唇肌控制与发音刻意
Muscle Controlling & Pronunciation Stressing
训练“绕口令”的目的,就是要使受训者的口语表述达到“口齿清晰”,抑或是“伶牙俐齿”的状态。这种效果,是部分母语和非母语的。尤其对于从事广播电视的播音与主持工作的职业人而言,更是最基本的“功夫”了。
要达到“口齿清晰”,就需要从最基本的训练做起,即唇肌控制。为了形成有效的唇肌控制,就需要建立新的发音意识。这种意识就是需要完全掌握唇肌与每个音节间的互动状态或可被称之为“关系”。
当然,由于英语不是我们的母语,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有些人模仿了美国式发音,俗称“美音”;有的则偏重于“英国”的发音,被称为“英音”。这样,在训练“英语绕口令”时,就会出现在发音方面处理上的些许不同。例如,在训练一下这组“英语绕口令”时,就有这样的受训体会和理解。
绕口令-1 English Tongue Twister-1
Betty Botter bought some butter.
But,she said,the butter is bitter,
and if I put it in my batter
it will make my batter bitter.
So Betty Botter bought some better butter
and put it in her batter,
and the batter wasn't bitter
so she opened a tin of sardines.
对于这一组“英语绕口令”的训练和掌握,表面看来是对“B[b]”的训练,但是,如果把每一句的意思理解后在整体看,就会发现其实对受训者的要求就更高了。这主要表现为这组绕口令的发音要求对受训者的挑战极为明显,更涉及对唇肌的控制能力。以下是受训于“英播”的学生之一在训练这组绕口令后获得的体会:
在练习Betty Botter这组“英语绕口令”的时候,首先解决的是每一个单词的发音问题,明白如何发音是第一步。而笔者是偏美音的,而根据美国英语的发音规则,清辅音“T”夹在两个元音之中要浊化,变有“d”的味道,但发的时候又不可以像“d”那样振动声带,就像法语单词Paris,字母P的发音变浊化,但又没有B那样浊。Betty Botter bought some butter这句中,bought最后的音素/t/的发音是个问题,本来碰到后面以辅音开头的元音应该失去爆破的,但是,bought接的是some/t/加/s/,所以合成一个音素/ts/,就像汉语里“草”的声母。Botter和butter这两个单词的发音容易混淆,butter容易发得像Botter,这个时候发音的口型应该比Botter扁一些,音长也更短一些,个人的体会是像折断一根棒一样清脆,或者可以用李阳疯狂英语的办法,收一下小腹,功效尚佳。
第二句But,she said,the butter is bitter.But的/t/因为在绕口令中快速接上/sh/故要失去爆破,said的/d/也是如此,butter is这两个词应该连读,is有点发成ris的味道。
第三句And if I put it in my batter.And if、If I、put it这三处因为都是词尾辅音接上单词开头的元音,所以都应连读。
第四句It will make my batter bitter,It will、make my这两处词尾辅音和词首辅音相碰,故词尾辅音失去爆破。
第五句So Betty Botter bought some better butter…bought some发音方法上文已提。
第六句And put it in her batter…put it发音方法上文已提。
第七句And the batter wasn't bitter中的And the和wasn't bitter这两处词尾辅音和词首辅音相碰,故词尾辅音失去爆破。
第八句so she opened a tin of Sardines…中的openeda和tin of这两处因为都是词尾辅音接上单词开头的元音,所以都应连读。
落实好发音之后,就是搞清绕口令的意思了,只有充分理解才有利于高效率的练习,记忆也只能建立在完全的理解的基础之上。以下是绕口令的翻译:
贝蒂伯特买了一些黄油,但是,她说,黄油是苦的。如果我连续敲打,黄油又会变得更苦。但是一块更好的黄油,会使我的苦黄油更美味。所以她买了一些更美味的黄油,比原来的苦黄油好。把它们和苦黄油混合,使苦黄油更美味。于是她打开了一听沙丁鱼酱……
最后操练的过程是最有收获和最痛苦的过程,一遍一遍不厌其烦地读,由慢到快,循环往复,到最后感觉无数个“B”的音像子弹一样从口中不自觉地弹出来。而这段“绕口令”的另一个特别是发音位置的靠前,且嘴部动的肌肉都是小肌肉群,口张开也比较少。读多了有一种压抑,“憋”得慌的感觉,十分令人恼怒,但这样的恼怒又激怒自己一读再读,直到口干舌燥,令人欲罢不能,这也许是“绕口令”的魔力吧。
“绕口令”对于学英语帮助很大。我从初中学习《疯狂英语》。在初中之前几乎没学过什么英语,所以可以说是零基础,初一学得非常累,也没有什么方法,直到我接触到《疯狂英语》。当时我所在的小镇又没有什么培训班,我就买了教材,一下子点燃了学习英语的激情,整个人变得像个疯子。每天早晚骑着车,风驰电掣,一路大喊英语来回学校,成为街头一景。《疯狂英语》的一大重要绝招之一就是要把“中国肌肉”变成一口“国际肌肉”,学英语不是脑力劳动而是体力劳动。当时那股疯狂劲让我在一周之内把嗓子喊到不能说话,当时还在变声期,非常庆幸嗓子没有永远变坏……
当时每天也练“绕口令”,拿的是《疯狂英语》出的一本小黄本子,里面除了一些立志的话都是大片的空白,所以自己就写了很多英文句子随身携带用作平日零碎练习。有一句是练/aiː/这个饱满的元音的:Mike likes to write by the bright light of light at night.
