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性公共服务中心定位
我国国家图书馆应依据自身的服务基础、用户需求,通过制度创新,主动参与国家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坚持公益性原则,建设成为国家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基地,面向五位一体、公共管理与和谐社会建设需要,提供免费、均等型公共服务,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要,特别是文化、就业、社会保障、公共安全、社会创新等领域的公共服务需要。公益性公共服务中心的定位要求是:①以公益性服务为准则;②以文献信息资源为基础;③以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为目标。
(一)定位价值分析
公益性公共服务是时代的要求。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坚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明确了图书馆参与公共服务的社会责任和发展方向,即保障人民的基本文化权益,让人民分享文化发展成果。2011年10月召开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针对当前文化建设中社会普遍关注的重点问题,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措施,其中包括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全会精神集中体现在《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决定指出:“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必须坚持政府主导,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让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一步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编制印发了《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将“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城乡居民能够较为便捷地享受公共文化服务,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作为“十二五”期间文化工作的重要目标。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必须更加自觉地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关于文化建设方面,报告强调要进一步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坚持面向基层、服务群众,加快推进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加大对农村和欠发达地区文化建设的帮扶力度,继续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向社会免费开放”,进一步确立了文化建设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
上述党和国家有关文化事业的方针政策明确了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基本性质、功能定位,强调了公益性文化服务机构在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中的作用,确定了加大对公益性文化事业扶持力度的指导思想,为包括各级图书馆在内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开展公益性服务,维护和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权利提供了政策保障。
公益性公共服务的现实需求。图书馆是社会文化事业重要组成部分,职能包括:保存人类文明成果,开展社会教育,传递科学情报,开发智力资源,提供文化娱乐。图书馆的公益性不仅体现在公众的免费利用上,而且还体现在社会效益上,即读者从图书馆社会教育职能和信息传播过程中获得知识信息,提高自身素质,进而推动社会文明进步。这其中蕴含的巨大价值是难以估量的。
作为社会教育的子系统,图书馆是进行社会教育的重要场所,具有广泛性、延续性、综合性、开放性、灵活性等独特优势,在人类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实现终身教育的物质保障。
图书馆公益性服务也是社会公平在知识、信息领域的体现,是社会民主制度的重要体现。1999年,国际图联“关于图书馆和知识自由权的声明”中指出:“履行知识自由使用的义务是图书馆和信息业的主要职责。”保障知识自由原则已成为图书馆管理与服务活动应遵循的最高原则。而图书馆公益性正是这一原则的最好体现。图书馆公益性服务的存在使社会中每一个公民都获得了自由获取知识或信息的权利。
