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图书馆发展趋势

第四节 高校图书馆发展趋势

发达的互联网技术,以及互联网的深度应用,使各行各业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高校图书馆开始向着智能化方向迈进,服务方式不断创新。未来,由高校图书馆营造的场景也将会发生多种多样的变化。

(一)图书馆智能化

如果说数字化是图书馆文献信息收藏的一次革命性变革,那么智能化将是面向服务层面的一次革新。数字化技术让图书馆从纸质文献资料的收集拓展到数据代码存储,突破了图书馆的空间限制,从有形的资料扩展到无形的内容,图书馆在文献信息的收集范围上也突破了地域限制。另外,图书馆的职能化则使图书馆能够为任何读者提供个性化和智能化的服务,而且这个服务能够被记录下来,在第二次服务中进行改进和提升。比如,读者在图书馆阅读图书之后,智能图书馆能够记录相关数据,并在之后的服务过程中向读者推荐读者喜欢或者有用的图书资料,服务从被动转为主动,而且还具有一定的交互性,这就是智能图书馆的巨大魅力。智能图书馆也被叫作智慧图书馆,从目前的技术来看,一般情况下应当具备以下技能:与互联网保持畅通(有线或者无线Wi-Fi功能)、网络图书馆自助服务功能、文献信息共享、图书馆个性化服务和自主学习与服务设施等。欧洲一些国家的图书馆首先实现了这些功能,国内的高校图书馆也在逐步普及。总体来说,目前大部分图书馆已经实现了这些功能,当然,这是一个过程,还需要不断地完善,主要是在配套设施上,如大型数据库的接入,网络学习平台的构建及资源库的充实等。智慧图书馆的最终目标是要实现资源(图书及信息)与读者随时随地都能够相连,方便读者利用。

(二)知识资源公共性的特点突出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图联(IFLA)于1949年发布的《公共图书馆宣言》中明确指出:“开办和管理公共图书馆是国家和地方当局的责任,必须有具体的法规。”自1848年美国颁布第一部《公共图书馆法》以来,世界上已经有80多个国家和地区先后颁布了250多部法律法规,用来保障公民使用知识资源的权利,提升全民素质,促进社会进步。

同时,将全国分散的图书馆联合起来成为一个知识库将是一个趋势,这有利于资源共享,减少资源浪费。

(三)图书馆服务方式发生变革

足不出户,你便可以在图书馆借阅图书,通过图书馆的阅读App阅读图书,这已经是常态。通过远程VPN系统,在家里能够下载学校图书馆的文献资料等等。这些便捷的工作和服务方式已经成为利用图书馆资源的必备工具和手段。

图书馆也不再仅仅局限在某一个机构或者某个单位,你可以在街头的自助借书终端、地铁的图书借阅机上借阅图书,这些工具方便快捷。以后,除某些专业的图书你需要到高校图书馆或者专业机构图书馆借阅外,大部分的图书都可以从这里借阅。

(四)传统图书馆功能调整

图书馆的一些传统功能在减弱,服务模式也发生了改变,而且产生了一些新的功能。很多图书馆已经不再需要借阅证,只需要使用身份证登记即可,通过身份证号,图书馆为每一位读者建立了信用记录,读者的每一次借阅行为都将被记录下来。在图书馆资源中,电子资源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重要,图书馆的综合实力已经不能通过纸质的藏书量来表示;人工服务在图书馆的作用减弱,更多地被网络借阅、机器自主借阅代替,甚至在一些图书馆,已经开始使用机器人查阅服务。图书馆的自动化程度不断提升,这就要求未来图书馆要掌握较高的技术服务水平、大数据处理分析能力以及图书馆自身服务特色的把握能力。

(五)图书馆馆员知识结构的新标准

图书馆功能的变化必将导致图书馆馆员的知识结构调整,否则,馆员就很难适应新技术条件下的工作要求。首先,图书馆馆员应该具有一定的电子设备使用知识和维护知识;其次,图书馆馆员要有新闻记者的敏锐度,能够挖掘出有用的信息,且能够进行图书馆资源建设工作;最后,图书馆馆员要具有一定的营销推广意识。这些方面在知识结构上,对图书馆馆员提出了新的标准和要求。

(六)图书馆的地区资源优势地位逐渐显现

传统的图书馆可以凭借自己的资源对外开展服务。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图书馆失去了这种优势。但图书馆可以凭借地区资源优势和独特的信息搜集整理能力来对外开展服务,这是其他服务机构不可比拟的。因此,图书馆要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建设本地区或者某一方面的资源,形成独有的核心竞争力。

(七)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基地

高校的学习是学分制主导,学生没有固定的教室,因而图书馆和寝室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而寝室又不适宜作为教育场所。图书馆的空间宽敞,学习氛围好,因此,成为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最佳场所。高校可通过制订长期的教育计划,定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课,组织各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从而形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