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喉”方法——针对中国汉语语言特点
在我们了解了在西方业界普遍采用的三组“开喉”方法后,就要认识针对母语为汉语的、即将从事或正在从事运用英语进行广播电视节目播音或主持工作的人们的“开喉”训练方法了。对于很多已经或希望从事这一职业的人来说,都有了一个似乎是“约定俗成”的认识,即只要英语好就行。
事实上,这一认识只是反映了这一职业所要求的一个方面,也就是说,干这一行,英语不是万能的;但是,没有英语是万万不能的!如果单纯英语语言能力好,而没有英语播音所要求的驾驭广播电视英语的素质,那也就不能胜任这一职业位置了。这里的职业素质,不仅是指对英语语言的掌握,更有对其实行的职业化运用方式。
首先,对于处在播音员和主播位置的从业人员而言,声音条件是第一位的。这一条件,不仅是声音的质量符合职业话筒的要求,还要达到清晰、自然。
其次,在具有英语播音要求的气息的支撑下,声音的使用方式,符合话筒传送的标准,形成声音的传达力度。
最后,声音对语言的掌控和调整效果,达到了母语为英语的播音员和主播的语感,进而,形成符合母语为英语的受众,及懂得英语语言的非母语为英语的受众的语言审美期待。
为了达成这样的结果,从事这一行业的我们中国人,就有了必须面对的极大挑战,即改变我们口腔的“汉语肌肉”为“英语肌肉”。这就涉及进一步的“开喉”训练。
根据笔者自身的从业经历及与英国籍同行的探讨,要改变我们中国人的英语表达习惯,就必须从“开喉”这一步开始。在掌握了西方运用的三组“开喉”训练方法后,就要开始掌握针对我们中国人的训练方法了。为了便于理解和训练,笔者将这一方法也设计为三组,即:
[ai]as in sky;[ou]as in dote;[iː]as in bee。
(一)大开喉[ai]
这一要素是我们汉语中也具有的,但是,正如笔者在前面已经探讨到的,我们汉语和英语对这一要素的处理,确实有很大差距。也正是因为这一差异,使得我们中国人在说英语中由这一元音构成的单词时,就会在口腔肌肉的控制下,说出同英语语言本身要求的语感有差距的效果来。究其原因,是我们在发这一要素的发声发音效果时的“开喉”度还没有达到要求的程度。那么,在训练时,就需要我们有意识地按照这一要素的要求来进行训练。为了达到这一效果,要素[ai]被放进了这样的句式:[ai]as in sky。
[ai]as in sky。在这一句式里,存在着四种发声发音效果,即第一种是由[ai]构成的、第二种是由单词“as”构成的、第三种是由单词“in”构成的,及第四种是由单词“sky”构成的。
在进行大开喉[ai]的训练时,我们要意识到[ai]是开颌音。这时,就需要我们在把上下颚打开至120度的前提下,同时还要把舌根向后下方用力,舌尖稍微上翘,但是并未触及上颚。还要注意下巴往后收,两唇自然张开,不要加任何外力。接下来要发的“声”和“音”是由单词“as”构成的[æz]或[əz],为了训练我们的开颌肌肉,还是选择发由[æz]构成的“声”和“音”。因为[æz]是由元音[æ]和辅音[z]两个要素构成的“合成音”,所以,就需要我们在训练时顾及它们各自的要求。[æ]要求我们把下巴向后方用力压,但是并不压舌根。同时,将气息点打到靠近喉部的上颚部位。而[z]完全是一个闭颌音,这就要求我们将上下牙齿轻微合上,但是并不是紧咬住,而是允许舌尖推出的气息通过。[z]的“声”和“音”,是通过对丹田气的运作形成小腹的鼓动而推出的气流声。
虽然单词“in”的发声发音效果是两个闭颌音素的“合成音”,但是,我们在训练时,还是需要把两个因素的特点加以强调。这时的[i]的发声和发音效果,是靠气息推出的近似汉字的“诶”。[n]的效果就是我们已经探讨过的、有些同汉语中的汉字“鞥”相近。但是,需要有气息的推动,进而有厚度和些许的力度从鼻腔形成。
单词“sky”的发声发音效果,也是一个“合成音”。这一效果对我们中国人的口腔发声肌肉的要求,可是具有颠覆性的。构成单词“sky”的音素,是辅音[s]、辅音[k]和元音[ai]。由这三个音素形成的效果,需要我们在训练时突破已形成的汉语习惯。即便我们汉语中有接近[s]的汉字“丝”,但是,并不像“丝”有爆破音,而是有需要我们有意识掌控的“气声”。[k]的发声发音效果虽接近汉字“科”,但是,也是没有爆破音的“气声”。同时,还需要具有英语语言要的浊化,也就是从[k]变为[g]。这一[g]的发声发音需要即刻与元音[ai]拼出合成音[gai],有些接近我们的汉字“盖”。但是,还需要具有英语元音的[ai]本身要求的厚度和气声。
