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软新闻”类节目主播的特点
Anchoring Characteristics of Broadcast Soft-news in English
This kind of show is almost always anchored by a host or team of hosts.(Timberg,1994)
对于驾驭这类节目的主播而言,他们对节目的影响力就完全大于英语“硬新闻”播音员和主播对节目的影响效应了。目前,对这类节目主播的影响方式的总结是:
Each of them developed a distinctive style within the more conversational format of their programme show.(Himmelstein,1995)
由于是新闻类中的“软新闻”,所以,节目的聚焦内容就不仅表现为深度分析与评述,更为重要的是其覆盖的内容的广泛性。正是由于这种对新闻议题的广泛覆盖,使得驾驭这类节目的主播就有了在根据内容而变化的风格的建立了。

2012级“英播”完型的“软新闻”主播与应邀出现在主播台上的记者互动景象(2015年)
第一个特点:节目里多重身份。
不论如何试图建立不同的“个人化”主播风格,这类节目仍然属于“新闻类”。正是由于这一分类,使得驾驭这类节目的主播们就有了多重的身份。
首先,从受众的角度看。这类节目的主播在整档节目中的表现,是具有“星光”的精彩语言的“即兴”呈现者。与此同时,他们又带有明显的参与节目的各环节的设计者的身份,这是因为节目韵律通过主播的既贴切又“游刃有余”的驾驭,使得内容的展开“环环相扣”,令参与节目的嘉宾和观看节目的受众不仅被饶有兴味地吸引,而且还被具有统领细化到秒的节目细节之“将帅”风采的主播个人魅力所折服。这些的受众印象,都是驾驭这类节目的主播之所以能够处于此类节目的部分原因,这也是主播们自身所具有的、能够转换于既有“新闻人”的“客观”又具有“演艺人”的“呈现”素质的“媒体明星”。当然,这些都是为节目的特点与定位服务的。
在已颇具“软新闻”节目设计历史的西方,对如此的职业特点有了以下的总结:
While it is host-centered,occurring in a real or imagined present tense,sensitive to the historical moment,and based on a form of public/private intimacy,the television talk show is also a commodity.(Tynan,1979)
其次,从职业人的角度看。这类节目在受众看来是当下“夺人眼球”的新闻事件或当事人,配以主播“精彩纷呈”的语言组织形成的“谈笑间”的评述或议论。而对于从事这一行业的职业人来说,受众对这类节目的以上感受,都是设计节目的预期值的部分体现而已。然而,要“深究”这份精彩的话,就会引发职业人在这类节目中的真实身份,即责任编辑、文化体现者以及社会趋向的引领者。
的确,对于驾驭这类节目的主播们所处于的工作位置而言,是完全不同于从事着面对手中编辑好的新闻稿件或提示器屏幕上滚动着的新闻条目,进行播读的“硬新闻”主播们,因为,驾驭英语“软新闻”的主播们一是要对节目内容投入更多的个人情绪、情感和情节,二是需要主播们完全以个人的理解来呈现节目的内容。由此,这样的主播就具有了在知识储备方面被冠以的“万金油”、在人格魅力方面被视为“即兴表演明星、时事评论员及大众精神代言人等”。然而,在节目中打拼的这类主播们,实际上是一组勤奋不已地对社会进行敏锐地观察和提炼事件与话题的新闻人。
因此,尽管如同美国同行David Letterman和Ophra Winfreyde是由美国文化审美背景构建的所谓“颇有名望”的主播,但对这类节目的驾驭方式在业界的定位,还是有值得我们借鉴的以下总结:
Hosts like Letterman and Winfrey had to constantly re-invent themselves,in the words of Kenneth Tynan,to sustain themselves within the highly competitive world of network television.(Carter,1994)
第二个特点:节目外的职业身份。
尽管英语“软新闻”类节目的风格由于内容的定位,而呈现给受众以“丰富多彩”、“五彩斑斓”的接收效应。但是,不能忽视的是:这类节目的主播们所具有的职业身份是完全超越了节目主播这一单一的身份和角色的。不是这些主播们自身需要“占据”多个职业位置,也不是这些主播个人需要“扮演”多彩的职业角色,而是这类节目的内容及定位特点要求他们必须达到如此的素质和能力。
首先,主播是“出品队生产者”。由于英语“软新闻”这类节目的内容覆盖,已经不能单纯地依赖通过外采记者的“按部就班”地工作来获得了。毕竟,英语“软新闻”节目内容的“被深化”聚焦与分析的前提,就是抛开英语“硬新闻”类节目的“直接化”事件聚焦,而是需要尽可能周全地达到对所聚焦议题或人物的背景的“来龙去脉”的细化“搜索”或“检索”。如此的“量化”工作,就需要系统化的“团队”的协作生产。可以说,一档英语“软新闻”类节目的播出,是一条完整的生产线的终结体。所以,就有了西方研究人员以下的总结:
The first governing principle of the show is that everything that occurs on the show is framed by the host who characteristically has a high degree of control over both the show and the production team.From a production point of view,the host is the managing editor;from a marketing point of view,the host is the label that sells the product;from an power and organizational point of view,the host's star value is the fulcrum of power in contract negotiations with advertisers,network executives,and syndicators.Without a“brand-name”host,a show may continue but it will not be the same.(Ibid.)
