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新闻人物专题节目主播播音特点
Characteristics of Anchor's Broadcast Talking for Broadcast Personality Features English
Talk shows are indeed forums in which society tests out and comes to terms with the topics,issues and themes that define its basic values,what it means to be a“citizen”,a participating member of that society.(Timberg,1994).
第一,简介新闻人物所具新闻背景及硬件条件。
这部分内容大多是被编排在节目的开始这部分,这也是用“开门见山”的方式,直接让受众知道节目所聚焦的新闻人物为何人,以使受众立刻判断是否继续接收节目。主播对于这部分内容的播音呈现,可以有两种方式:一是用“播读”的风格,通过一段“新闻回顾”或“新闻短片”来介绍本档节目新闻人物所具有的新闻背景;二是用“播述”的风格来推出新闻背景,这时的处理就有别于“播读”,而是用“情绪”更鲜明的“讲故事——Story-telling”配以背景音乐的基调来完成。
第二,描述新闻人物所立文化平台。
对于节目所聚焦的新闻人物所立的文化平台的介绍,是以“描述”的、具有对“文学作品”处理的语气来进行。这部分大部分在广播节目里是“讲述+音乐”,在电视节目里是“文化符号+音乐+讲述化旁白”。此时主播的播音强化的是“声情并茂”,而不是如同对“英语硬新闻”的“播读”式的“有距离感”的事实罗列。因为此部分的内容,主要是对新闻人物所具有的风俗习惯、民风民情的描述。
第三,分析新闻人物所依社会体制。
节目所聚焦的新闻人物依存的社会体制,是形成所聚焦的“新闻”之所以能称为新闻的最重要因素之一,也是起了决定性作用的成分。节目内容对这部分的介绍,主要是以当今国际社会通用的话语方式如“第一世界”或“第三世界”,或是“市场经济”、“计划经济”等来定位。这时的主播在处理播音语气时,还是以“播述”的风格进行。而与上一段不同的是,此处的“播述”是以讲述“社会史”的色彩来完成,少了“文学风味”,多了“史实回溯”的厚重感。但在语速上还是“播述”而非“播读”。
第四,阐释新闻人物所融价值体系。
“价值体系”是建构所处其中的个体的“价值观”的重要因素,也就是其所形成判断“是非人我”的标准的底线所在。对于这部分内容的编排,节目一般是用阐释的方式先来进行全方位的呈现,就如同介绍我们中国在教育、社会体系里有对“三好学生”、“先进工作者”的评判标准一般,要首先告知处于异域文化情境中的受众。那么,驾驭这部分内容的主播在掌控播音心态时,是把握“阐释”的状态,在语气上是“介绍式”的,在语速上是要比上一段介绍社会体制内容要慢一些,基本上是达到每分钟200个英文单词的速度。不论是以广播还是电视节目呈现,主播的语速都可是一样的。
第五,提炼形成新闻人物之来龙去脉与其所具影响意义。
这部分内容大多是编排在节目的最后,当然,也有编排在节目的最开始部分,以期对受众产生即刻的吸引效果,这都无可厚非。但是,对一向处于异域文化情境中的受众播送的话,最佳的效果还是编排的节目的最后部分。毕竟,当不了解节目聚焦的新闻人物所依存的外在硬件环境后,才可以理解其之所以会产生的社会影响意义了。对于驾驭节目的主播播音而言,这部分的内容通常可有两种呈现方式:一是主播在演播室面对话筒或镜头的口播,二是配有垫乐的“解说式旁白”。当使用“口播”方式播音时,主播可以用“评述”(Broadcast Commentating)的风格来进行,时长在90秒以内。这时主播所秉持的播音心态是和受众一起分享,在了解嘉宾之所以成为“这一新闻人物”的所有来龙去脉后的一份明了。当使用“解说式旁白”播音时,主播可以把“评析”和“播述”结合起来进行。在广播节目当中,这种播音定位还是偏重于“播述”的,只不过是多了“垫乐”;而在电视节目中,这种播音状态更接近“总结式”的“播讲”。

2013级“英播”完形的“软新闻”深度报道主播与出镜记者“播讲”(201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