“大二”上这门《英语播音理论与实践》课时,往事总是不断浮上心头,而又带着全新概念的冲击,活在“旧”与“新”的碰撞过程中的感觉非常奇妙。
显而易见,在对“英语绕口令”的训练过程中获得的感悟,也在很大程度上同受训者的英语语言学习背景紧密相关。当然,不能否认的是,我们大多数人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对于绕口令的接触频率还是很低的,所以,也就错过了对语言最敏感的时段。这种结果与我们缺少对自己的母语绕口令的训练很少相同,所以,没有经过一番绕口令训练的大多数人,即便是面对自己母语的绕口令,在表述时也同样是“语不达意”“口齿含混”了。
虽然体会中提及的《疯狂英语》的主旨“国际肌肉”是很新鲜的表意,实际上就是要对唇肌和口腔肌进行夸张的刺激,从而逐渐“喊破”或是把我们已经多年养就的“母语肌肉”给“喊开”,达到接近西方字母语言的口腔肌肉状态。
在训练“英语绕口令”时,对于我们这些非母语者而言,还要面临各自所处地域形成的“方言”或习惯化的语言使用方式而养成的、不易被发觉和改变的、影响我们运用英语表达的状态。例如,对于我们而言,很多大陆的南方人掌握英语的能力要比北方人强。大家总结起来认为,是由于南方人经历了有意识地学习普通话的过程,所以,对于发音方面存在的区别敏感度高、模仿力也强。再者,由于我们的英语教学偏于语法而轻视了口语能力,所以,对于已经成年的人来说,在进行语音方面的纠正和掌控,就实在有“勉为其难”的状况。
在这种情况下又该怎样迎难而进呢?
笔者在此引用一位在中国传媒大学“英播”学习的受训者,在训练“英语绕口令”后,根据自身经历的挑战总结出的方法与体会,以提供给读者灵感。
Tongue Twister-1
Betty Botter bought some butter.
But,she said,the butter is bitter.
And if I put it in my batter,it will make my batter bitter.
So Betty Botter bought some better butter,and put it in her batter,
and the batter wasn't bitter,so she opened a tin of sardines.