总之,通过句式[ai]as in sky的训练,可以使我们的口腔发声肌肉的张力加强,并使得我们对存在于完全闭颌音[s]、气声[k]的浊化效果同开颌音[ai]的关系,有了一体化的认识和协调化的处理能力。进而,形成开闭颌相互支撑的“声”和“音”的效果。
(二)中开喉[ou]
要素[ou]的外形是我们汉语拼音中存在的,但是,其发声和发音效果,却是我们汉语中没有的,这一点,笔者已在前面讨论过。因为这一点,我们的口腔发声肌肉,就会不由自主地引导我们发出汉字“欧”的“声”和“音”的效果。但是,在英语的发声和发音要求上,[ou]的“声”和“音”是由元音[ə]和辅音[u]构成的“合成音”效果。所以,在训练时,我们就需要把[ou]放进句式[ou]as in dote来理解和训练。
[ou]as in dote。在这一句式里,我们将通过四种“声”和“音”所要求的效果,来达成[ou]要求的开喉状态。这样,我们首先需要加强意识,即[ou]和“合成音”。当我们把第一个构成要素的“声”和“音”发到位后,还要将第二个要素[u]的要求达到。这时,我们的下巴是向下后方用力,同时向前伸。与此同时,还要经面部肌肉上提、两边嘴角肌肉向耳朵方向使劲。这样,保持下巴伴随发声频率,而一次次向后下方用力并向前伸展。
单词“as”构成的“声”和“音”,已经是我们熟悉的了。但是,由于[ou]的发声发音要求下巴的用力和运动幅度较大,所以,在紧接着发出的[æz]声和音时,又要求我们立刻改变下巴的用力方向和运动幅度,即将已经处在向前方使劲的最终点的下巴,立刻向其正下方打开并发出[æ]的“声”和“音”。紧接着闭颌口腔,关合声带发出[z]的“声”和“音”来。
由于在发完“as”要求的“声”和“音”的效果后,紧接着还是连出“in”的效果来,所以,其要领就如同笔者在介绍以上训练一样,不再重复介绍了。
在这一句式里的最后一个声音效果,是单词“dote”带来的。这一单词的发声发音,是我们汉语里没有的。这是因为“dote”是由三个音素构成的,即:辅音[d]、元音[əu]和辅音[t]。这三个音素的发声和发音要领,笔者已经在前面的内容里分别做了介绍,不再赘述。
一句话,通过对句式[ou]as in dote的练习,使得我们的口腔发声肌肉,对气息结合半开颌音与面部肌肉的配合,掌控下巴的开颌度,进而完成对下颚配合喉部肌肉的发声训练。从而,使得由元音[ou]构成的英语单词发声发音,能够达到应有的效果标准。
(三)弱开喉
同英语语言的大部分发生发音效果比较起来,我们汉语的发声发音效果多是属于弱开颌、半开颌及闭颌音的。这样,也就形成了我们对气息的使用度比较小、口腔肌肉的张合力相对弱的状况。在训练改变我们汉语发声肌肉的第三组里,核心要素是[i]。事实上,[i]在英语里是属于闭颌音的。但是,就如同笔者已经探讨的,这一音素同我们汉语拼音当中的{i}比较起来,是具有明显的“气声”的,而成了与汉语相比较的半开颌音。由此可见两种语言间的差距有多大了。
顾及这一点,就需要我们对已经是汉语化的闭颌肌肉进行训练。这样,将[iː]放进[iː]as in bee的句式中进行训练。
[iː]as in bee。在这一句式里,前三个要素,也就是[iː]、[as]和[in]的发声发音要领及标准,笔者已经介绍过。现主要介绍单词“bee”的要求。
单词“bee”的发声发音效果是闭颌音,是由两个因素构成的,即辅音[b]和[iː]。虽然辅音[b]的发声发音效果很接近汉语拼音中的声母{b},但是,前者的发声发音,要求我们的双唇向口腔内合闭后,随着口腔的张开而相互碰撞,而进行向前的推动,并带出唇齿音[b]。
而当唇齿音同元音[iː]拼合时,就需要靠气息的使用度,结合面部肌肉与嘴角地向后用力,来推出具有显著“气声”的[biː]效果。
训练这一句式时的关键点是:用充沛的气息推出“声”和“音”,保持口腔的半开颌状态。最需注意的事,要将双唇有意识地收颌闭紧后,随着发声的产生,在气息的推动下,立刻同嘴角用力结合,向耳朵方向用力打开。从而,达到“bee”的发声发音要求标准。
总之,在这一节里,通过对英语播音需要的“开喉”方法的介绍,使得我们能够系统地认识到,在西方普遍被采用的方法涵盖三组训练方法;结合我们中国人的发声发音习惯,笔者也介绍了包括三组的训练方法。这些训练方法,将使我们的汉语口腔发声肌肉得到锻造,进而接近或达到英语播音要求的、接近英语语言具有的“语感”要求的口腔发声肌肉的张力。使运用非母语英语的广播电视播音语言质量,达到最接近甚至是基本达到母语为英语的从业人员所秉持之水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