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硬新闻”的播读语感

第三节 英语“硬新闻”的播读语感

Sense of Broadcast Reading of Hard News Bulletin in English

笔者指导2002级“英播”理解英语“硬新闻”播音员与镜头的关系(2005年)

对于此处提及的“语感”一词,虽然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但并不是指我们自以为是的“语感”,而是在新闻广播电视里特有的、具有新闻感的“语感”。这样说来,就有很明了的界定了。

即便是面对我们的母语新闻,也是需要一定的训练基础,才能较好地体现出其具有的新闻式“语感”。那么,当我们运用非母语英语来播读英语“硬新闻”(即时政新闻)时,如果没有了其具有和要求的“语感”时,就会使得职业的播读效果体现不出来。如此一来,即便是具有了很好的“气息”控制、入麦的“声音”质量,以及对内容的“确切”理解等基本保证,如果没有准确的“语感”,整个新闻传送效果就是无效的,因为没有达到令受众接收“新闻”时形成的既“随意”、“轻松”,而又具“吸引”、“瞠目”的紧跟状态。

可见,播读英语新闻时体现其必须具有的“语感”,是职业播音员必须掌握的。这就需要对这一技能进行介绍和分析了。

所谓“语感”,是指对语言使用所形成的特有规范化效果,也就是英语里的“style of language”。显然,这时的“规范”是特指对播读英语新闻时播音员需要遵循的、行业认可和界定的效果。而要体现这一特有的效果,就需顾及几个方面的处理了。在此,笔者将这几个建立此“语感”的方面进行梳理和介绍。

第一个方面,对“新闻要素”的强调。这里的“新闻要素”是指我们很熟悉的、存在于新闻内容里的5个“W”和1个“H”。这些要素是受众最为关心的“新闻点”,也是关系到受众是否能通过播音员的播读而立刻明了新闻内容的关键点。为了更为直观地引导读者的理解,笔者介绍一位经过“英播”学习的受训者对用于训练的第二条新闻稿体现其“语感”的“新闻点”的定位。

Training on Broadcast Announcing in English(2)

英语新闻播报训练(2)

A boy fell into a wild-animal concrete pit in a suburban Chicago zoo today and was saved by a gorilla.

The three-year-old boy had climbed over a fence at the Broodfield zoo,then fell about 15 feet.

The zoo says the female gorilla cradled the injured boy in her arms and carried him to a door,where zookeepers took him.

No word on his condition.

这条新闻的主要内容是有关一只动物园里的猩猩救了一个因攀爬动物园围栏的小男孩而跌落的故事。这则新闻比起其他几条新闻政治因素的味道要少很多,所以,我认为在播读时语气可以稍微缓和一些,毕竟这是一则十分贴近百姓生活的事件。新闻第一句是简要叙述小男孩跌入野生动物园的水泥深坑这一事实,语气应该以坚定沉重为主。

首先,需要强调的词有wild-animal concrete pit,因为这是事情发生的地点,而且这个地点比较特殊,是一个野生动物园的深坑,强调重度这个词组可以引起听众的注意。

其次,是Chicago zoo,这也是发生的地点,要特别强调是在芝加哥动物园这个地方。

最后要强调的是and was saved。这点我认为十分重要,因为通过对新闻的播读,可以第一时间告诉观众这个小男孩没有发生意外,而是被救了,不仅如此,还可以引起一些观众的好奇心,即究竟他是怎么被救的。所以,在播读这小半句之前需要稍稍换气停顿一下。

第二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句子,新闻中这个句子短小而精悍,在播读时要注意强调惊讶性,因为大家一定想不到是被一个猩猩救起来的,所以,播读这句话时,应该稍有停顿,语气较之前应该略有变化起伏。

此条新闻的第二个部分,也就是描述小男孩是如何跌入深坑的情景。在前半句中的第一个the three-year-old应该强调,以表示这个男孩年龄十分小,其次强调是翻越跨栏,这样可以比较直观地告诉观众是男孩淘气在先,而不是纯因意外原因。再有就是broodfield zoo。之前第一段已经具体提到了是芝加哥的动物园,这里再具体为broodfield。我认为像类似的地点名词都应该强调。因为这是新闻要素之一。后半句要强调15 feet,即数字的强调。