在“大二”上《英语播音理论与实践》课之前的学习过程中,多多少少接触过一些“英语绕口令”,但几乎都是为了娱乐而读,缺乏深刻的理论指导与实践的支持。并且,大部分中国学生英语笔试成绩不错,但却羞于启齿说英语,或者说出的英语令人难以听懂。究其原因,原来是英语音标没有掌握透彻。中小学普遍的训练发音方法是依照教材练口型,根据录音模仿发音。单纯这样的练习,一则单调乏味,二则缺乏对比,学习效果较差,很多人往往半途而废。通过近半学期的绕口令训练,笔者发现,通过练习绕口令,对英语语音的掌握与完善有很大帮助。其一在于在不断的练习中,可以发现自我语音问题,通过反复实践将其更正。其二,在语音获得纠正的同时,语速会相对加快,英语逐渐流利。其三,使英语绕口令纯熟的方法包括译义,翻译成中文后找到其句子成分,可以更深刻地了解其含义,降低难度,同时可以了解英语文化。
在Tongue Twister-1中,我们主要是训练[b]、[e]、[æ]、[ɔ]、[ɔː]、[i]、[ʌ]、[ə]、[ai]这几个音标。当我拿到这第一个英语绕口令时候,读起来感觉很拗口很烦躁,不知道为什么自己老读不好,老师说要一口气背下来,就更有难度了。在随后的一星期中,每天早晨练声后都要大声朗诵这个绕口令,每天都会有不同的问题出现。第一天,我发现自己容易将botter和bought,better和batter的读音混淆,于是查了字典才知道是[ɔ]和[ɔː],[e]和[æ]。两组的前者发音比较靠后,发音长度较短,后者发音较长,口型较明显,尤其梅花音[æ],北京人说话嘴巴比较懒惰,所以这个音经常发不到位,发此音时要微笑状,嘴角向后咧开舌头稍往外顶。随后几天的练习也陆续出现了一些问题,但是在课堂检测中暴露出最严重的问题就是吞音现象。北京人说话“儿化音”严重容易导致含糊不清,这是所谓的吞音,运用到英语当中就会造成说话经常把短小的单词一带而过,严重的话便造成漏词现象,从而发生理解上的分歧。
如何克服?经Coach Lin指导后,笔者总结出以下两点,尤其针对北京和说美式英语的人:其一,将绕口令进行翻译,帮助理解以加深印象;其二,着重强调容易吞音的单词,防止错读或漏读。我将这则绕口令翻译如下:“贝蒂布特买了些黄油,但是她说黄油有点苦。如果我把它放进甜饼糊,它会使甜饼糊变苦。于是她又买了一点儿更好的黄油,放进了甜饼糊,甜饼糊不苦了,于是她打开了一罐沙丁鱼。”比较能帮助理解与背诵的是“黄油有点苦”、“使甜饼糊变苦”、“更好的黄油”,如果将这三个地方重点联系,背诵问题就不很大。在防止吞音方面,个人而言,我比较容易把said,put it,my,it will,make,wasn't。我的技巧是,在读到以上几个单词或短语时,重点强调,也就是在句子本身增加一个重音。比如在if Iput it in my batter句子中,一般情况下我们都把重音放在my batter,但是为了克服吞音现象,我在put it处增加一个重音,从而将put it突出。再如,在it will make my batter bitter,一般我们将重音放在bitter上,我又将重音加在了will make两个单词上,这样就不会漏词了。此方法是可以避免吞音现象的。综上所述,我将以上问题解决后,加以练习,并且时刻牢记腹胸联合呼吸法,就会在相对理想的时间内,完成既定任务即一口气有意群清晰地背诵下来。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若语音为英音,应加大呼气吸气的训练,因为英音发音靠前,发音时容易漏气。
通过对“英语绕口令”的训练,发挥其强化练习、对比和鉴别等作用,将多个相近的音素放进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在准确掌握每个音素的基础上,同时提高发音器官的适应性、灵活性;由于英语相对于汉语的独特性,初学者往往觉得说英语别扭,舌头拐不过弯儿,但通过统口令的练习,不仅能够提高语言的发音准确程度,更能提高我们的会话能力。
从以上的学习体会总结文字中,我们可以认识到:事实上,对于“英语绕口令”的掌握,实在不仅仅是母语和非母语间的差异的问题,还涉及对口腔肌肉的有意识的训练,并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达到自然的使用状态后,才会出现毫无做作之感的效果。对于如何进行唇肌与口腔肌的训练的问题,实在不是用文字能够表达、介绍清楚的,这是需要面对面地讲解与辅导,并且伴随长期的一次次纠正后才能真正掌握的技能。笔者在训练就读于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与主持艺术(英语节目主持方向)专业的学生过程中,也是完全感受到了“身心俱疲”的煎熬。
但无论如何,在训练“英语绕口令”时,要完全放慢对每一音节的发出,并且要刻意地使每一单词的发音极为夸张地完成。要比我们熟悉美国的“美国之音”播出的“special English”(慢速英语)还要可以慢3~4倍的效果。当我们刻意地放慢速度来发出每一单词的每一音节时,我们的唇肌和口腔肌就会随着这些音节得到锻炼,随着熟练度的增强再加快些速度,这样逐渐强化对唇肌和口腔肌的训练效果。
然而,完成了这一步的训练还是不够的,毕竟,我们对音节的控制并不是仅仅依靠唇肌和口腔肌来完成的。这一整个过程实际上还需要有对气息运作的支撑,尤其是在我们把单词里的音节以放慢的速度分开的同时,就是需要充沛的气息来控制声带而完成的。所以,在下一节里,笔者就对音节与气息的互动掌控展开讨论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