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Preface
写一本名为《英语播音学》的专著,不仅是系统地介绍如何运用非母语进行广播电视节目的播音与主持工作,更是要直接阐明其与运用母语进行英语新闻播音之间的极大不同意义。显然,这是一本写给那些希望用非母语英语作为职业用语,来从事广播电视新闻节目播音的、母语是汉语的中国籍朋友们的理论结合实践的著述。
从更为广泛的实用意义而言,这部《英语播音学》,可以有效地使我们意识到大家知道的“中国式英语”(Chinglish)语感形成的缘由,以及减弱之的方法;更有对讲授英语语言技能课程的中国籍教师的发声发音方法教学方式、处于学习英语初级阶段的人们尽可能避免“Chinglish”语感形成,提供直接的要点示范与讲解,从而真正学到接近纯正英语语感的英语语言发声发音方法。
自然,从播音与主持理论与业务探讨角度来说,这部《英语播音学》也为完善运用母语为英语的播音与主持领域研究提供了一份借鉴和新视角。由于是“运用非母语”通过声像进行信息传播的职业,就自然体现了一份“刻意”。而恰是这份“刻意”,引出了对这一职业、这一职业从业人员及这一媒体传播方式之性质和意义的所有探讨、争论与研究。
就笔者而言,涉足这一领域后进行的逐渐深入的思考与分析,加之直接对有志于从事这一职业的年轻学子们的引导,秉持的是由以下文字支撑的认识和以此为定位而展开的对教学活动、研究视角的所有细节的设计和诠释。
我们已经出来,我们不要在墙圈里躲着。我们现在应得在全世界的面前辩护我们的价值,不仅在我们荣宠的家人面前卖弄能耐。我们必得证明我们存在的理由。我们必得从我们各家独有的文明里展览普遍的公认的成分。
现在我是在中国。我问你们,我也问我自己,你们有的是什么,有什么东西你们能够可以从家里拿出来算是你们给这新时期的敬意?你们必须回答这个问题。
你明白你自己的心吗?你知道你自己的文化吗?你们史程里最完善最永久的是什么?你们必得知道,如其你们想要自免于最大的侮辱,遭受蔑视,遭受弃却的侮辱。拿出你们的光亮来,加入这伟大的灯会,你们要来参与这世界文化的展览。
——泰戈尔于1924年5月1日在清华大学的讲演(孙宜学,2007,第35页)
以上文字竟然是远在印度的泰戈尔,于似乎遥远的1924年,经过长途跋涉后,在我们中国的高校之一,说了比这段话更长的演讲的几段选摘。近一百年后阅读这些文字,仍是如雷贯耳、醍醐灌顶。因为,今天的我们正在更深刻地思考并践行这些文字的内涵与建议。自从1978年以来,我们的媒体传播系统空前地发展,尤其是近几年更是意识到“对外传播”的意义,外语广播波段与电视频道在数量上完全与世界技术发达国家相媲美,也开始了以媒体传播范围覆盖全球的切实行动。
眼下,就已经建立并正在运行的非母语传播的广播电视网清楚地表明:
我们已经开始了具有覆盖全球效应的非母语传播;
我们已经意识到应该向本土外传播;
我们已经开始尽量避免“一厢情愿”的灌输。
进而,在中央电视台的英语新闻频道(CCTV News)开播十几年后,又在海外开设了CCTV America和CCTV Africa播出时段。而当其与俄语、法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频道组合成“中国国际电视台”(也称为“中国环球网络电视网”China Global Television Network[CGTN])时,已体现出了目前的非母语对外广播传送效果,开始越来越实现我们以国家名义“发声”的初衷。这不仅表现在我们可以让身处异域的受众接收到来自中国的声音而更全面地了解中国的现实,同时,也有效地避免了因对异域大众传媒话语方式的“无知”而无意识地成为他种文化,尤其是那些具有“反华”立场的媒体传播的“二传手”。
原因很简单:
就是因为开始弄明白为何用外语进行传播,传播的内容是怎样组织的,传播者的素质应是如何建立的;
就是因为开始弄清楚如何用“内外有别”及“外外有别”的认识,来运作我们已经建立的庞大且运转的、运用外语播出媒体传送的节目内容体系;
就是因为开始直面和理解了这些体现媒体传播建构的全球化含义的议题,从而使得对运用非母语进行媒体信息传播的职业人应具备的职业素质与技能,成为可能和必要。
而在这庞大的从业群体里,令受众注目且引导其对我们的文化及民族气质形成直观认识的职业人,就是运用非母语的外语新闻播音员与节目主播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