新闻的最后一段叙述的是猩猩如何营救小男孩的相关细节。首先要强调female,这是一个母猩猩,因为新闻前半段对于猩猩的情况几乎没有涉及,所以观众此刻会对猩猩这个英雄很感兴趣。Injured这个单词需要重读,这样是为了陈述小男孩受伤的事实,然后是cradled in her arms,这个具体动作的细节描述的强调帮助观众再现母猩猩是如何救小男孩的,在前半句需要最后强调的是猩猩把他带到了门前,然后被看守员发现。最后一句话是一句补充,但却不能缺少,因为新闻并没有提到男孩被救后的伤势及目前的身体状况,提上最后一句也是对观众的负责,表达了新闻的真实及客观性。刚开始练的时候我语气过于放松,以至于忘记了这还是一条“硬新闻”,而是把它当成一个故事读了。但是,新闻播报时主播不能将个人色彩带入其中,这是在处理这条新闻时应当牢记的,不应该因内容的变化而使速度、语气有过多的个人处理。

通过对这条被称为“很简短”的英语新闻的“语感”点的定位分析,可以使我们认识到:对一条新闻的播读,是很有讲究的。而看起来很平常简单的句子,却是处处有对播读效果形成决定性影响的因素。当然,从以上的分析结果来看,还是可以令我们寻找到一定的规律的,这就是去定位由5个“W”和1个“H”构成的“新闻要素”。

2016年院级选修《英语播音》课的受训者终于坐上了“英播人”主播台

第二个方面,对“新闻内容情绪”的掌控。这里的“新闻内容情绪”是指新闻本身具有的、能够引发受众情感变化或情绪波动的内容点。这也是播音员必须充分注意到的“点”。只有具备了对这一方面的职业敏感度,才能对有效的播读形成“恰到好处”的效果。

以下是经过“英播”学习的受训者,对使用的第一条新闻的播读“情绪”的定位结果。

Copy-1:

//A construction crane in San Francisco/fell off a 12 story building into morning rush-hour traffic/and killed nine people.

//At least a dozen people were hurt.//And five construction workers are missing./Perhaps buried in debris.//Part of the crane hit a school busand killed the driver and a student.//

Among the dead was the crane operator himself.//

这则新闻的主要内容是:在美国洛杉矶,一施工现场的起重机从十二层坠入上班高峰的车流中,造成九人死亡。至少有十二人受伤,五名工人失踪,可能被废墟掩埋。起重机的一部分砸中一辆校车,导致校车司机及一名学生死亡。起重机的操作人员也在死者当中。

受众了解一则新闻可以通过很多渠道,比如电视和广播,但更多的时候受众是在听新闻。时间、地点和事件是一则新闻的三个重点,为了使受众在有限时间内了解到新闻的重点,新闻播音员要在播音时对其加以强调。A construction crane in San Francisco fell of a 12story building in to morning rush-hour traffic and killed nine people.在这句话中,San Francisco,morning分别是新闻的时间和地点,因此要加重语气。施工现场的起重机掉落在早高峰时段,导致九人死亡是发生的事件,因此construction,fell,morning和killed nine people也要分别强调。其中,killed nine people是重中之重,所以要用降调强调,语气较之前相对缓慢。为了使这些信息有层次感,播报时需要适当的停顿,在这一段话中,San Francisco和fell之间要有一个语意上的停顿,将时间和发生时间稍微隔开,之后的traffic和and killed之间也有一个语意上的停顿,将事件发生的原因与结果分开,起到分别强调的作用。

