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富的馆藏是国家图书馆担负社会职能的资源基石
优质馆藏不仅是优质服务的资源基础,也是提高服务绩效的重要保障。中国国家图书馆是综合性研究图书馆,是国家总书库,具有得天独厚的文献信息资源收藏优势,履行搜集、加工、存储、研究、利用和传播知识信息的职责。它馆藏宏富,品类齐全,古今中外,集精撷萃。
(一)文献资源种类齐全
国家图书馆全面入藏各类文献资源,包括印刷型文献(图书、期刊、报纸、学位论文、图片等)、稿本、抄本、墨迹、缩微文献、视听文献、数字资源(电子出版物、数据库、网络信息资源)等。全面入藏国内正式出版物,中文文献收藏量是世界第一。同时,重视国内非正式出版物的收藏,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指定的博士学位论文收藏馆、图书馆学专业资料集中收藏地、全国年鉴资料收藏中心,并专门设置了香港、台湾、澳门地区出版物专室。国家图书馆外文文献收藏是中国第一,外文文献资料占馆藏的40%,涵盖了123种文字,是国内最大的外文文献收藏馆,也是联合国与外国政府出版物的指定收藏馆,所藏政府出版物达71万册(件),覆盖20余个重要国际组织与外国政府。
(二)文献资源可持续发展
国家图书馆是我国法定接受呈缴本的单位,国家相关缴送方面的规定保障了国家图书馆资源建设的连续性与可持续性。“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政务院、国务院、出版总署、文化部、国家出版局、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均先后不止一次发文,明令全国各地各类型出版单位,每出版一种图书、期刊、报纸、音像和电子出版物等类型的文献均应向中国国家图书馆缴送一定数量的样本。目前,尽管呈缴制度还有不太完善的方面,但是从近年来的数据可见,与采购、征集等图书馆获取资源的其他途径相比,国家图书馆的出版物收缴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果,并趋于稳定,不可否认缴送制度对国家总书库建设,起到了很好的规范和政策保障作用。”
近年来,国家图书馆积极策划并主动承担国家重点文化工程,以项目的形式获得国家财政大力支持,以此确保资源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中华古籍保护计划”2007年起开始实施,从年度1000万元资金支持到2013年2500万元的经费投入;2005年实施的“国家数字图书馆工程”获得4.9亿元经费支持;“国家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自2011年启动以来,中央财政共投入1.73亿元;2012年启动的“革命文献与民国时期文献保护计划”也得到每年1500万元的项目经费;中国记忆项目申报已获得试运行费300万元的支持。可见,国家财政的大力支持不仅确保了资源建设的可持续性,而且还直接为国家图书馆社会职能的发挥提供了较强的经费来源。
(三)文献资源具有公共应用性
国家图书馆坚持“中文求全,外文求精”及多品种、少复本的文献采选总原则。国内出版的各文种、各类型、各载体文献全面采集,尽可能保证入藏品种和版本的齐全,多卷集、期刊、报纸等连续出版物收藏具有连续性和完整性,随着文献载体的发展,在注重传统印刷型文献的同时,也充分考虑缩微文献、视听文献,加强数字资源的收藏,专题资源库有华夏记忆、政府信息、科研参考、图书馆界、企业资讯、少儿天地、新农村建设等,特色馆藏包括中国古籍、东方学、美术史、考古、敦煌资料、舆图、手稿、金石、自然科学史、方志、家谱、年鉴、学位论文等,这些资源是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主要的研究资料。国家图书馆已经成为中国文献提供的最终基地。世界各国和各地区出版的有代表性的、有较高学术性和参考价值的文献也采取重点收藏,综合性、多文种、多类型的藏书特点为研究性服务提供了可靠的资源保障。同时,馆藏资源采集注重加强国外研究中国的文献和重要学科文献的采选,这都为实现公共服务、知识服务提供了资源支持。
(四)古籍资源文化内涵深厚
国家图书馆馆藏宏富,且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其中,善本古籍28万余册(件)、善本特藏73万余册(件)、甲骨实物3万余片、金石拓片27余万张、古今舆图11余万件、民国文献及革命历史文献67万余册(件),2.5万余册(件)外文善本中包括反映西方早期书籍形态的摇篮本。古籍是对传统的继承具有独特资源优势,甲骨、敦煌遗书、宋元善本、明清小说戏曲、地方志家谱、舆图、金石拓本、少数民族古籍、老照片、外文善本等收藏是我国重要的文化遗产。这些文献资源均是国家记忆的体现,为中华悠久文化的传承与服务奠定了坚实的资源基础。
(五)数字资源比重不断提高
近年来,国家图书馆建设了大量数字图书馆系统平台,推出系列服务项目,包括文献普查、资源登记、信息采集、信息检索等多个方面。馆藏数字资源总量大幅提升,内容涵盖电子图书、期刊、论文、报纸、音视频资源等,其中各类外购数据库273个,自建数字资源737.9 TB,数字资源在馆藏中所占比重日益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