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软新闻”主播:播述
Anchoring of Broadcast“Soft News”in English:Narrating
【本章学术探讨点】
“播述”与“播讲”是呈现新闻节目的两种职业特点,也体现了两种职业角色的不同能力特点,即呈现深度报道的主播,驾驭“软新闻”类新闻专题的主要。前者的“播述”,要求主播具有“评述人”的思维与强调,但不是扮演这一效果的演员。后者的“播讲”,规定主播具备“讲解人”的态势和语气。两者都需琢磨的是职业角色的“拿捏”,也就是“度”的考量。“播述”时的主播不是单纯的“评论员”,“播讲”时的主播不是“教师”,“拿捏”不是刻意地“拿腔拿调”,更不是“努着”向某一个模式去靠近。这一课题的探讨范畴仍是很大的,更有待于经历了反复训练及实践的从业者加以提炼和总结。
While talk show hosts represent a potpourri of styles and approaches,the number of talk show formats is actually quite limited.(Livingstone &Peter,1994)
本章提要:
谈及英语“软新闻”节目主播对这类新闻节目的驾驭,重点体现在“新闻事件评述”及“新闻人物分析”两类的风格上。落到新闻主播的具体工作特点上,就是对所聚焦的新闻内容进行或是“一对一”(One on One)、“一对几”(One on Some)或是“一对多”(One on Many)等形式上的“议论”或“探讨”上。事实上,这是“谈话类”节目的变形,也可以说是将“谈话类”节目的内容定位为新闻事件的“深化”讨论或“深刻”分析上。
既然是对“新闻事件”或“新闻人物”进行一定深度的分析与评述,就要运用“概念”,而这些“概念”的形成或被建立,又都是依赖于一定的文化价值观和社会体系所秉持的各种标准的。进而,任何的“深刻”讨论或“深化”评述,就会涉及对形成被讨论的事件或人物所处的社会与文化背景的触动。而这种触动所形成的媒体传播效应,又是不能以量化的尺度来测衡的。那么,在我们运用非母语进行媒体的对外传播时,就会使得节目所传送的分析与评述,对被聚焦的文化背景与社会体制有着直接的影响,在我们本土文化情境里,或许只是“议论议论”令本土受众要么感到“好奇”地“听一耳朵”或“扫一眼”,要么就是“干我何事”或“莫名其妙”的反应。但是,对于所触及的文化情境里的受众而言,就会带着绝对认真,抑或是“超认真”的敏感神经,对来自一个异域文化情境的言论进行逐字逐句地审视与盘问。所以说,在对外英语广播电视节目中播出的“软新闻”类节目,就是一把“双刃剑”,因为这类节目从选题到制作完成后的播出版,都是带着我们本土文化的色彩与视角被传送至异域的。
那么,如何使得在这类节目的传送过程中,对最关键的环节,即软新闻主播的驾驭方法与风格上,做到使对外英语广播电视节目的传播更有效呢?
为了对这一课题的探讨获得有效的结果,就要聚焦从事对外英语广播电视“软新闻”节目的主播必须面对的播音语境、方式及旁白基调,进而才会使得对英语“软新闻”这类的新闻内容的声音化处理,达到确切的水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