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束语
Concluding Remarks
书写至此,笔者更是对运用非母语从事媒体传播的职业人们敬佩不已,因为他们的工作形成的国际影响意义不言而喻。也为能够从事在此领域进行学术探讨、开拓和思索的事业而倍感幸运!这段结束语的书写,恰是处在激烈而精彩的2012伦敦奥运会赛事的天天直播阶段,参与“奥运”直播过程中的所有媒体人,都会感受到今天的媒体人承担的国际传播重任和媒体传播具有的势不可当的力量。“肃然起敬”之情油然而生!
对于个人和专业而言,书写至此,也就为建立于2001年的、如今走过十年的“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英语节目主持方向)”【简称“英播”】的专业理论体系及一线业务的探讨画上了一个句号,因为在这一时段笔者独自承担了所有专业核心课程的内容设计及讲授。
毕竟,这一专业方向已于2009年改为“英语(节目主持方向)”,这样,其所属的学科研究领域,就从“新闻传播学”转到了“外国语言文学”领域了。专业也就成为“英语”了。自然,以如此的学科定位为出发点,随着时间的推进,新视角的理论研究会引发新的解释或观点,笔者甚为期待。
不过,到目前为止,基于“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英语节目主持方向)”依托的“新闻传播学”领域,更是这些年笔者通过开发和讲授这些核心课程与学生“教”与“学”互动的积累,进而已经出版了《英语节目主持人概论》(此从业群体职业人的特质概述);《英语播音学》(怎样运用非母语英语播报新闻);《英语辩论》(体味“西方”逻辑思维方式及其对社会政体运行的影响效应);《英语采访艺术》(如何运用非母语英语进行广播电视节目素材获得所需的“有问有答”互动);《英语节目主持艺术》(如何运用非母语英语主持各类广播电视节目);《英语节目采编播实务》(如何运用非母语英语制作各类广播电视节目作品)。这一结果不仅仅是理论与实践的互动排序,更是伴随“英播”学生心理成长、视野开阔的进度而设置的。
从狭义层面上看,这些书名基本上就是“英播”所开设的专业核心课程的名字,即一年级下学期和二年级上学期开的《英语播音理论与实践》(上、下)、二年级下学期开的《英语辩论》、三年级上学期开的《英语采访艺术》、三年级下学期开的《英语节目主持艺术》、四年级上学期开的《英语节目采编播实务》以及贯穿“英播”四年学习和适合从业人员参考的《英语节目主持人概论》。
从学术层面而言,所有这些看似很多门的课程,实际上是一门《广播电视新闻学》各重要篇章的深化。当然,由于是使用非母语英语来驾驭节目内容的编排、播出,因此,“英播”的核心课程内容是以《英语广播电视新闻学》加《跨文化新闻传播学》的原理为基础而展开的。
从广义层面来说,努力写出这套系列的意义,还可为从业人员及对这一职业领域感兴趣的读者提供相对系统化的文字依据。尤其是对当今世界格局走向的注目,可以认识到:经济的“全球化”引发了的文化同质化局面,直白地说,就是美国文化的主流化,令非北美文化圈的其他文化更加有意识地为自己的文化“呐喊”。所以,期盼这套书为我们的文化传播者们提供一个别样的思考角度及审视角度。
一句话,这些核心课程就是对集采编播一体的记者型英语节目主持人进行系统化培养和训练的每一个紧紧相扣的环节及阶段。
运用非母语英语作为广播电视节目的播出语言,可谓不足为奇,毕竟我国的“外语英语广播”已有相当长的历史了。然而,在大学设立培养运用非母语英语担任播音员主持人专业,还是颇具领先意义的。稍作回顾,其伴随的历史脚步清晰可见。
