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开颌气息”长元音的理解和掌握
对于长元音:[aː][ɔː][uː]在英语播音与主持工作中形成的气息作用和对其掌握的要领,是超过我们在学习外语英语过程中对其被定位为元音的认识的。这是因为,这三个要素不仅关系到对英语发声位置的影响,而且也决定了能够改变我们的由母语发声习惯形成的气息运作状态。
鉴于这一原因,笔者从这样几个方面来分析和讨论对它们所具有的功能的认识及掌握方法。
长元音:[aː]、[ɔː]、[uː]
这三个要素,是我们中国人并不陌生的,因为在我们母语的发声要素里,有与之极为接近的,这就是汉语里的“啊”、“凹”和“呜”。
1.关于长元音[aː]
也正是由于这个母语里的“啊”所具有的汉语拼音[a]要素与英语的元音[aː]几乎完全一样,使得我们大部分学英语的中国人,都是用发“啊”的发声方法,来理解和掌握英语的[aː]具有的气息运作和发声要领的。就是因为这样,使得我们大部分中国人在说英语的最开始部分,就无形地被我们的母语发声方法给“卡”住了,从而,在进一步的学习英语过程里,都越来越依赖我们说母语的习惯,来完成对每一个陌生的英语发声要素的认识和掌握,也就建立了逐渐习惯的汉语式英语的气息运作方法,并且是自然而然地存在于我们的使用英语的系统之中的。
事实上,英语中的[aː]的发声位置决定的气息运作方式,是与我们母语中的“啊”有很大的区别的。这些区别可以从这样几点来被认识:
第一,气息的使用度不同。
当有意识地用气息来发我们母语中的“啊”时,气息是直接从胸部储存的气息中提出来的。这是因为我们母语的发声要求所出的声音是“清脆”和“明亮”的,而且音节是短的。而当英语播音员在话筒前发[aː]的时候,气息是从鼻子吸进的、存到丹田下部一寸处的储存部位提出的。这样的气息不仅充足,而且可以维持较长的一段时间。
第二,气息达至的位置不同。
我们母语中的“啊”需要的气息点位置,是达到了我们口腔里的上颚的靠上牙床间的三分之二处,这样发出的声音是“干净”和“脆亮”的,而且,不需要较长的气息来支撑。
而在用气息来托出英语播音要求的[aː]时,我们从丹田位置运作出的气息打开口腔,将气息点托到了口腔的上颚与嗓子眼儿间的位置。这时气息托出的声音是下意识地从打开了的口腔发出的,声音效果是“宽厚”和“圆润”,还有些“浑浊”。但是,声音是“气声”而非“嗓音”。
第三,“气声”与“嗓音”的区别。
如果直接以连续的一前一后的发音比较方法,来发出由这两种不同的气息运作方式控制的“啊”和[aː]时,就会明显地发现:前者“啊”发出的声音,是短而脆;后者[aː]发出的声音,是宽而厚。如果再进一步形象地形容的话,就如同我们中国人耳中听到的“国粹京剧”的发声同“西洋歌剧”的发声区别一般。
可见,采用不同的气息运作后形成的声音效果,是有很大差别的。当然,声音效果的不同,还是由很多其他方面的要素控制的,笔者将在后面的章节里展开讨论和分析。
2.关于长元音[ɔː]
英语语言里的这一要素,对于我们中国人的耳朵来说,是与我们母语里的“凹”的发音很接近的,这又使我们在学外语英语时,找到了迅速帮助我们掌握其发音要领的“捷径”。对于一般学英语语言的人来说,能以此为发音基础而说英语,也未尝不可,因为母语为英语的人是可以听懂的,所以也就变得“未尝不可”了。但是,对于将要运用非母语英语从事职业化的英语广播电视节目播音工作时,这种“捷径”带来的气息和发声发音效果,却是需要被纠正和改变的。这种必要性,也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分析、讨论和认识。
第一,气息的使用度不同。
当我们在发母语中的“凹”的音时,气息是我们习惯的从上胸部提上的气,还是很短的“半”口气。这样,所形成的用气度是弱的。
