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版结束语
Concluding Remarks for the Second Edition
距《英语播音学》在2012年的出版,已经是五年的时间悠然而过。这意味着五届毕业生走向的业界,更是有了对这本书的进一步检验的总结与思考。因为是填补空白意义上的著述,当其面世时在短短一年内就告缺货了。事实上,并不是专业学生数量扩大,而是专业之外的读者为了完美自身的英语表达效果,也加入了使用该书的行列。笔者自然高兴,但也更意识到该书承担的意义重大。
在这五年期间,中央电视台的英语新闻频道(CCTV NEWS)已经与其他外语频道合并建立起了中国环球电视台(CGTN)。显然,运用非母语展开的对外传播规模人人可见。由此带出的“国际化”新闻传播领域人才的需求,更是显而易见。在这个以非母语驾驭的对外传播职业队伍里,运用英语展开新闻传播式话语权建构的过程,就成为一个塑造和推介“国家形象”层面的议题了。尽管该书的核心是介绍运用非母语英语时必须达成的职业播音员和主播所需要的气息、语流、意群及语言情绪组成的语言呈现效果,但是,更具要求的仍是近乎“艺术般”苛刻的践行结果。这其中是从“生理口腔肌肉”到“职业口腔肌肉”之塑构步骤引发的“严苛”、从“发音准确”到“发音地道”之打磨环节激起的“煎熬”、从“阅读流利”到“播读达意”之内化外现垒砌的“风范”,及从“展示非母语”到“驾驭职业用语”之“任尔东西南北风”的“魅力”,都是从该书第一步说起的“一口气”开始。当然,只有带着“运用非母语”引发的“敬畏之心”带动的“兢兢业业”,才会在随之而来的“链条式”磨砺进程里“小心翼翼”地“走心”,而完全退去自以为是的“语言炫耀”附着的浮躁与轻飘了。写出如此的文字,只有将笔者视为“教练”而认真走过这一过程的“英播人”,尤其是已经在业界一线从业的“受训者”,理解得刻骨铭心。所以,当你翻开这本书时,不必急于得到结论:只要有了、读了这本书,就会了运用非母语英语进行播音了。其实,该书仅仅是理论与方法的介绍,而达到职业化标准的实践效果,就必须过一道道“严苛”的“受训”环节了。绝大多数“英播人”想到看到“英播”两个字,就会想到那位“严厉的”Coach Lin,就恰如其分地解释了他们在受训过程因“走心”而获得的感受。毕竟,“播音与主持”职业位置所要求的“艺术”,是非从业者或作为听众观众的旁观者所想象不到的“苛刻、刻薄、尖刻”的同义语。且不论使用任何语言,只要与“艺术”相关,要求就是一致的!
一句话:艺术领域里的“一天不练,十天白练”、“失之毫厘,谬以千里”的说法是有针对性的。从事运用非母语英语驾驭对外传播行业中英语新闻的播读,在一定程度上如同用英语唱歌。
书写这一版的前言时,正是2013级亦即2017届“英播”专业的毕业生离校之际。笔者没有去各种因毕业而组织的任何现场,即便是“走红毯”和“拨穗学位颁发典礼”。但是,仍与他们同呼吸般地分享着毕业带来的这一独特心情。没有“告别”而说的“再见”,因为“英播人”永远不说“再见”(Never say Goodbye),也不可能“真正告别”。原因只有一个:“英播人”将来在世界各地“出声音”、“出图像”,会一直出现在作为他们的教练及听众与观众生活里。因为没有告别的“再见”,就永远是记着“严厉、尖苛、刻薄”的学生、是受训者、是胆战心惊地驾驭非母语的职业人。如果说只因翻开了这本《英语播音学》而选择了“敬畏之心”小心翼翼之生活的话,也曾在面对受训者的“抱怨”情绪时动摇了严格指导之意,在今年为八七版电视连续剧《红楼梦》开播30周年举行纪念活动的作曲家王立平先生相遇时,他回顾如何训练了作为业余歌手的陈力近乎完美地完成了十几首插曲的演唱而被观众认可为“天籁悲音”的“《红楼梦》音乐语言体现者”的艰苦过程:“……讽刺她、挖苦她、刺激她,就是要让她‘疼’。得奚落她,得要求她,还不能哄,一哄我就白要求了。所以,哭就哭,走就走。一个字一个字地抠。在艺术面前该做‘好人’时做‘好人’、做‘恶人’时做‘恶人’,就是要在最短的时间达到最好的效果。……你就知道这几乎是一种悲壮。”
听到事过了三十年后的老先生仍是坚定如此的语调口气,字字句句敲在我的心上:训练引导“英播人”的过程,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在短短的一两个学期每周一次课的前提下、在没有英语语言使用理由及文化氛围的环境里、在受训者除了英语语言课外还需学习其他内容的思维交错状况下,若没有了“严格”、“严厉”和“苛刻”,即便顺利毕业拿到学位,也仅仅是徒有虚名罢了。所以,特别觉得也是在为笔者对“英播人”的“严厉”做了“知音般”的恰如其分、恰逢其时的总结,因为有强烈学习“英播”愿望的人越来越多,更迎来了研究生层次的攻坚者。在纪念1987版电视剧《红楼梦》开播三十周年的活动上,遇到了无与伦比的作曲家王立平先生时,即刻产生了“知音”感,就有了那张珍贵的合影照片。细想来,仍是同为敬畏“艺术”之“决绝”特质而具有的共鸣,即因为艺术,对自己苛刻也对同道苛刻。几天后,在央视的演播室遇见了演唱者陈力,这位曾经“被严厉”、“被苛刻”了的歌者,最终成为国人心目中成就了声像《红楼梦》的创作者,且达到了“后无来者”的极致。于是,与之合影的瞬间,成为艺术路上“苛求自身”、追求“完美”而激励未来的永恒“共鸣”!
至此,希望所有翻开该书的朋友,不论是带着“好奇”还是“试试看”的出发点,抑或是些许“茫然”和“无所适从”的心理,只需记得:运用非母语进行的口语化新闻播读播述表达,实则是一种“艺术化”的修为,也是对立志成为合格“英播人”必须达到“凤凰涅槃”所需的每个环节。毕竟,“英播人”喊出了:“凤凰是我们的图腾,在一次次的历练后,我们终将涅槃。”
林海春
北京·梅兰书屋
2017年7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