开头一段已经阐述了新闻的时间和地点,因此第二段要对事件本身作详细报道。区分两个段落的关键是气息而不是语意上的停顿,时间相对较长。At least a dozen people were hurt,and five construction workers are missing,perhaps buried in debris.在此类伤亡报道中,人数往往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因此要强调dozen和five。因为有5个人失踪,人们会关注他们可能的处境,所以要在buried重读,表明这5名工人是被掩埋,而不是由于别的原因失踪。在这一段话中,hurt与and five之间有一个气息上的停顿,表明是同一时间的两方面,如果一口气连下来就不能突出要强调的对象,过长的语句还会产生怠慢感,对新闻的表意起到负面作用。missing与perhaps之间有一个语意上的停顿,在猜测结果之前给受众一个心理缓冲。在这里还要注意的一点是单词的发音,单词debris有两种不同的发音,在播报时两种都可以使用,但词尾的s是不发音的。新闻中单词发音的正确与否往往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新闻是否具有可信度和专业程度。Part of the crane hit a school bus and killed the driver and a student.人物是发生的时间的一部分,在这句话中,driver和a student要重点强调,他们是被起重机砸死的,killed是事件的关键。同时,part of也要重读,因为校车是被crane砸中的,而不是其他东西,所以在整个新闻中所有的伤亡事件都是由construction crane造成的,但是是part of,而不是整个crane,如果是整个起重机砸中了校车,导致的结果就不是两人死亡,而会更加严重。因此part of是不能被弱化的。

起重机的操作人员也在此次事故中丧生。这是整个时间中比较值得关注的地方,新闻没有说起重机掉落的原因,没有暗示是否是有人蓄意而为,但其操作人员也因此丧生,于是整件事情更偏重于一个偶然的意外。虽然新闻本身并没有对此发表评论,但受众可以由此自己判断。因此Among the dead was the crane operator himself被单作为一段阐释。所以播报时要有气息上的停顿以区别于上一段新闻,同时,为了表明起重机操作人员的后果是死亡,所以dead要重读强调。而himself表示了这个结果的意外性和悲伤性,也要被强调。

在练习播读英语新闻的时候,Coach Lin提供给了我们一个读稿方法,就是在需要语意停顿的地方用单斜杠标出,在气息停顿的时候用双斜杠标出。这样可以很好地把握新闻播读的速度,也能划分新闻的层次。

在新闻播读时最重要的一点是气息,播音时声音要厚重,英语新闻的播读用中低音区较好。沉稳的声音比较有权威感,容易让人信服。在播读前要调整气息,用腹腔深吸一口气再开始播读。气流要稳,因为新闻多是通过话筒向外传播的,不稳定的气流通过话筒会表现得十分明显。

同时,生硬的朗读或背诵不是最理想的信息传达方式。为了吸引受众并做到最有效的传播,在处理特定类型新闻时,要能体现出新闻的故事性。比如这则新闻,如果它没有成为新闻,它就是一个发生在美国洛杉矶人身边的故事。一个故事如果用生硬的语气念出来就好像将严肃的事情唱出来一样,效果很滑稽。因此,要求新闻播音员要具备讲新闻的能力而不单单是念稿件,这样才可以灵活地处理播读内容。但同时也要注意感情的把握,不能过度悲伤,更不能将悲伤表露出来,要做到悲而不泣。但更重要的是不能语气欢快。这样的例子有很多,美国曾经有一个男新闻播音员在播到阿富汗死亡人数的时候笑了起来,他急忙向观众道歉并重新播了那则新闻,但在读死亡人数的时候他再次失控地笑了起来并试图强忍住,导致了短暂的空场。他因为无法将这则新闻完整地播读完而直接跳转到下一则新闻。我相信这位播音员并不是有意的,并不是因为死人这件事而是因为其他事情笑,只是笑在了一个很尴尬的时间。而在再次播读的时候想到了刚才的情景,又笑了出来。他本身也许是反战的,也许是十分同情死者的,但就是因为在不该笑的时候没有控制好情绪。不论原因是什么、多么值得理解,都对当事人甚至对阿富汗整个国家造成了巨大的伤害,也损害了美国传媒的形象。因此,作为一个有专业素养的英语新闻播音员,要能够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