图书馆公益性公共服务的行业需求。图书馆的公益性服务水平既反映了社会的文明进步程度,也反映了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水平。图书馆公益性服务的产生,是图书馆历史发展的产物。近代以来,随着民主理念的传播,知识壁垒被打破,信息资源不再为特权阶层所独享,普及民众教育成为一种趋势,于是逐渐建立和开放了面向大众的图书馆。当代图书馆秉承了这一性质,创造出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特色内容。
图书馆公益性原则是由图书馆的公共性质决定的。1867年,美国芝加哥图书馆馆长普勒就在他撰写的《公共图书馆的起源与管理》中,将公共图书馆定义为:“根据国家法律建立的,是受地方税收与自愿捐赠支持的,是被当作公共信念管理的,每一位维护这个城市的市民都有平等地享有它的流通与服务的权利。”在194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的《公共图书馆宣言》中明确指出:“公共图书馆应当完全以公共经费支付,并不许向为之服务的任何人收取直接费用。”并在修订时指出:“每一个人都有平等享受公共图书馆服务的权利,而不受年龄、种族、性别、宗教信仰、国籍、语言或社会地位的限制。”作为图书馆服务理念的具体体现,图书馆宣言与图书馆的服务关系紧密,是图书馆确定服务内容的重要依据。图书馆所有服务都围绕宣言展开,所有资源都围绕使命分配。公共图书馆存在和发展的根本意义就在于它为社会提供优质的公益性服务,社会效益始终是公共图书馆及其服务运作的首要准则。公益性服务、平等服务和人性化服务的原则成为图书馆公共服务的普世价值。
(二)定位实现的策略路径
1.免费服务的政策
免费服务体现了国家图书馆的社会责任。国家图书馆作为特殊形式的图书馆,应主动应对新环境,将免费服务作为服务创新的新的契机。当然,随着免费开放时代的到来和越来越多的读者进入,文献的借阅与流通量一定会有较大幅度的攀升。
在国家图书馆百年庆典大会上,李长春指出:“图书馆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是人民群众学习知识、陶冶情操的殿堂,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阵地,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基础性设施。”这对国家图书馆提出了新要求。免费服务无疑将获得社会更多的关注与支持。图书馆是公民终身学习和继续教育的重要场所。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水平也是衡量一个国家进步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这项事业的发展对于提高全民素质,推动科技创新,促进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国家图书馆的免费开放有助于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从而有利于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人文环境,进而能够吸引更多的人利用图书馆获取信息,增长知识,陶冶情操,成就就业和创业的梦想。国家图书馆作为国家馆,是否应该提供公共服务曾经成为学术争论的焦点。但是基于我国现有的公共图书馆、社区图书馆不能满足读者需求的现状,国家图书馆应该担当起面向广大公众开放的任务,承担公共图书馆的职能。
由于国家图书馆有其具体的位置和辐射范围,阵地服务不能脱离所在的区位独立存在,也不能超过其辐射区域无限度地向广大公众开放,客观上决定了国家图书馆要为所在地社会公众的到馆服务提供优先保障。这就要求国家图书馆必须要有社区意识,立足社区、融入社区,以其自身的资源优势和行业优势积极参与到社区的文化建设中来,与所在地区的文化机构进行互动,为营造学习型社区贡献力量。新信息环境赋予了图书馆免费服务新内涵,利用新型载体的远程免费服务也是国家图书馆公共文化推广和社会教育工作开展的一种重要方式。
2.提升公共服务能力
首先,要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意识,提升服务能力。公益性公共服务主要着眼于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益,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应对新的环境,国家图书馆首先要强化公益性服务意识,以提高基本公共服务为目标,坚持基本服务的免费服务原则。
其次,公共图书馆应该结合具体业务,围绕如何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进行服务创新。如提高服务效率、节约读者成本。读者利用图书馆的成本主要由费用成本和时间成本构成。读者的基本费用已经全免,非基本费用也大为降低,读者的时间成本就成为其利用图书馆时所需考虑和付出的最主要的成本。这也与阮冈纳赞早在1931年提出的“节约读者时间”原则所表达的精神相契合。
再次,加强图书馆之间的合作与联合以应对新型服务的需求。建立以点带线、以线成面的全国和各地区图书馆间公共服务的合作机制,形成基于多个图书馆的“图书馆圈”联合服务,有利于提升整体服务能力。我国公共图书馆服务能力目前还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地域差别和城乡差别。因此,要推进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创新,必须要坚持统筹协调,统筹区域和城乡发展,进一步探索建立公共图书馆之间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机制,让优质的资源与服务不仅能够为本地读者所利用,也能够为其他地区,甚至全国的读者所利用,促进公共图书馆服务水平的整体提升。
