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高校图书馆员心理问题的对策

二、解决高校图书馆员心理问题的对策

(一)提高高校图书馆地位

与院系教学单位相比,作为教辅单位的高校图书馆一直被定位为辅助教学科研而存在,地位和院系不能相提并论;高校图书馆员的待遇也较低,收入以及升迁机会都较少。但作为窗口单位,图书馆员与读者正面接触,直接服务于读者,图书馆员的工作是高校教学科研的基础保障,巨大反差会对他们的心理造成很大影响,长期心理失衡会使图书馆员情绪不稳定,无心工作,不积极上进。因此,高校应该从提高图书馆地位着手,在制定各项政策时要平等对待,尽量保证图书馆员的政治权益和经济利益,保持他们的心理健康,促进高校图书馆工作的开展。

(二)加强培训和自我修养,提高馆员各项综合素质

在高校图书馆转型发展阶段,馆员要消除因业务能力不足而带来的心理障碍,需要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高校图书馆要多为馆员提供培训和学习机会,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馆员也要主动学习,提升综合素质,适应图书馆工作的需要,在工作中增加自信,减少心理问题的产生。

(三)注重图书馆员心理健康教育

高校图书馆领导和工会等相关部门要重视心理问题带来的影响,多关注馆员心理动向。在日常工作、学习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帮助馆员缓解压力,发现问题要及时进行心理疏导,鼓励他们学会自我调节,对工作和自身有正确的认识。这样,高校图书馆和馆员两方面共同努力,增强馆员心理素质,才能提高应对心理问题的抵抗力。

(四)高校图书馆管理要以和谐为目标,实行“以人为本”

高校图书馆和馆员是一个整体,图书馆的发展以馆员的个人发展为基础,馆员的身心健康关系到图书馆工作的顺利开展,关系到图书馆服务的质量和效率。高校图书馆工作转型使得馆员压力增大,传统的上下级关系导致工作环境紧张,不利于工作的开展。如果实行“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高校图书馆领导和馆员之间互相尊重、互相信任,能有效促进图书馆和谐氛围的建立,促使馆员工作积极性大大提高。在工作之余,图书馆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缓解馆员压力,同时也给馆员提供展示自我的舞台,增强自信。在活动中也能增加馆员之间的合作,提高团队凝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