当1977年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学生进入大学校园后,学“英语”的设置便在中学层面以必修课的形式出现了。而随着20世纪80年代第一批“公派留学生”这一名词的出现,“攻外语”的势头在有着机会的人群中暗潮涌动,人们以“外语”为桥梁,来试图观看呈现在眼前的“外面的世界”;当20世纪80年代后期出现了“自费留学”的政策后,“外语热”在整个社会铺天盖地般地奔涌而至;而当21世纪到来后,我们中国与世界其他部分的交融,使得“外面的世界”也产生了要了解中国的势头。“外语广播”更是从只有一家的“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发展到电视台的外语节目全天候播送的全方位覆盖。
然而,既然是以广播电视节目的形式来播送,就需要使用职业化的外语水准来对节目内容进行制作。如此,就需要有大量的符合这一职业领域要求的从业人员来完成庞大的采编播制的工作。在这样的背景下,培养我们中国人运用非母语英语来进行英语广播电视节目的播音和主持的专业教育,也就应运而生了。这也就是被称为“英播”的“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英语节目主持方向)”及“英语(节目主持方向)”的简称。从于2001年在北京广播学院的第一届招生起到已改名为如今的中国传媒大学已招的第十一届500多位学子的人生轨迹与之紧密相连。
自2002级“英播”起,面对聪慧如精灵般的受训者们,笔者获得热情和动力,也倍觉幸运能将多年在海内外积累的从业经验与教训与之分享,更感到肩上所承担的一份厚重的责任。尽管当时面对只有已经设计好的培养计划上各核心课程的名称,而没有任何形成文字的各门课程之“教学进度表”、“教学大纲”的挑战与风险,来书写出相应的中英文版的文字。那一过程的劳作与结果,要感恩以前在业界的积累、海内外的生活与工作历练后的沉淀。
于是,在一年又一年的探索中,笔者总结出了“英播”专业核心课程的授课理念,是以引导受训者们如何运用非母语英语为职业语言,而非单纯地教授英语语言技能,只是后者的比例要小得多。毕竟,英语语言技能部分已经由那些纯英语语言课程承担,而核心课程的设置是属于“新闻传播学”里的“跨文化新闻传播学”的一部分。即便是如训练受训者们如何用气用声的《英语播音理论与实践》一课,也是教导如何达到英语播音要求的气息使用和发声位置。这其中,用非母语英语呈现的内容是必须具有新闻色彩的,而非单纯标准动听的英语语言了。寻找到这一教学与职业间关系的定位,就定到了培养具有跨文化媒体传播素质的“新闻人”的目标。
不可否认的是,如何将从出生以来逐渐形成我们母语用气方法、发声位置的,尤其是把我们中国人积习已久的学习和说英语的18岁、19岁的高中毕业生们,训练为“英语播音与主持”职业要求的标准,是一个极具挑战的过程。虽然笔者自己知道是怎样掌握了这一训练转变的,但以授课的方式讲出来并在有限的课时里能让年轻的受训者们正确完整地掌握其中的“说法”和“做法”,又更是需要“琢磨再琢磨”、“设计再设计”的探索过程。于是,这是笔者所写的“英语播音与主持系列”著作中,书写得最惬意又最直抒胸臆的一部。究其原因,毕竟是在写出把自己如何从一位如他们般的中国人,经过贵人们的指点与自己的努力后,成为能够驾驭非母语英语进行广播电视节目播音的经验形成文字的过程,也不时回忆起在训练引导的过程中他们展示的“形形色色”的学习细节,进而更会有兴奋地与那些也渴望成为这一类职业人的年轻学子们分享的心态了。
诚然,讲授这些核心课程是“最具挑战性”的,尤其是这门《英语播音理论与实践(上、下)》。唯一原因,就是如同教婴儿说话般对受训者们进行引导,将如何使已经成年的我们中国人,能够近乎完美地掌握运用非母语英语作为广播电视职业用语而非日常的会话英语的水平。这些已成年受训者的英语发声发音早成习惯,而英语广播电视职业播音的用声和运气标准,却是与之有很大不同的。即便未经专业训练的母语是英语的人,也不能胜任这一职业位置,虽然他们的语言表述词汇丰富、语法几近标准、口语近乎精准。然而,笔者面对的是对“英语文化与社会”有着“误解”或“雾里看花”般的知识和认识的、对本国社会现实完全没有涉足而又对自己的未来充满想象的高中毕业生。
