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图书馆人员的现代意识与文化服务技能
(一)高校图书馆人员的现代意识
意识是指人的头脑对客观世界的看法或见解。现代意识,从本质上讲就是时代意识,是新时期所需要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文化心理,这是大学文化的核心之一。图书馆人员的现代意识体现了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趋势,是保证图书馆工作高效运行的内在精神动力,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明确这种意识是改革图书馆工作的原动力。思想不新,观念陈旧,一切改革都无法进行。有了改革意识,就会有好措施,就会建立与市场经济发展、大学文化建设相适应的图书馆及其新型体系和运行机制。开放意识是相对于封闭意识而言的,封闭式的传统管理意识是影响和束缚图书馆工作的重要因素和障碍之一。只有图书馆人员思想解放,图书馆的馆舍、藏书、设备才会为读者大胆开放,才能实现图书馆的价值和效益。因此,图书馆人员应树立改革开放意识,积极自觉地关心、支持、参与改革。在改革中,要有主人翁的责任感,不能认为改革只是领导的事情。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图书馆可以开展有偿服务,可以适当地收取服务费用。职工也可以在不影响图书馆工作的前提下搞个人创收,改善自己的经济状况和生活条件。但作为学校的图书馆,又不可能完全进入市场,样样都收费;个人也不可能本末倒置,不顾工作去搞创收。虽然竞争意识是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但学校图书馆的许多方面都是无偿服务。每个人都要搞好本职工作,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不能只拿钱不干事或干私事。图书馆的领导在条件允许下应尽力改善职工的生活条件。图书馆人员面临着许多竞争,主要是知识竞争、人才竞争,要有“能者上,庸者下,优者奖,劣者惩”的思想观念,在优胜劣汰的竞争环境中敢于竞争,善于竞争。图书馆要发展,要提高服务质量,就要积极开展图书馆与校内部门之间、馆内部门之间、个人之间的竞争,保证图书馆服务工作的高质量和高效率。
首先要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邓小平同志的这个论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学说。以前人们把科学技术当作是精神的或间接的生产力,而现在,科学技术作为一个特殊的要素,已成为直接的生产力。这一论断使我国走上了科教兴国的道路,而且现在还把技术作为分配的要素,使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更加合理,从而也使全社会逐渐形成了重视教育、重视科技、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风尚和社会意识。
其次是图书馆人员应不断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掌握现代化服务方式和手段,提高图书馆的服务水平和工作质量。科学技术的学习不但有利于工作,还有利于抵制歪理邪说,反对封建迷信,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
法律是以国家强制力来保证实施的社会行为规范。在市场经济体制中,法律的作用显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要。尤其是电子信息的版权问题,正成为国际范围内讨论的热门话题之一。图书馆对电子出版物的引入,各类网络的联通和图书馆联网,使得图书馆的信息服务毫不例外地涉及了版权等知识产权问题。在我国著作权及其他相关法律中,对图书馆合理使用有关文献都有明文规定。图书馆人员应掌握涉及信息的著作权法、专利权法、软件的保护条例等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要教育学生上网时,千万莫触犯法律,更不能搞信息犯罪。
图书馆人员应该主动自觉地学法、知法、守法,并学会用法律手段来维护单位和个人的合法权益,同时能规范自己的行为。图书馆开展部分有偿服务,甚至发展产业,也要以法律为准绳,根据有关的法律、条例和规章制度进行管理,使图书馆的工作规范化、制度化,保证图书馆的稳步发展。
(二)图书馆人员的服务技能
图书馆人员要搞好服务工作,除了要具有良好的现代意识外,还必须具有很好的服务技能。所谓技能是能掌握和运用专门技术的能力。
表达能力包括语言、文字、图表和符号表达能力。首先是语言表达要准确、简明、清晰、生动,富有哲理,逻辑性强,而且能说较标准的普通话。其次是文字表达要通畅流利、层次清楚、主题鲜明,能写一般的应用文和说明文,也能写有一定学术水平、理论水平的论文。再就是图表和符号要规范、准确,能一目了然,富有科学性和创新性。
图书馆人员既是服务者,也是管理者。有的从事宏观管理,有的从事微观管理;有的管理文献资料,有的管理设备、设施;有的管经费,有的管人员。要把这些管理好,达到“人尽其能,物尽其用,财尽其好”(使用好,不流失,不浪费)的目的,都要有一定的技能和技巧。
图书馆人员是群众阅读的组织者。这就要求其能宣传动员读者积极主动地利用图书馆进行阅读,并能自觉地遵守借书还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要能组织读者参加学术活动、大学文化活动,召开读者座谈会,搞书评影评。声像阅览室、书刊阅览室、国际互联网等开展活动,也需要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况且,图书馆内部要开展活动,也需要相应的负责人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才能把人们的积极性充分地调动起来。
处理人际关系在当前显得非常重要。人们常说“人难处,事难办”,而办事难的主要原因是人际关系。相反,人际关系好了,办事就不难。这里所说的人际关系并不是那种无原则的“哥们儿义气”和“酒肉朋友”,而是有原则的工作关系,其中包括正常的友情、亲情,主要指平等、互助、友爱的同志关系,如与上级领导之间的领导与被领导的工作关系、与读者之间的服务关系、与同事之间的协作共事关系、与熟人朋友之间的友情关系。要处理好这些关系,就必须具有相应的能力。现在是竞争的时代,遇到关乎切身利益的事情,如评职、晋升、加薪、受奖、考核、分配工作、变动人员等,一些人不能正确对待,常常产生矛盾。这说明处理人际关系确实是一门高深的“学问”,需要很高的技能。
实际操作能力是指直接作用于活动客体的外部活动能力,是人的内部智能的外化表现,又称为动手能力。一个优秀的服务者,不仅“善于动脑”“善于动嘴”,还得“善于动手”。会想不会说不行,会说不会做也不行。
在图书馆工作中,每项工作、每道工序、每个环节都有特定的技术要求。包括文献的收藏、整理、分类、传递、查找、借阅等,都离不开相应的技能。这就是常说的“采、编、典、流、参”流程,没有这方面的专门技能和专门方法,是不能搞好服务工作的。特别是计算机进入图书馆之后,更应该学习和掌握如下主要技术:计算机采购编目技术、计算机流通典藏技术、计算机检索咨询技术、计算机统计和分析技术、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计算机软件工程技术、计算机文献制作技术、计算机应用维护技术等。总之,图书馆人员树立现代意识,掌握熟练服务技能,将大大有利于服务质量的提高,推动大学文化活动的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