新中心定位

图书馆事业在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面临挑战与新机遇,促进国家图书馆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是国家图书馆重要社会责任。国家图书馆具有良好的业务传统,不仅要自身服务创新,同时要推动全国图书馆事业科学发展,推动图书馆技术研发与技术进步,推动中国图书馆界与国际等业组织友好合作,促进全球图书馆事业共同发展。

(一)定位价值分析

图书馆事业发展需要政策、教育与理论的协调发展。国家图书馆是一国图书馆事业的引领机构,有着丰富的人力资源、技术资源与政策资源。国家图书馆推动全国图书馆事业健康发展,具有自身的优势与条件。

我国图书馆事业与公共需求之间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发展图书馆事业是文化强国、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要权益的需要。发展图书馆事业也是图书馆业态创新的要求。图书馆事业发展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图书馆发展理念和任务、业务建设、服务内容和方式是受社会环境、信息环境、技术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而不断变化的。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给图书馆发展提出新要求。传统业务建设与新环境下变化了的形态方式要实现融合发展,纸质资源、电子资源、网络资源等不同形态的图书馆资源要实现融合化的建设;到馆服务、网站服务、新媒体服务等不同方式的融合发展要满足用户随时随地的服务需求。联盟化的图书馆业态要求图书馆在立足本职定位的同时,拓展服务外延,深化服务内容。服务空间融合、服务方式融合、资源建设融合、技术接口融合等多元融合的发展要求,给图书馆的整体发展带来机遇,也为图书馆共建共享的建设理念提供了现实依据。

国家图书馆在推动图书馆事业发展方面具有多方面的优势。例如,国家图书馆通过“中华再造善本”“国家数字图书馆工程”“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等重大项目和工程建设,推动技术进步,培养优秀专业人才,奠定事业发展基础。国家图书馆通过自身的改革发展与业务辅导,带动基层图书馆发展。如1998年国家图书馆立法决策部的成立,2008年数字资源部的成立,都引起了黑龙江省、福建省、广西壮族自治区等地图书馆机构的相应变化。这充分体现出国家图书馆对基层图书馆的业务引导,同时,基层图书馆也需要国家图书馆的核心引导作用。图书馆联盟建设离不开信息技术研发。图书馆管理方式和服务方式的改变使得新时期图书馆体系和联盟的建设更为重要。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信息服务的共建共享,信息受众的共建共享,是新时期图书馆实现快速发展的有效手段,也是图书馆节省成本,迅速提升服务质量,扩大服务范围的重要手段。信息技术的研发和利用为新时期图书馆联盟新形态的建设和形成提供了有力支撑。

(二)定位实现的策略路径

1.探索推动图书馆公共政策发展

现代图书馆事业有自己特有的发展规律,但是我们对图书馆事业发展规律认识还不够。图书情报教育界的理论探索比较多,而将理论与图书馆实践结合的研究还比较少。国家图书馆具有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优势条件,在探索图书馆事业发展规律,推动图书馆政策发展方面应发挥更大作用。信息环境的变化带来了用户需求的变化、图书馆形态的变化,同时也促进了图书馆服务模式变革。国家图书馆在履行促进图书馆事业科学发展的社会职能时,应将图书馆公共政策发展置于首要位置,特别是通过国家图书馆的公共影响力,推动图书馆法律制定,高层次政策出台,重点在于提高图书馆的社会地位,为党和国家政策制定与决策提供参考。

2.技术前瞻与理论发展

图书馆事业科学发展离不开信息技术研发。我国图书馆事业发展在技术进步方面还比较被动。无论是数字图书馆服务,还是元数据描述等方面,我国多数情况下是在跟踪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图书馆自主创新的能力还不足。国家图书馆首先要利用自己的人才、资金、政策优势,进行数字图书馆等技术的前瞻探索,为我国图书馆事业的创新发展奠定技术基础,包括信息资源发现、组织技术、数字图书馆技术等。

国家图书馆还要继续推动图书馆学理论的进步,利用国家图书馆研究院、中国图书馆学会、有关高等院校合作平台,推动图书馆学理论研究。中国图书馆学会是全国性、学术性群众团体,在组织行业专家、协调业界工作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挂靠在国家图书馆。国家图书馆具有与学会合作,利用学会平台推动学科理论发展的条件。今后应进一步建立健全合作工作机制,创新工作方法,充分发挥中国图书馆学会平台作用。重视合作与交流,通过提供政策指导,开展图书馆活动,组织参与图书馆事业管理、图书馆服务、图书情报学教育等国际学术活动,扩大图书馆社会影响,强化业界对国际图书馆事业的参与意识,引领业界的发展,增强国内外关注度。