得以系统地探讨和研究运用非母语英语进行广播电视新闻的播音,是因为笔者认识到目前处于对外广播领域的从业人员,大多是学习外语语言文学而未经新闻传播专业引导的毕业生。即便是外语语言表达素质已经很高,但仍未达到“新闻人”所应具有的语言表述效果。毕竟是非母语,大多数只是仍使用已完全习惯的母语发声方式在对属于“英语广播电视节目”范围的内容简单地“英语化”,进而播报效果没有达到外籍受众业已熟悉和接受的语感。
但是,只要对他们进行播报技能的正确有效训练,就会出现极为显著的变化。笔者有幸能在如此的媒体传播生态里,面对那些有志于“对外传播”系统中的“英语播音”工作的学子们,将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对外传播”理念介绍给他们。经过多年的教学互动与科研探讨,着实为他们从事英语播音职业提供了有效的帮助。正是对这些经验的进一步系统化地梳理,方有了这本书的面世。
这是一本关于如何使母语是汉语的、我们中国籍的、有志从业于对外英语广播电视新闻节目播音的志士实现理想的系列书籍之一(现已面世的有《英语节目主持人概论》《英语辩论》及《英语辩论(第二版)》《英语采访艺术》《英语节目主持艺术》《英语节目采编播实务》),但不是讲解如何学英语语言的一本书。因为从学术分类上定位,“英语播音与主持艺术”属于“新闻与传播学”领域;从职业划分方面来看,是属于“新闻”工作位置。所以,在翻开此书前,你的英语应该已经是处于出色水平上的,抑或是相当好的程度了。这是因为,即便如此,只有学会了这本书里介绍的内容,你方可以胜任承担对英语广播电视新闻进行播音的工作。母语是汉语的中国人用英语作为职业用于来播音,已属“与众不同”的了。但是,却是“应运而生”的、意义重大的!
当以多方位的势头、渗透化的方式出现在受众日常生活里的广播电视节目,成为展示世界每时每刻的态势时,处于世界各地的人们切切实实地感受到了“媒体传播全球化”的含义和本质。而当源自不同国度的广播电视节目以鲜活的声像样貌,把距十万八千里之外的“那一处”他种文化样式、精神气质直观地呈现在“这一处”的人们面前后,形成的“开眼界”、“见世面”的效应,是难以用文字描述的。而这种效应形成的长期影响,更是超越了在微观层面对个体受众的心理的单一影响,而是在宏观层面上对接受声像内容的“这一处”文化情境的全方位的影响后的改变作用。
当然,形成如此的效应,并不是所有的广播电视信息源传送的声像内容都能达成的。这其中不仅有赖于信息源的传播理念定位,还取决于在所秉持的理念指引下对传播内容的选择走向,更依靠受广播电视传播特点支配的呈现方式与能力。这就涉及笔者在本专著里要着力探讨的、决定在“媒体传播全球化”形势下的“新新闻生态”里的对外英语广播中支撑传播内容效果的播音领域。
提及“对外广播”,我国受众最熟悉的莫过于中央电视台的“英语频道”、“西法频道”、“俄语频道”、“阿拉伯语频道”、“中文国际频道”及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播出的各种“非通用语”节目。可见,我国的对外广播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但是,聚焦到“对外英语广播”上的话,大家就只能说到中央电视台“英语频道”了。从业人员还能提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英语节目,此外就几乎没有更多的频道了。然而,环顾世界范围的“对外英语广播”实体,我们可以发现有日本的“NHK英语节目”、韩国的“Arirang英语频道”、新加坡的“News Asia Channel”、中东的“Al-Jazazeera English Channel”、德国的“DW TV”、瑞典的“Radio Sweden”等。笔者列出的以上“对外英语频道”,都是在英语为非母语的国家里建立并通过卫星向其海外播出的。
显而易见,在今天的“媒体传播全球化”形势下,各国都意识到了“对外英语广播”所具有的传播本土文化的作用及拓展国家形象的意义。但是,如何在建立了“对外英语广播”渠道后,能使其形成有效的传播呢?或者说,如何能做到与那些由英语为母语的国家建立的、以卫星传送节目的“英语频道”相媲美或与之争雄呢?
