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喉”方法——针对西方字母语言特点
英语播音要求的声音厚度及发音共鸣腔,对于我们中国人而言,是需要费些心力的。这是因为,费心劲儿,是指要求我们在持续的训练过程中,保持一份“定力”;费体力,是指需要我们扛得住其消耗的体力。
针对西方语言的开喉方法,包括三部分:[aː]as in spa;[ɔː]as in caw;[uː]as in two。笔者分别介绍各自具有的要领。
(一)大开喉[aː]
这一要素是我们已经熟悉的开颌音,当我们运用它来打开英语播音需要的口部肌肉时,锻炼的是整个口腔的开颌肌的张力。实际上,是锻炼了我们的颧骨的开颌度。因为,在平日的会话过程中,我们说话所要求的发声和发音,对口腔的张合度和肌肉的运作力度,都是很小和很弱的。
但是,当我们坐在职业话筒前开始进行广播电视节目的播音工作时,话筒所要求的声音穿透力,就远远要大于平时的说话力度了。而这种力度的获得,就是要靠职业化的训练了。
为了达到有效的职业化要求的结果,将这一要素[aː]放到了这样的一个句式中,即[aː]as in spa。(Utteback,1994,第113页)。
[aː]as in spa.从这一句式中,我们可以看到四组的发声发音效果,也就是:第一组是由[aː]构成的;第二组是由单词“as-[æz]或[əz]”构成的;第三组是由单词“in-[in]”构成的;第四组是由单词“spa-[spaː]”构成的。有了这样的分组,就会使我们意识到:在练习时,要顾及每一组的发声发音要领。这些要领是:第一组[aː]是开颌音;第二组是[æz],因为要锻造我们的开颌音,所以,我们选择元音[æ],而不是半开颌音[ə];第三组[in]是闭颌音;第四组[spaː]是闭开颌音的综合效果。
(二)中开喉[ɔː]
这一要素的运用,是为了锻造我们的口腔肌肉,与颧骨开颌力度的半张开控制,同气息间与喉部向后下用力的关系。这是因为我们的口腔在日常的发声过程中,很少将肌肉控制到这种要求的张开度。如果不进行这一张力的训练,我们的肌肉控制稳定状态就会打折扣,形成整个面部肌肉的抖动。
而这种抖动,就会使得送进话筒的声音不稳,甚至出现不能控制的怪音。这样,为了训练出能够随时被控制的面部肌肉,就有了这样的训练句式,即[ɔː]as in caw。(Utterback,1994,同上)。
[ɔː]as in caw。在这一句式里,我们可以观察到有四组发声发音效果。即第一组是由[ɔː]构成的;第二组是由单词“as-[æz]或[əz]”构成的;第三组是由单词“in-[in]”构成的;第四组是由单词“caw-[kɔː]”构成的。显而易见,在练习时,首先要掌握的是[ɔː]作为半开颌音的要领;其次是所熟悉的、是由[æz]组成的半开颌音转至全闭颌音的合成音;再次是由[in]构成的闭颌音;最后是由[kɔː]构成的半开颌音。
(三)弱开喉[Uː]
当运用[uː]这一要素来锻造英语播音要求的开喉程度时,是为了练习我们的唇前力与面部肌肉和下颚骨间的协调关系。虽然在我们的汉语里有“乌”的发声发音效果要求,但是,其要求的相关器官配合力度,却是相差很大的。
这就要求我们在训练时,不仅要加大气息使用度,同时,还要在控制气息停留在口腔里的时间长度的前提下,通过肌肉的运作力度来均匀呼气,以避免出现“喷话筒”的状况出现。这样,就有了通过要素[uː]而对弱开喉的训练句式。即[uː]as in two(同上)。
[uː]as in two。在这一句式里,形成我们锻造唇前力的发声发音控制力,是由四组效果构成的。即第一组是由[uː]构成的;第二组是由单词“as-[æz]或[əz]”构成的;第三组是由单词“in-[in]”构成的;第四组是由单词“two-[tuː]”构成的。这样,在日常练习时,就需要把构成这四组的发声发音效果的要领掌握住。第一个要素是[uː]形成的半闭颌音;第二个要素是由[æ]这个半开颌音与[z]这一全闭颌音形成“合成音”。第三个要素是[tuː]这个控制唇前力的半开颌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