而当我们发英语播音要求的[ɔː]的音时,气息还是从我们需要掌握的从丹田下部一寸处储存的气。这时被运作到口腔的是完整的“一口”气,也就是百分之百的,所形成的气息使用度是强的。
第二,气息达至的位置不同。
当我们在发母语中的“凹”的音时,这“半”口气的气点所打到的位置,是口腔里的上颚紧靠近上牙床的位置。
而当我们发“英播”要求的[ɔː]的音时,这“一口”气的气点所达位置,是口腔里的上颚后部接近嗓子外沿的位置。而此刻的下巴被控形成的力度,是用手掌向上顶都会稳定不动的。只有如此的力度,才可保证这一发声的效果平稳有力。
第三,“气声”与“嗓音”的区别。
经过使用我们中国人发母语里的“凹”时,出现的声音效果是“短”而“薄”的、靠近前牙齿的“扁”音,尽管“凹”的音是使嘴唇型显得发圆的发声。这时的“凹”形成的声音效果,就是类似于我们敲桌子面形成的“点”音,而没有气息托着的声音效果。
而使用英语播音要求的运气方式发[ɔː]的音时,出现的声音效果是“圆”而“通”的。这里的“圆”,是指发[ɔː]的声音时,气息的运作是回旋在整个口腔里的,也就形成了“回旋式”的声音效果;这里的“通”,是指发出[ɔː]的声音时,听者也包括发声者自己会清楚地感受到,声音是从发声者的全身冲到口腔的。所以,就会具有一定的冲击力效果。
3.关于长元音[uː]
当我们把长元音[uː]在英语中的发音同我们的母语汉语的相近发音比较时,就是“乌”字了。但是,我们汉语中是没有“长音”和“短音”之分的。这也是使得大部分学英语的人,借鉴了这一发音来记忆英语的[uː]的发音要领的。所以,就形成了发声时气息的使用不同而形成的所有不同结果。
第一,气息的使用度不同。
在我们的母语里,“乌”的发音所需要的气息是属于最短的那些汉字之一。这是由于“乌”的发音所需要的气息,根本不需要很足的气息,甚至都不需要从我们已经习惯的上胸部存的气中提取,只需要口中的“一丝”加上双唇的配合,就完成了这一“乌”的发音。这时的气息使用度几乎就是“零”,因为那“一丝”气的使用,也是下意识的。但是,这样的气息度推出的声音,是不被话筒接收的。这一点,笔者在随后的有关广播播音的章节里,会详尽展开。
同发母语的“乌”对比起来,当我们发英语播音要求的[uː]时,就必须用从丹田储存的气中,来托出这一音节。这样做,才能保证其声音效果达到标准。这时的气息使用度是达到完全饱和的状态的,可以说是用了“一口”气来托出这个[uː]的音的。如此就形成了有力而又粗壮的声音效果。
第二,气息达至的位置不同。
在发母语中的“乌”时,由于是只用了微弱的“一丝”气,所以,气息基本上达到的位置是半张开的上下前牙之间的。因为是依靠习惯化的下意识运的气,所以,就没有形成具有冲击力的气息打击点。
而在发英语播音要求的[uː]时,由于是用了饱满的“一口”气,这“一口”气又是在有意识的运作气息的推动下来托这一音节的,进而形成的气息冲击力很大,而且需要有一个着陆点。这一气息达至点,就是在离上下前牙而未到达上下牙的位置。
第三,“气声”与“嗓音”的区别。
通过我们的汉语习惯发出的“乌”形成的发音效果,是可以清楚地感到从口腔里推出的气流的。这是由于我们的汉字具有的单音节发音需“清晰”的要求决定的,这种“清晰”的达成,就是靠口腔中推出的气流形成的。然而,虽然是气流形成的“音”,但是,这个“音”的形成位置,还是在嗓子的位置上,由声带的缩放发出。
而相比之下,使用英语播音要求的“一口”气息托出的[uː]的发音,就没有了从口腔推出的明显气流。虽然从丹田存气处提取的“一口”气很有冲击力,但是,并没有直接冲击到上下前牙齿,而是经过对其控制后,停留在了口腔之中的靠前位置,并经过回旋后形成“满口音”的发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