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浊辅音[d]
在英语播音要求的发声发音系统中,与清辅音相对的就是浊辅音[d]的发声发音要领了。当我们中国人试图掌握这一要素的发音要领时,首先在下意识层次上受到暗示的,是其与汉语拼音的声母之一{d}的外形一致的缘故,其次是按照声母{d}的发音要领来学习浊辅音[d]的发声发音要求。最后,自然而然地就有了我们中国人处理后的“英语效果”了。
当然,在声母{d}和浊辅音[d]的发音效果区别上形成的鲜明对比,也使得我们在听音频时,认识到两者间不可混淆的差异。但是,由于在初学[d]的发声发音时,获得了强烈的第一印象,进而,就会致使纠正的困难形成。
这种纠正障碍,在英语播音的话筒效果上,显得尤为突出。因为是高保真话筒的出音效果,致使一点点接近{d}的用气特点,就会使得[d]多了尾音的效果。从而,使得其连接一句话中的其他音节,出现了非英语语感的因素。
根据以上的认识,笔者在此还是围绕气息的使用度不同、气息达至的位置不同、“气声”与“嗓音”的区别三个方面,对英语播音需要的清辅音[d]和汉语拼音的声母{d}间的不同,进行探讨和分析。
(一)气息的使用度不同
汉语拼音中的声母{d}的发音效果需要的气息使用度,是属于“弱度”的。
尽管其尾音是需要一些强度的,但是,由于这一发音效果,是在口腔和声带处于闭颌状态的,所以,气息的使用度被声带的振动所代替。
而在英语播音的要求标准下的清辅音[d]的气息使用度,是属于“中强度”的。虽然[d]的发声要求整个口腔属处于闭颌的状态的,但是,口腔下颚的肌肉还是将舌根部向下推的。由于这样的力量,使得口腔的状态有半闭颌的状态。这时的丹田气气息流冲击到口腔的后半部,进而使得闭颌的声带也被打开到一定程度,从而使得[d]的发音效果,在这一气息流的推动下,被托出到口前上颚与内鼻孔的位置而形成。
(二)气息达至的位置不同
汉语拼音中的声母{d}的发声要求气息冲击力虽然不大,但是,并不意味不需要这样微弱的冲击力。而就是这一微弱的力量,使得声带碰撞后形成的“声”和“音”,由气息推动到上颚与上牙床之间部位。这时,向上碰触这一部位的舌尖,将气息点停留在了这一部位的稍后位置。
而英语播音要求的清辅音[d]的发音效果的达成,则是完全靠较强的气息流以短促的时间和直接冲击喉咙下方的声带方式,使得属于闭颌的声带形成气流化的音质,伴随整个下颚肌肉的振动,完成这一清辅音[d]的发音效果。
(三)“气声”与“嗓音”的区别
汉语中的声母{d}的发音效果,总体听来有明显的尾音。这一尾音的效果同英语播音要求的清辅音[d]具有的尾音效果相比起来,是可称得上“掷地有声”的。由此可见这两种声音效果的区别。
由于这两个声音效果都离不开气息的推与托,所以,都具有不同程度的“气”的成分。但是,汉语拼音中的声母{d}的发音效果,是气息流只推到喉咙内下部后形成的。这样,喉咙的震颤是明显的。而英语播音要求的清辅音[d]的发音效果,是气息流已经冲出了喉部后,被舌根的后力向下压后形成的。这样,喉部没有发生震颤的状态,只是下颚的肌肉有些许伴随发声浮动的韵律。这时的气流变成了“气团”,从而形成在口腔内的接近喉咙上部的位置,形成喉化的“气声”。而汉语拼音中的声母{d}的发音效果,使得喉咙及周围的肌肉震颤得极为明显,也因此形成了清晰而又干净的“嗓音”。也就是我们熟悉的汉字“的”的发声发音效果了,如用英语音标组成结构来体现,即[d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