3.完善投入机制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图联于1994年10月29日颁布的《公共图书馆宣言》指出:“公共图书馆原则上应该免费服务。公共图书馆是国家和地方当局的责任。必须制定专门的法规支持公共图书馆,国家和地方政府必须为公共图书馆筹措经费。公共图书馆必须是各种长期的文化、信息供应、识字和教育战略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为保证全国范围的图书馆协调与合作,各国的法规和战略计划还必须明确规定和提倡基于统一服务标准的国家图书馆网络。”对照《公共图书馆宣言》中的规定和欧美公共图书馆的实践,结合我国图书馆公益性公共服务的现实,国家图书馆应与立法机构、兄弟图书馆及相关文化机构合作,进一步推进图书馆法律法规体系的建立,制订全国图书馆公共服务的发展战略规划和统一的服务标准,为图书馆公益性公共服务建立法制保障。
国家图书馆应完善投入机制,确保公益性公共服务的实现与健康发展。为了进一步完善经费保障制度,国家图书馆应用政策优势,与文化部、财政部等单位加强沟通协作,增加运行经费和购书经费的持续投入和稳定增长,确保投入增幅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拓宽经费来源渠道,与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广泛合作,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图书馆公益性公共服务,鼓励积极吸纳社会各界的捐助。摸清家底,合理估算用于基本服务设施免费开放的各项费用及设备维护费用,以应对到馆读者数量的激增。厘清基本服务与非基本服务的界限,在保障基本服务设施免费开放的前提下,规范非基本服务收费制度。加强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加大对基础业务部门的政策倾斜。
4.深度挖掘用户需求
文献资源是图书馆各项服务的基本保障。国家图书馆作为国家总书库和国家书目中心,在中文图书、报刊的馆藏数量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应重点加强海外中文文献和外文文献的采访力度,定期进行文献补藏,依托大型文化工程的带动作用,拓展公共服务资源,并充分利用资源优势,进行文献深度开发,向读者提供权威化、优质化的文献信息服务。通过馆际互借平台,与所在地的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和科研图书馆搭建文献保障平台,弥补各自藏书的不足,实现资源共享,满足读者需求。利用全国图书馆联合编目中心平台,促进书目数据和文献资源的共建共享。
以读者需求为出发点,对相关业务流程进行优化组合,简化相关手续,节省读者时间。以文献捐赠为例,目前国家图书馆文献捐赠依据文献类型分属不同业务科组。即以中文文献而论,接受捐赠的单位包括古籍馆、中文采编部中文图书采访组、台港澳文献采编组、中文资料组、中文报刊组等。应设立专门科组负责文献捐赠业务,优化捐赠流程,完善捐赠细则和奖助办法,并在显著位置向读者标示。
加大对读者服务基础设施的投入。增设便捷用户的公共设施,为其到馆提供便利条件。提高无线网络速度,根据一期改造工程结束后阅览区域重新划分的需要,增加无线网络覆盖面积,实现三馆区无线网全面覆盖。加强馆区内硬件设施的维护管理,确保读者阅览安全。
在保证传统服务质量的同时,打造以专藏文献、特色数据库、精品讲座和展览为核心的精品服务。同时,要适应时代发展,创造新的服务内容,将计算机技术、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等应用于公共文化服务,创新文化表现形式,拓宽服务渠道。树立“一切为了读者”“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打造服务品牌,让图书馆真正回归公众,吸引更多类型、更多层次的读者,满足读者定制化的信息需求。尊重群众的参与权和表达权,探索建立群众文化需求的动态反馈机制,重点加强对少年儿童、老年人、残障人士等特殊群体文化需求的了解,有针对性地提供公共文化服务。
5.提升职业素养
重视图书馆人才的选拔引进,吸引优秀人才进入图书馆服务领域。根据开展公益性公共服务的需求,强化一线读者服务窗口的“一站式”高水准服务水平,将阵地服务和网上虚拟咨询服务的首问责任制落到实处。加强员工服务意识培训,确保工作人员在人流量增大、工作任务加重的情况下继续保持热情友好的服务态度;强化读者服务相关业务能力的培训,确保其在职业道德、业务知识、管理能力、文化素质和服务能力等方面具有较高水平,从而保证所提供的公共服务质量。建立学科馆员制度,充分利用近年来国家图书馆新入馆大学生的专业背景,打造一支专业化、信息化、年轻化的读者服务队伍。打造专业志愿者队伍,探索志愿者服务长效机制,吸引更多的社会公众加入志愿者队伍。完善服务监督与评价反馈机制。进一步提升国家图书馆服务工作质量,提高员工岗位自律性,强化馆内外监督考评机制。针对免费开放后面临的各种情况和问题,制定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责任落实到人,进一步加强节假日多层级领导带班制度,及时妥善处理突发问题,确保公众安全、文献资源和信息安全、设施设备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