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版前言
Preface for the Second Edition
《英语播音学》涵盖播音员与主播的素质技能与职业理念:
气息+声位+语流支撑的播读、播报、播述、播讲
非母语→对外口语传播→跨文化传播→国际化新闻传播话语→话语权建构与掌控
“英播”,作为“播音与主持艺术(英语节目主持方向)”及“英语(节目主持方向)”的简称,从本科到研究生层次的培养走过了十年的探索之路。当“英语播音”作为研究生培养的专业方向时,就多了更深一层学术理论的要求。就“播音与主持艺术”领域的学术领域归类而言,是属于“口语传播”的。自然,任何语言的播音与主持工作都应被划归在这一领域。但是,一个关键点必须指出,凸显两者在“新闻与传播”领域所处完全不同位置的是运用“母语”和“非母语”所产生的新闻制作理念、传播既定导向的区别之处。简而言之,是“对内播出”与“对外播出”的区别。自然,既用母语又从事“对外播出”的传播源也是存在的,但新闻制作理念和传播导向还是与运用“非母语”的传播源一致的。在运用“非母语”展开的“对外播出”领域里,从业者的思维范畴,已然超越了使用外语的范畴,而是紧紧地与“跨文化”、“国际化”、“对外口语传播”、“国际化新闻传播话语”相融合后建起的“交叉学科”视域了。
进而,这一称为“第二版”的《英语播音学》在此时付梓,不仅是因为有着大量读者的需求,更是因为研究生层次的培养需要。其作为跨文化国际新闻传播系列“非母语对外口语传播暨英语播音主持艺术与国际化新闻传播话语研究”的其中之一,不仅仅体现了其具有的系统范畴涵盖,更凸显出理论依据和实操所必备的理念。毕竟,这类播音是通过对非母语的驾驭来完成的,而运用一门非母语为职业化用语所触及的议题,又成为使用者必须了解、理解及消化的内容所在。进而,由此引出的一系列系统化的学术解释、实践技能都成为支撑此领域从业者的关键。按照这一系列所建构的交叉学科来认识,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或视角来加以准备。
首先,英语播音与跨文化认知敏锐度。
很多读者认为翻看这本《英语播音学》就可以提高自身的英语口语水平,这的确是对其极大的误解,也是对这一职业位置的特质的误解。毕竟,英语播音要求的不是英语口语水平,就如同我们的母语为汉语,但并不意味着我们能够去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担任播音员一般。同理,更说明那些母语为英语的西方人,也不能在其国家的广播电视台直接担任播音员,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比他们的母语口语水平低。所以,第一点可以明了:《英语播音学》不是指导大家如何提高英语口语水平。
另外,即便英语语言质量达到了担任职业英语播音员的要求,也并不意味着就可以完成所被期待的英语新闻播音任务。原因在于:运用非母语进行新闻播音是在从事“跨文化”的工作。在播读一条英语时政新闻时,播音员的语言情绪不是依赖于其母语的表现方式来达成的。同时,一条新闻所包含的“意群”、“语义”及“语境”的凸显,不仅是经由确切的“气口”来保证,更是由一气呵成的“暂停”及“强调”来烘托的。这些技能的扎实掌控,就需要通过《英语播音学》所介绍的训练方法来试图实现了。即便是掌握了具体的技能,还需要理解“为何”的所在,这就是“跨文化”素质的培养部分。
所以,英语播音员在国际化受众面前的出声出镜,带出的是一系列概念,诸如“态度与文化”、“情绪与文化”、“行为与文化”、“情境与文化”、“跨文化错觉”、“文化与认知”、“文化身份认同”及“文化价值观取向”等覆盖的认识范畴。
其次,英语播音与国际化新闻传播言语导向。
既然是运用非母语英语进行职业化播音,就涉及“为谁播”、“谁是听/观众”及“播什么”的问题。显而易见,使用英语进行新闻的播音,是为了向自身本土外的国家传递所涉内容,也就是“国际化”了的播送。如此的运行,就触及新闻业界的一个分支,即国际化新闻式传播。因此,作为播音员的英语使用者所被要求的质量,就必须与母语为英语的媒体传播同行相提并论了。而在这一领域展开职业角色的定位,不仅仅是语言质量的近乎完美,更有相应带出的气质、气度与气场的相辅相成。可见,所谓的“国际范儿”就是一个不可忽视而需努力培养的课题。触及这一议题,并不意味着播音员盲目地复制所谓“国际范儿”的发型、妆扮及服装等,而是心有“国家形象塑造”使命为底气的出发点。
与此相呼应的,是对新闻稿件的处理分寸及效果。既然是“国际化”新闻式传播的最直观“形象代言人”,就有了对“国际化”新闻播出的意义、预设效果及宏观视角的整体理解后的释放光彩。这一“光彩”不是《英语播音学》用文字所能简单教化的,更不是仅仅经过训练就可具备的,而是必须经过个人的长期默悟伴以刻苦钻研后,或许可以达成的。所以,《英语播音学》并不会带来关于如何扮演英语播音员的讲解与技巧。
因此,翻开这本《英语播音学》所见到的“气息”、“语流”、“声位”及“绕口令”概念后,随之带来的是训练方式,但更为重要的是将其置于“国际化新闻式传播”领域后的理念建构。于是,一系列属于此领域的学术概念诸如“主权国家”、“国际行为主体”、“地区性联盟组织”、“国际政治影响”、“政治权利制约与控制”等被赋予的深刻内涵就体现了这一理念。一句话,必须完全理解和消化并付诸日常职业化流程的高度概括:国际化传播的内容是经过高度过滤的,其主体是国家,其传播的最高原则是国家利益。