显而易见,英语新闻播音员面对手中的白纸黑字,是完全体现客观性的新闻事实,但是,只要深入地分析一下,就会立刻感觉到其具有的令我们情绪变化的内容点。这是因为:新闻毕竟是因人的行为而产生的。所以,能够在播读时把这些体现“新闻内容情绪”的“点”体现出来并做到不夸张、不矫饰,就会形成恰当的传播效果。

2016年校级选修《英语播音》课的非英语专业学生经训练后坐上了“英播人”主播台

第三个方面,对新闻关键词的“音调+重读”的处理。谈及在播读过程中对“音调”和“重读”的掌控时,就会使我们认识到在汉语里我们的音调处理是通过对四个声调的掌握而完成的。而在英语语言里,一个单词就具有几个音节而形成击中语调的衔接。尽管在学习某个多音节单词时,我们就反复对各音节进行掌握,但是,能够使各音节达到水乳交融的效果,以达到发成一个单词语义的结果,就需要不断练习后积淀成的“功力”了。

而对于新闻语句里各单词间形成的“音调”和“重读”因素的控制,就直接影响到对新闻内容的传播效果了。虽然笔者在前面的内容里提及对“重读”掌控的意义,但是,将其与“音调”联系起来处理,就是更为重要的一个技能了。“音调”的处理虽然有对“语音”掌握的前提,但是,在新闻语句里的音调就是有“意群”的关系了。所以,对于“意群”的突出也需要斟酌“音调”的状态。同时,还要考虑到是否有“重读”处理的要求。这些,都是形成在播读英语新闻时对“音调+重读”的联合处理技能的认识和掌控的重要意义之所在。

在此,笔者介绍一位经过“英播”学习的受训者在分析专业训练所用的第一篇新闻稿的“音调+重读”时所作的文本分析,以此为读者提供直观认识。

结束《英语播音理论与实践(上)》课前的第三个星期,我们拿到了第一篇英语“硬新闻”训练稿,开始了更高难度的训练。下面,我就第一篇硬新闻稿来谈谈自己的感想。

Copy-1:

//A construction crane in San Francisco/fell off a 12 story building into morning rush-hour traffic/and killed nine people.

//At least a dozen people were hurt.//And five construction workers are missing./Perhaps buried in debris.//Part of the crane hit a school busand killed the driver and a student.//

Among the dead was the crane operator himself.//

第一篇硬新闻稿是关于建筑起重机发生事故的后果报道。刚拿到新闻稿的时候,我感到整个人一头雾水,完全不知道应该怎么去读。从“大一”上《英语语音A》课的时候起,我最怕的就是读新闻。虽然音标、单词、短语之类的也不容易,但是当单词串成句子的时候,我就慌了。即使我把句子成分都分了出来,重音和语流我还是没有掌握好,读起来往往会出大问题。

在我们拿到硬新闻稿copy-1之后,Coach Lin并没有马上告诉我们怎么读,而是先让我们给新闻稿以画斜杠的方式来分区出不同气息来:单斜杠(/)表示屏息停顿一下;双斜杠(//)则表示停顿并且深吸一口气。在此之前,我从来没有以这种方式来在新闻中分区,原来最多也只是根据新闻大意和句子成分简单地标记一下。因此,刚开始尝试这种分区方法的时候就自然出现了一些问题。

在Coach Lin给我们正确答案之前,我根据新闻稿的大意自己先尝试着分了一下。新闻总共有三段。第一段简单介绍了新闻的内容。在旧金山,一架建筑起重机从一栋12层高的建筑坠入早晨交通高峰时期的车流并且导致九人死亡。在这一段中,我将一个单斜杠画在了“and”之前,同时在段末的“people”后加了一个双斜杠。第二段中,新闻描述了事件的伤亡状况。至少十二个人受伤。五名建筑工人失踪,有可能被埋在了废墟之中。部分起重机残片击中了一辆校车,造成司机和一名学生死亡。在第二段中,我在“Part of the crane”之前和最后“a student”后各加了一个双斜杠。新闻的最后一段说,起重机的操作员也在死亡人员之中。林老师点了几个同学来说出自己分区的方式,每个人基本上都不一样。毕竟是第一次,我心里也完全没底。