3.建设国家工程

国家重点文化工程的建设在政策上有支撑,在经费上有保障,在规划上有科学论证。通过国家重点文化工程的建设可以显著提升国家图书馆在技术、人员、资源、服务和软硬件设施等各方面的实力,扩大国家图书馆的影响力,丰富国家图书馆的服务渠道和服务手段,成为国家图书馆进行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推动力。在原有“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国家数字图书馆工程”“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等国家重点文化工程的基础上应不断策划和实施可以促进图书馆事业发展的重点文化工程,使得我国图书馆事业在整体上得到推动。

4.图书馆标准规范研发

标准规范对于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通过标准规范的制定和实行,可以保持文化建设的高度统一和协调一致,保证各个系统的有机联系和有条不紊运行,是实现科学管理和提高管理效率的有效方法,也是稳定和提高文化产品生产、管理和服务质量的有力保证。标准规范的制定权意味着行业制高点。国家图书馆通过制定和研发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可以进一步提升在图书馆行业内,乃至文化行业内的地位,掌握行业发展和文化事业发展的话语权。充分发挥国家图书馆研究部门的作用,依托现有标准技术方面的行业协调机构,文献标准化委员会、文献标引委员会、全国图书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全国文献影像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等,加强标准规范的研制和推广,为业界资源共建共享提供保障,使得全国图书馆的资源能够联合起来最大化满足用户需求,提升图书馆的价值。新业态环境下,组织专家委员搭建平台,开发适应新环境要求、新用户需求的业务标准规范,满足不断拓展和变化的业务发展需要。

5.业务组织与行业协调核心

“核心”即中心,引申为起主导作用的部分。“核心馆”即要在图书馆事业发展中发挥引领和主导地位的图书馆。国家图书馆要在图书馆业务建设、用户服务、馆员培养等方面发挥核心作用。借助各类行业组织、平台建设、项目实施等,推动图书馆界的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加强全国图书馆界的行业业务组织与协调。联合各基层图书馆开展各项业务,减少重复建设,节约基层图书馆资源。如在资源采访、编目、大型活动等方面发挥协调作用,加强合作,合理整合各图书馆的资金及人力资源。借助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全国联合编目中心、虚拟参考咨询中心等业务工作平台,加强纵向业务领域的合作。

6.示范性办馆

国家图书馆要在立法决策服务、图书馆社会教育、传统文献建设和数字图书馆建设等领域充分发挥示范作用,以此突出其对国内其他图书馆发展的引领作用和示范效应。比如,国家图书馆和首都图书馆牵头成立的首都图书馆联盟将北京地区文化、教育、科研、军队等不同系统的110家图书馆联合起来,开展资源共享,实现读者卡双向认证、部分数据库互访和外借图书通还,这在全国尚属首次,为图书馆联盟的建立和发展起到了示范作用。国家图书馆要从国家文化发展乃至社会经济发展的高度,带动全国图书馆,为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做贡献。将成熟的工作项目及建设成果在全国范围内推广,重点可推广数字图书馆、古典文化等资源建设与服务项目,在资源共享的同时,使全国用户受益,增加国家图书馆可见度。

在图书馆公共服务范畴,国家图书馆更应该侧重业务示范性,并非“大而全”地全面普及,而是通过构建高端“样板”在全国公共服务领域发挥业务示范效应,以此带动行业发展。2010年,国家图书馆少年儿童图书馆暨少儿数字图书馆的成立就是很好的例子。国家图书馆少儿馆直接服务的对象有限,但这种示范效应和利用数字图书馆的服务广度和深度是不可估量的。在成立仪式上国务委员刘延东在讲话中指出,国家少儿馆的成立对于全国公共图书馆、少儿图书馆建设具有示范作用,希望国家图书馆在引领全国公共图书馆开展未成年人服务方面发挥行业龙头作用,加强业界合作。同时,国家图书馆应“借助一定媒介形式,在用户范围对馆藏资源和服务进行宣传推广,让公众更多地了解图书馆、走进图书馆、使用图书馆,最终达到提升图书馆利用率、营造图书馆事业发展良好外部环境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