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图书馆管理模式创新

二、高校图书馆管理模式创新

加强高校图书馆管理,以管理促发展,以管理出效益,以管理出水平,是高校图书馆在信息化时代的内在需求,更是高校图书馆文化被提出和重视的新使命。进入21世纪,各国都陆续进入了信息化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信息化社会最主要的标志就是知识管理在各行各业的应用,而知识经济时代,国家之间的竞争不再依赖土地、资源、人口、财富等因素,知识的产生、传播、积累、运用和创新将成为最有力的竞争因素。知识与文化是密切相连的,如果没有相应的支持知识管理的文化调整,任何旨在创造、传递和应用知识的活动均无法取得成功。

(一)改革创新

管理上的改革创新对一个高校图书馆来说尤为重要,它不仅为高校图书馆服务和技术创新提供良好的运行机制和生存环境,还能有效地规范高校图书馆的各种制度和标准,为高校图书馆发展创造良好的内部环境。把韦尔奇的管理模式与高校图书馆管理结合起来,并深入高校图书馆管理实践中,对高校图书馆管理实行改革创新,是新世纪高校图书馆管理的一个新思路。

作为服务业的高校图书馆,虽然不同于企业,但它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人的能动性、服务过程与服务质量。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今社会,要有效地把握高校图书馆的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使它充满活力。随着全球各国的信息化社会进程,我国也不可避免地步入信息化社会。在信息化社会,高校图书馆面临着空前的竞争:计算机网络和电子通信技术的发展模糊了行业的概念,各种信息咨询公司、网络内容提供商等介入,对高校图书馆构成了很大的威胁,使信息市场竞争格局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同时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信息的传递速度超乎寻常。由于网络信息流动性极强,资源的可获得性增强,其差异性在缩小,高校图书馆原有的资源优势也在削弱。另外,网络自身开放性、分布式的特点,既决定了用户地域分布的广泛性,又决定了用户群体性质的多样性,这些均直接导致处在不断变化之中的用户需求也始终是个性化、多样性的。而面对用户需求的繁杂、多样以及如此不稳定且难以预料的竞争格局,高校图书馆必须学会自如地应对这种变数。为了有效地应对全球一体化的竞争格局,全球化思维和与国际接轨已成为我国高校图书馆势在必行的举措。高校图书馆的管理模式、馆内服务的运作机制如何与国际接轨,尽早实现国际上的资源共享等,是当代高校图书馆面临的巨大挑战。

(二)优化机制

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对高校图书馆管理的促进不只是一方面,也不可能在一个专业领域孤立地进行,往往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对整个高校图书馆的管理机制也会产生影响。近年来专家提出的高校图书馆联盟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环境是组织生存的土壤。任何组织都是在一定环境中运作的,环境的特点及变化必然会对其组织结构及运作模式产生一定影响。而组织结构是高校图书馆运作管理各环节发挥正常作用的载体。合理的组织结构将为高校图书馆实现既定的目标提供与建立有效运作的平台。高校图书馆联盟战略的提出是高校图书馆组织结构创新性的发展,高校图书馆只有构成联盟,通过合作的方式,才能规避单一高校图书馆资源的不足,避免过度的竞争,与合作伙伴共享资源,优势互补,从而达到有效增强自身的竞争实力,在竞争中求得持续发展的目的。高校图书馆联盟是指为了实现资源共享、利益互惠目的而组织起来的,以若干高校图书馆为主体,联合相关的信息资源系统,根据共同认定的协议和合同,按照统一的技术标准和工作程序,通过一定的信息传递结构,执行一项或多项合作项目的联合体。高校图书馆联盟是在现有异构高校图书馆基础上,基于互联网形成的一个跨地域分布的网络化的虚拟组织。作为虚拟组织因其承担实体的功能,因此它可以实现地域乃至全国现有高校图书馆资源共享。由于高校图书馆联盟的成员是相对独立和自治的实体,其固有的隶属关系不变,联盟成员之间的关系是平等、松散、契约式的,联盟的实际运作是通过相应的规范和协议来控制和协调的,成员在联盟范围内协调合作,通过对外部资源的有效集成和整合,来达到项目的快速实现。同时,高校图书馆联盟的组织结构具有动态、开放的特点,联盟成员自身具有绝对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这种动态的有自适应能力的随机组合的组织,具有动态业务流程重组和组织结构重组的能力。这种多样的共存的高柔性的组织结构提高了组织对不同需要、不同层次、不同单位的适应能力。

(三)知识管理

知识管理是经济全球化时代的产物,在企业管理活动中产生了直接的经济效益。高校图书馆是储存知识的地方,更应当实行知识管理。知识管理的实行可以使高校图书馆明确知识是文献的灵魂,物质材料是承载知识的附着物。高校图书馆管理基础不仅是“文献”。从本质上讲,高校图书馆管理的对象更应是知识。开发文献中的知识价值,促使其转化为社会效益是高校图书馆管理的基本任务。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就是将知识管理的理念运用于高校图书馆的管理工作中,研究如何加强高校图书馆的知识积累和知识更新,发掘高校图书馆内在的智力资源和智力要素。从而有效地提高高校图书馆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高校图书馆有着几千年的悠久历史,馆藏文献的丰富收藏是其他任何信息机构所不具有的,因此要确定自身在信息社会的独特位置,最重要的就是立足于对系统性“知识”的开发利用,为社会营造良好的学习和创新知识的生态环境。知识与文化是密切相连的,如果没有相应的支持知识管理的文化建设的调整,任何旨在创造、传递和应用知识的活动均无法取得成功。

知识管理作为高校图书馆管理的一种新方法,必须以相应的文化观念为指导和良好的文化氛围为条件,应建立融合人文精神、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道德规范以及全体馆员真正责任感和荣誉感为一体的高校图书馆文化,并通过高校图书馆文化的辐射和传递作用,提高馆员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培养馆员的团队意识和知识共享意识,从而增强高校图书馆的凝聚力。

(四)以人为本

人是生产力中最积极、最活跃的要素,是组织管理成败的关键,也是组织活力的源泉。以人为本,古而有之。14世纪下半叶欧洲文艺复兴时期,首先在意大利兴起,15、16世纪扩展到整个欧洲,主张以人为本,以人作为衡量一切的标准,重视人的价值,提倡人性和人权。这一主张曾在反对神权统治和封建专制斗争中发挥了重大作用,成为人类文化艺术中的瑰宝,现代管理又赋予了它新的内涵。“以人为本”就是要从人的特点或实际出发,一切制度安排和政策措施要体现人性,要考虑人情,要尊重人权,不能超越人的发展阶段,不能忽视人的需要。其核心就是关心人,了解人,尊重人。在高校图书馆管理中,提倡“以人为本”的柔性管理,可以通过激励、尊重、沟通、交流、民主协商、解放束缚,使人的心情愉悦舒畅、精神振奋,产生互动式的感染与共鸣,从而可以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责任感,做到各自发挥自己的潜能,不断开拓创新,最大程度地满足不同层次读者的需求。

在信息化时代,传统的高校图书馆管理模式受到了极大的挑战,如何保持竞争力并求得发展是当今高校图书馆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高校图书馆作为一个服务性质的学习机构,正如市场经济一样,读者就是高校图书馆的顾客,高校图书馆的以人为本,离不开以读者为中心的服务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