谈到这一问题,笔者认为除了在传播内容的选择上会凸显传播源的文化特色外,就是节目内容的呈现者所具有的、“对外英语广播”要求的技能了。最为直观的焦点就是:在“对外英语广播”领域里的从业人员,都是运用非母语英语作为职业用语的。而那些直接与受众见面的新闻节目播音员和主播,就更是直接受到受众对其在播音时的语言驾驭能力和状态。尤其是在母语为英语的同行眼里的评价,就更能说明一些挑战了。自然,在“对外英语广播”领域里的、运用非母语英语的播音员、主播的工作,并不是语言上的比赛。更为重要的是对节目内容的传播方式。
由此,笔者在本书中探讨“对外英语广播”中运用非母语英语的播音理论与技巧,尤其是针对我们中国人运用非母语英语进行广播电视节目播音时,需要注意到的问题及能够掌握之的方法。这样,本书分为四个部分七章:
第一部分使用四章的篇幅聚焦“对外英语广播”运用非母语英语进行播音的基本素质要求。其中涉及第一章的英语播音的气息(要素)、第二章的英语播音的发声(开喉与声位)、第三章的英语播音的发音(音素)及第四章“英语播音训练使用的绕口令”;
第二部分探讨运用非母语英语进行“硬新闻”的播报——播音员。在此是用一章的篇幅剖析运用非母语英语进行类型化“硬新闻”的播报(时政、财经、体育、天气)。主要涵盖了四个小节的内容,即英语“硬新闻”的播报意群、英语“硬新闻”的播报语速、英语“硬新闻”的播报语感、英语“硬新闻”的播报语流;
第三部分分析运用非母语英语进行“软新闻”播报——主播的处理方式。主要涉及“软新闻”的掌控(新闻评述分析、新闻事件及人物)及英语“软新闻”的播音定位界定。通过对英语新闻事件评析及其主播播音定位,即播讲、播述、播讲与评析的探讨,聚焦在(一)英语新闻事件评析节目特点(二)英语新闻事件评析节目主播播音特点(三)英语新闻事件评析节目个案;分析英语新闻人物专访及其主播播音定位,即播讲+播述,探讨(一)英语新闻人物专访节目特点(二)英语新闻人物专访主播播音特点(三)英语新闻人物专访节目个案。
第四部分集中探讨最具体运用非母语英语的中国籍播音员和主播形成的与其驾驭的英语新闻节目类型和自身播音风格定位的综述。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即运用非母语设计和播出的英语广播电视新闻节目类型;运用非母语英语进行英语新闻播音方式和风格的定位。
总之,通过对以上章节中所涉内容的探讨与分析,本书系统地将“对外英语广播”中运用非母语英语进行广播电视节目播音所要求的技能和标准,进行了理论结合实践的解释。这些解释,不仅可以为在一线的从业人员在个人职业素质得以提高方面获得灵感和借鉴,也会使得对具体工作操作环节的准确驾驭提供依据,更可以为有志于专攻“运用非母语”从事“英语播音与主持”专业领域研究的学者、研究人员提供进一步发展相关理论的参考资料。
林海春
北京·梅兰书屋
2017年6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