显而易见,在英语“软新闻”类节目的制作过程当中,以直面受众身份而呈现声音或形象的主播们,实际上已经称为了节目的策划人、制作人、出品人。而在这一庞大的生产线上,他们的实际操作,已经远远超越了对所聚焦议题的选择、采集和编辑了,而是对整个生产线进行决定“生存”的经营者。
其次,主播是“产品要素”。既然英语“软新闻”类节目的内容决定了驾驭其的主播的身份,尤其是这类节目是以“主播为中心”的特点呈现的,那么,在掌控整个节目生产线的过程中,主播们就必须以深谙节目的前提,来与节目的基调和风格融为一体。简而言之,主播必须成为所驾驭节目的“内容”,若是以媒体产品来归类的话,那就是称为所出品的“产品要素”。因而,主播的一口叹息、一声抑扬、一个停顿、一颦一笑、一举一动,就都成了为体现节目“精神气韵”的元素。至关重要的是:主播的个人魅力是与节目神采相辅相成的。
如此对主播的要求,也是由于这类节目的制作呈现方式决定的。以下的总结更进一步说明了这一点:
A second principle of the show is that it is experienced in the present tense.This is true whether the show is live or taped“as-if live”in front of a studio audience.Live,taped,or shown in“reruns”,talk shows are conducted,and viewers participate in them,as if host,guest and viewer occupy the same moment.(Ibid.)
既然是对热点新闻事件或人物的聚焦,那么不言而喻,节目的播出就是即时的、当下的。所以,能否使节目的内容与受众的期待值相吻合,就需要驾驭节目的主播能够既以新闻人的敏锐和快捷来融入节目的制作,又可以符合节目所聚焦内容的走向而迅速调整心态和决定呈现态度的语气来体现节目的灵魂。一句话,全身心、全方位地“浸泡”在其中。
最后,主播是“社会历史记录者”。英语“软新闻”类节目之所以具有令受众既关注又“津津乐道”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这类节目不仅仅引导受众去获得对所关心的新闻议题、事件或人物深层次的了解、理解或感悟,更为重要的是,节目所聚焦的内容就是源自受众所赖以生存的社会文化体系。进而,节目的内容覆盖,就是受众的心之所想,更是受众的集体记忆的书写与记录。
恰因如此的作用,使得驾驭英语“软新闻”类节目的主播们,就需要完全从所聚焦的社会文化情境里去挖掘、发现和呈现。如此的出发点,就使得主播们具有对形成节目所聚焦的内容的回溯总结能力,同时,也需要具有对其的前瞻能力。这里的回溯总结能力,是指当决定对某一新闻议题、事件或人物进行聚焦时,就要对与之相关的历史背景进行分析,从而解析出之所以形成当下这一被聚焦的内容的“过往”缘由;此处的前瞻能力,是指主播对节目所聚焦的内容能够形成引导受众视听的效应的预知力,并且是这种“引导”所具有的形成再回头看所聚焦的内容形成的“前车之鉴”效用。
如果说英语“硬新闻”类节目在受众间引发的当下效应是即刻的“震惊”等,那么,英语“软新闻”类节目的影响效应则是长久的“回味”或“陡然”又现眼前的“蓦然回首”。或者,就是陪伴受众走到至今的“精神支柱”,抑或是令受众“从来不需要想起,永远也不会忘记”的本体之分。

2013级“英播”完型的“软新闻”深度报道主播与出镜记者“议论”(2016年)
总之,是令受众间长久分享的群体记忆。对于英语“软新闻”类节目所具有的社会文化效应,有以下的总结:
As social texts,the shows are highly sensitive to the topics of their social and cultural moment.These topics may concern passing fashions or connect to deeper preoccupations.The shows reflect the issues of gender,race,and class.The shows are,in this sense,social histories of their times.(Holland &Kilpatrick,1993,P.302)
不言而喻,在制作具有如此传播效应的节目过程中,主播所起到的作用已经远远超越了单纯的连接节目与受众的“中间人”,而是对形成所聚焦社会议题与文化事件的分析者和记录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