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播音学》的本源
《英语播音学》之所以能最终建立,是与笔者在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至今所从事对外双语广播电视节目策划编导主持人、英语新闻播音员及讲授“英语播音与主持”专业核心课程的经历积累紧密相连的。作为在世界范围内唯一建制于大学里的这一专业,试图将母语是汉语的中国籍学生培养成能够在全球化媒体传播网里得到国际受众认可的职业人,还是绝无仅有的探索与创新。如果说最初它的设计者们还是以“只要把学生们的英语教到接近母语是英语的口语程度就可以了”的想法的话,那么,经过十几年理论探索与实践磨炼的积累,可以肯定地说:只有标准的英语是完全不够的。英语广播电视新闻播音员与主播需要的英语表达方式和效果,是与我们在日常生活里使用的英语口语完全是两个领域、两种概念。同时,更为重要的是,既然是以非母语英语为大众传播庞大系统的一个重要环节,如何使得英语语言融进我们中华之精神气质,即透过作为外籍受众眼中的文化代言人和社会窗口的播音员与主播的整体职业状态,来赋予英语语言这一东方筋骨,而非母语为英语的受众耳中的“中国式英语”。
思考这一问题的过程,凸显出学习英语播音过程中对受训者英语语言及思维的要求是一门学问,所以,积累出了对这门学问进行探索与研究的《英语播音学》。
恰恰是因为笔者执教的“英播”受训者,基本上都是母语为汉语的中国籍经过高考后被招来的高中毕业生(有少部分是欧洲或北美的交流生),所以,对建立这部《英语播音学》的学问起到了重要的补充作用,因为聚焦了如何使母语为汉语的中国人掌握职业英语广播电视新闻播音员与主播需要的英语表达技能与从业于这一职业位置所需的思辨方式。
对于我们母语是汉语的中国籍受训者而言,学习英语播音的过程,更多了一段“跨文化”的比较思维建构、认知风格引导、理念自构他构重构的心路历程。文化,这一人们熟知得几乎已完全沉浸于内的抽象化空间,当其成为依赖它的人群的“精神空气”而存在后,在经过更换“视角”、“换位思考”及“多重比较”后的“跨文化”之路后,人们惊呼出:文化,就是把现实掩盖掉,形成一种幻想!今天由庞大媒体传播网输出的令人眼花缭乱且应接不暇的“幻想流”相互交错后,又形成一种独特的“媒体现实”,更成为处于全球化情势下“地球村”里的“村民们”“分享”的如梦如真的“幻象”。而在这一“幻象”里,起着令难解的“跨文化”因素得到“本土化”变通后,得以扮演着“润滑剂”的角色,这一角色所达成的期待效应强弱,就取决于这些英语新闻播音员与主播们的呈现能力了。
这一当今世界媒体形成的传播特点下应运而生的运用非母语英语的新闻播音员与主持人们,如从业于日本NHK、韩国Arirang、泰国TV International、新加坡Channel News Asia、德国WTV、瑞典Radio Sweden的众多播音员与主播们,尤其是受训于“英播”及在中国中央电视台CCTV News(现与其他外语频道组合成为“中国国际电视台[或:中国环球电视网]China Global Television Network[CGTN]”)从业的人们,就是最终为建立《英语播音学》立下汗马功劳的、从学习英语播音起步的、运用非母语英语的各国籍英语新闻播音员与主播们。
屈指算来,从2001年至今走进中国传媒大学“英播”(位于北京的“北广英播”加上位于南京的“南广英播”)的900位学子们,笔者通过与他们的“教”与“学”互动,对在学习这一特殊专业过程中形成的经验与教训,经过理性的梳理和提炼后,又在第一版面世五年后形成了眼前的这部《英语播音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