再次,英语播音与对外口语传播确切度。
《英语播音学》的“英语”是非母语,如果是母语为英语的国家出版此类书籍,就会直接命名为《播音学》了。尽管有些许的不同,但昭示了“内外有别”的表意。而当运用非母语英语进行播音时,就是为懂英语的外国人播送,其目标受众的界定极为清晰。当然,如同中国环球电视台(CGTN)的英语新闻频道一般,懂英语的国人也是可以收看到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这类观众属于其“目标受众”范畴。进而,其传播内容的定位是选择有助于树立国家良好形象的信息。毕竟,由大众媒体传播引发的“文化冲击”力度是难以预测及想象的。更有经过鲜活的口语化播送的情绪激发,对外口语传播所涉及的议题更成为从业者在训练技能的前提下,必须要认真思考与认识的。
传统意义上对口语传播的学术解释为“有声语言传播、口头传播”,被定位于传播学领域的专业术语。明确了其特指说话者运用口腔发声的同时,使用特定的语言词汇和语法结构,以及多种辅助方式向接收者达成信息交流的过程。据此再思考此处的“非母语对外口语传播”时,显然原本的“口语传播”多了前缀,且是达到多重定位定向的限定。于是有了新视角、新视野及新范畴的探讨格局。显然,运用非母语英语进行的新闻读、播讲及播述,播者的口腔控制态势都与其使用母语时有了明显的不同,甚至是决定播语感质量的区别。这时的“区别”,仅仅是顾忌到语言呈现的质量,而非对“播什么”层面内容的探究。不可忽视的是:就是因为对“非母语”的运用,使得关乎“英语播音”职业位置上的从业者,有了必须面对的挑战与敬畏。
因此,翻开这本《英语播音学》后,一个驾驭非母语英语从事职业化新闻播音所需要素质之解释,系统化地呈现在读者的面前。
最后,英语播音与国际化新闻传播话语精准度。
《英语播音学》的内容一方面聚焦在具体技能的介绍与训练掌控方法上,与此同时展开的另一方面,是将训练文稿条目式内容的话语走向紧密联系起来。其中的唯一原因:此类播送的任何稿件都是对外传播(实为“政治传播”)的话语建构文本体。于是,就有了对所播读新闻条目的内涵深度理解这一素质的要求。毕竟,理解了的播读带出的语言情绪是可以被直接感受到的效果。这是由于每一条新闻出现在国际化了的对外传播领域里,都是形成“跨文化”了的“文化符码互动”的进程拓展。经由正在播读的播音员之声音与形象的诠释,作为传播主体的代言人以职业人之“自我”、“角色”及被播送内容带出的“情境定义”等核心内容,都成为直击其“目标受众”认知风格主导的认知心理脉络的“外力”。所以,作为异域社会文化情境里的“社会人”,这类传播的“目标受众”是带着审视及评判的心态与视角来接收信息的。究其缘由,只是因为各种情境化了的“社会人”,是由其所依赖的“话语体系”塑造而成的思维系统承载者。
进而,英语播音员及主播的文本播读所传递的话语内涵,自身就是一个“跨文化”内涵的负载体,加之播音员与主播自身的语言情绪演绎,更是文字化的文本叙述,以绘声绘色或掷地有声的效应,冲击着其所抵达的社会化话语体系。但是,抵达了不代表着常驻与扎根,因为其得以完型为现有文本所依赖的“议程设置”编码,会否经由其“目标受众”的解码加以有效接纳,也是一个对播音员和主播的显著要求。事实上,任何的目标受众一员,在面临来自外国媒体传播源传送来的信息时,都会意识到有声化了的文本自身与其得以生成的社会体制间的互为前提、意识形态和政治权力间的紧密关联度。此时的目标受众接收的信息,已经超越了有声化文本体现的文字本身,而是将播读此一文本的播音员和播讲这一内容的主播视为一体的叙述体了。所以,播音员与主播在“读”和“说”什么,已经是超越“新闻条目”本身了。
因此,也能用非母语英语进行新闻播读的播音员和新闻议题讲解的主播,已经超越了一般意义上单纯的“照本宣科”之职业角色,而是一个以国际化了的新闻式传播系统为运行着的存在体上的“符号化”代言人了。而在学术层面上的符号学意义视角来审视的话,其具有的再生产能力已然释放着由政治性的权力与地位及其支配意识形态的再生产流程里,随之完成的是在社会文化意义上的价值、身份认同、知识建构与世界观界定的结果。
总之,翻开这本《英语播音学》的读者,不仅开始意识到驾驭非母语播音所需要苦练基本功的方法及缘由所在,而且还认识到这本书所引领出的是成长为国际化新闻传播职业人的道路,更认识到是成为国家利益的解释者、国家形象的建构者及国家话语权的捍卫者行列中的一员。进而,只要是用非母语在业界的话筒和摄像机前出声出镜,就是在以有声有型的叙述来通过播读、播述和播讲进行视野化的“发声”、“发音”和“发言”了。
至此,从一本《英语播音学》可以感知其所依据的一个系统化的知识体系和繁杂的学术脉络。一句话,这个系列的著述带你走向成为专业国际化新闻传播从业者的道路与未来。
21世纪跨文化·国际化新闻传播系列
[非母语对外口语传播暨英语播音主持艺术与国际化新闻传播话语研究]
《跨文化·非母语对外口语传播》
《英语节目主持人概论》
《英语播音学》
《英语辩论基础》
《国际英语新闻节目评析》
《英语采访艺术》
《国际化新闻传播话语研究(上)》
《英语节目主持艺术》
《国际化新闻传播话语研究(中)》
《英语节目采编播实务》
《国际化新闻传播话语研究(下)》
林海春
北京·梅兰书屋
2017年6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