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图书馆人员的知识结构与文化素养
综合国力之争,关键在科学技术;科学技术之争,关键在人才;人才之争,关键在人的知识、技能和能力。知识是技能和能力的基础,技能又是能力的基础。提高人的能力,最重要的就是提高人的合理的知识结构和高品位的文化素养。
(一)知识结构与文化素养的含义
知识结构是指人的知识面的广度和深度的有机构成状况,它涉及专业学科知识、相关学科知识乃至百科全书式的知识的互补共生。一般来说,图书馆人员的知识结构有两层含义:一层是指人员的整体知识结构,即学科、专业结构;第二层是指人员的知识面状况,或宽、广、深、新,或窄、狭、浅、旧。
文化素养是指人经后天学习、实践、接受影响而形成的较为稳固的文化意识和文化行为。《现代汉语词典》指出:“素养”是指“平日的修养”;“修养”是指“理论、知识、艺术、思想等方面的一定水平”。因此,文化素养应包括政治思想、道德品质、科学文化、生理心理和劳动技能诸方面的能力和水平。简言之,是人的德、智、体、美、劳等综合发展的总体修养。
知识结构和文化素养两者既相互关联又有所区别。文化素养包含知识结构,知识结构是获得文化素养的前提和基础。知识结构更偏重智力才能,文化素养则强调品格行为和综合能力。对于图书馆人员来说,两者都不可偏废。
(二)图书馆人员应有的知识结构
从图书馆的工作要求和工作情况来看,现代图书馆人员的知识结构除扎实的专业知识以外,一般由基础知识和业务知识两部分构成。
基础知识是图书馆人员知识结构的第一层次,既是必须具备的基本知识,也是从事图书馆工作的前提条件。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这是所有知识的基础,主要包括语文、数学、历史、地理、外语、逻辑、生物、物理、化学等。这当中应当特别重视语言文字(古汉语)和外语的学习和提高。图书馆的许多文献资料和现代化高科技设备,都需要较高的外语水平才能读懂会用。为读者服务,不懂外语,有外语标识的书籍、仪器,就无法使用。现在对外交流扩大,更加需要具备较强的外语能力,以便在外采活动中有的放矢,用得其所。古汉语知识是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在参考咨询、定题服务方面是不可缺少的。这些在图书馆人员的知识体系和文化素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对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特别重要。
法律法规、政策法令是以法治国的重要内容,图书馆人员也应学习有关内容,以增强法制观念,提高维护图书馆和个人权益的自觉性。
图书馆的文献资料门类繁多,包罗万象,而且新学科、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等不断出现。要开发利用好这些文献信息,就应该学习新学科知识,如行为科学、公共关系学、心理学、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等。
精深的业务知识是图书馆人员知识结构的核心,也是区别于其他领域人才知识结构的主要标志。业务知识既是从事图书馆业务必须具备的基本知识,也是提高图书馆人员综合服务能力的前提。业务知识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图书馆的基础理论知识。这主要包括图书馆学基础、图书馆学研究、目录学、情报学、社会文献学、文献计量学、图书馆经济学、图书馆史和图书馆事业史。同时,必须掌握图书馆工作技术方法,主要包括:图书分类、图书编目、藏书建设和藏书组织,文献复制与保护,咨询与读者服务,以及图书馆自动化系统、图书馆评估技术等。图书馆人员既是服务者,也是管理者,因此还应学习和掌握图书馆科学管理知识。
学习和掌握现代化的科学技术,主要包括计算机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光盘技术、多媒体技术、文献缩微技术、复印技术、声像技术等。
(三)图书馆人员应有的基本文化素养
文化素养的外延是多角度的。为了论述的方便,我们把它分解为思想道德素养、科学文化素养、身体心理素养三个方面。图书馆人员应加强这三个方面的修养。
思想道德素养是图书馆人员的灵魂和动力。思想道德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调整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在新时期,图书馆人员的思想道德要求是:热爱共产党,热爱祖国,热爱科学,热爱本职工作;做到政治立场坚定,思想过硬,作风正派,遵纪守法,好学进取,工作严谨,严己宽人;团结协作,仪表端庄,举止文明,敬业、乐业、勤业,有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的奉献精神,树立“以读者为中心,一切为了读者”的信条,急读者所急,想读者所想,尽一切努力满足读者的需要。
科学文化素养是图书馆人员搞好学术性服务工作的保障和基础。要求认真学习前面所提到的基础知识和业务知识。丰富的知识来源于系统的学习与平时的积累。图书馆人员不能守着“书山”而腹中空空,应勤学、好学、乐学。现在正处在知识更新、人才竞争的新时代,不管图书馆人员原有的学历有多高,都面临继续学习,调整知识结构,更新自我、完善自我的问题。常言道:“活到老,学到老”“学海无涯,学无止境”“不进则退,不学则衰”。这些常理充分说明图书馆人员必须加强继续学习。图书馆工作的性质和任务,决定了图书馆工作人员既是图书馆工作的管理者和组织者,又是群众阅读的服务者和咨询者;既是人类知识的守护者和传播者,又是文献信息的提供者和开发者。因此,图书馆人员必须坚持学习。除学历进修外,主要是在职学习,以提高综合素质为要务。
常言道:“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有人把身体比喻为数字“1”,把工作、学习、生活、金钱、名誉、地位等比喻为“1”后面的一个一个的“0”,如果“1”存在,后面的“0”越多,价值越大,如果“1”不存在,后面的“0”再多也等于“0”,这说明身体是何等的重要。但人们往往容易忽视的是心理素质,身体健康,心理素质好,才是真正的健康。心理素质是指人在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点两个方面所表现出来的本质特征,主要包括认识素养、情感素养、意志素养、能力素养、性格和气质等。
认识素养就是指认识过程,它是人对客观环境知识的掌握过程,是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包括感知、记忆、想象和思维等心理活动。它是做好工作的基本条件。它主要包括认识兴趣、智能水平和知识结构等。情感是人对事物的态度的体验。高度的情感具有推动力、创造力和感染力。意志是人决定达到某种目的而产生的心理状态,往往由语言和行动表现出来。良好的意志是顺利而有效地进行工作的保证。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得以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能力可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一般能力如观察力、想象力、记忆力、思维力等;特殊能力是指专业的活动所需要的能力,如音乐能力、绘画能力、操作能力等。能力是工作成功与否的重要条件。性格是一个人对待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与之相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是个性的主要标志。人与人之间的个性差异,最容易看到的就是性格方面的差异。气质是一个人天生固有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所谓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是指心理活动过程的速度(如感知速度、思维的敏捷性),心理过程的强度(如情感的强弱、意志力的强弱)以及心理活动的倾向性(有的人倾向于外部事物,从外界获得新印象;有的人倾向于内部,经常体验自己的情绪,分析自己的思想和印象)。人的气质一般分为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和抑郁质。每一种气质都有其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因此,不能片面地把某种气质评定为好的,把另一种气质评为坏的。而且,只有少数人是典型的单一气质,多数人则介于各种类型之间,为中间类型。总之,心理因素直接关系到工作的进度和质量,例如,在心情良好的状态下,工作时思想开阔,思维敏捷,解决问题迅速,也乐于与人交谈;相反,如果心情不好,低沉或郁闷时,则思路阻塞,操作迟缓,无创造性可言,也懒于与人交谈。由此可以看出,身体和心理的良好素养直接关系到图书馆人员的文化形象和服务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