接着Coach Lin公布了正确分区方式。应该在文章最前面加一个双斜杠。在第一段中“San Francisco”之后和“rush-hour traffic”之后加单斜杠,“school bus”后加单斜杠,段末加双斜杠。第二段第一句结尾“were hurt”之后加双斜杠。第二句话中“perhaps”前加单斜杠,句末加双斜杠。再在第二段结尾和整个新闻末尾加双斜杠。和自己之前的分区来比较,确实这样更加合理清晰。

而后Coach Lin给我们标出了重音和音调部分。第一句中,主语部分的“a construction crane”的音调自然是上扬的,又因为在这里要重点强调“construction”,所以要重读这个词。接下来的“旧金山”、“12”、“早上”由于揭示了时间地点对事件进行了限制所以都要进行强调。其后的并列谓语部分“killed nine people”表示了事故的结果导致了九人死亡,要重读“killed”和数字“nine”。第二段第一句也是要强调表示数字的“a dozen”,并且因为是这一段的开头要用升调。接下去第二句中间主句部分要用升调,短暂停顿后降调并且突出“buried”这个词,表示失踪的五人有可能是被埋在了废墟中。下面一句中林老师强调说,以往很多届学生都会把“part of the crane”中“crane”重读。但是其实重读的应该是“Part of”,因为事故中只有一部分起重机砸到了校车。并且,“part of the crane”作为主语部分,也应该用升调。而后面的半句中,“killed”、“driver”和“student”都重读。再次换气之后,新闻稿最后一句中“dead”和“himself”都要加重音。

等到所有重音和语调都标记完之后,原本空行抄写的新闻稿被加上了很多符号,也变得更加难读了。下课后自己练习去读时,虽然有这些符号对自己进行提示,总还是觉得找不到读新闻的感觉。每一次读的时候不是觉得干巴巴的,就是觉得用劲过度。即使熟悉了新闻稿,也因为怕忘记课上标记的符号而不敢脱离笔记本背诵。虽然每一次读到双斜杠的时候记得用鼻腔换气,但仍然觉得不够自然,显得十分生硬。

一周后的《英语播音理论与实践(上)》课上,Coach Lin一个个地叫我们起来检查一周练习的成果。因为紧张,我在台下连吸了三口气才上台。虽然这个学期站在同学面前多次了,但是面对40多个熟悉的面孔,我还是紧张得心都快跳出来了。好不容易站定了,深吸一口气,开始读了起来。等我读完硬新闻Copy-1和Tongue Twister Copy-1之后,Coach Lin说我顺口溜还算清楚,但是新闻有点用力过度,没有对观众描述这件事的感觉。我回到座位之后回想刚才读的新闻,确实有给人生硬的感觉,相对于“broadcast”,我之前的表现更像是在“perform”,不够真实亲切。之后,Coach Lin指出了我们共同的问题,并且指导我们要用连贯的气息来读新闻,要用气息托着来读。经过指导我自己又尝试了一遍,虽然没有完全掌握要领,但是读出来还是比之前要好很多。

后来Coach Lin又陆续发给了我们三篇硬新闻稿,并且指导我们画好了斜杠分好了区。在之后的练习之中,我也用在Copy-1中所学到的方法来练习读新闻稿,并且注意最重要的建议用气息来读。

从以上对用于训练的第一篇英语硬新闻稿件的“音调+重读”的文本分析来看,我们会发现:当在学习英语专业的学生眼里是如此简短、简单的一小段英语新闻报道文字,一旦被要求用职业化的广播电视新闻播音员的播读状态来处理时,就会出现如此多的、令人“云里雾里”的甚至是完全“被颠覆”的心理挫折感。这是很自然的,毕竟,形成如此的结局,对于单纯学英语专业的人来说,就是体现了“英语语言专业”与“英语播音与主持专业”间的界定,也就是“隔行如隔山”的解释。就如同我们中国人大部分能说很好的汉语,但是,只有极少的人可以担任职业广播电视播音员一般。不是英语语言口语说得好,就可以担任职业广播电视英语新闻播音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