婴儿是不问“为什么”而单纯和全心地来接受所得的,所以很多艺术专业的教师都秉持“宁可招如同一张白纸”的考生。但是,眼前的受训者们可是记住了自己是“千里挑一”、经过极具挑战的“专业面试”及“高考”、带着“自己的认识”和强烈的“自尊心”来实现具有所谓“光环”的专业梦想的。他们雄心勃勃、志得意满源自已经出色的英语语言能力、他们的“初生牛犊不怕虎”心态来自对未来和生活的想象。可以说,引导他们的过程,已经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还需辅以对专业、职业以及修为个人性情以使其与之相配的点悟。疲惫的时候,真希望只是讲授那些“讲座式”的课程。但面对充满期待的学生们,还是既“苦口婆心”地讲解,说千万句,都是围绕着一个中心——“不只是说好英语,当然英语语言能力是重要的。你不是学语言的,而是用语言的新闻人”;又“亲力亲为”地示范如何规范地持话筒盯镜头,全是为了传递一个信息——“这些是传播工具,最重要的是你说什么怎么说,声音和形象不是最重要的,尽管是一个重要的职业要素。因为你不是演艺工作者塑造角色,而是事实信息的传播者”。如此把一秒一秒钟的课程坚持了下来,一眨眼,已是10年走过:貌似“单打独斗”般地“开山劈路”,实为“相互鼓舞”地“互动探讨”。
总结起来,在为处于北京的“北广”和南京的“南广”同时开课的这些年里,十几轮的教学互动转眼就过去了。看到一届届毕业生们经媒体挑选在一线工作的表现后,证明笔者的教学内容安排及引导方法设计是有效的。欣慰之余,将这些独特的内容和动感的方法加以梳理后,以文字方式系统地呈现出来,只为能给有志于这一职业位置的人们提供一些可行的参考文字。同时,也以此来表达笔者对所有走进“英播”的人们的感激之心:
感谢走进“英播”训练过程的所有受训者们,你们的出色、努力、追求,传递给笔者一分坚持的力量,令笔者更加用心设计出“删繁就简”的引导方法。如今,我们共同分享“英播”的成长与收获。
感谢支撑“英播”走来的所有担任其他有关语言和基础新闻与传播理论课的同事们,你们的扶持、合作,交给笔者的是一分宝贵的信任;你们的呵护、点拨,让笔者倍加珍惜地走出这条开拓之路。现在,我们一起回味一个被称作“英播”的专业所积淀出的探索与攀登之意义。
感谢一直鼓励笔者“笔耕不辍”的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的阳金洲编辑,其对学术的严谨追求辅以对生活泰然处之的豁达态度,鼓励笔者将多年积累的关于培养母语为汉语的我们中国籍学生们,成为能够在业界独当一面的职业人之经验书写出来,才有了这本专著里的每个字每幅图跃然于文档之上。进而,使得“21世纪英语播音与主持系列”以完整的体系,出现在这个世界里。
感谢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的任逸超、赫铁龙、刘洋编辑,依据其独到的理解形成的视角,使得这本书的编辑排版独具符合“英播”内涵的风格。进而形成“书山”上的一朵朵雪莲,更似映衬着“英播”图腾“凤凰涅槃”的轮回烈焰。
感谢永远信任和支撑笔者的在国内、瑞典和丹麦的家人、友人和同事们,笔者如此“不顾‘人间烟火’的‘乐趣’”、如此“心无旁骛地‘自我为中心’”而投入此领域的教学科研探讨过程里,将“英播”核心课程系统化地书写成这套书,现在已经完整地和“英播人”及有志于这一职业领域的人们见面了。这是出色的“英播”学子与笔者互动的结果,是坚守的同事们“裹挟”着笔者的结果,也是笔者就职的“中国传媒大学”搭建的平台、所赋予的探索空间呈现的华彩,更是笔者得以欣慰“回家”的理由了!
如此庞大的系统化总结和书写,一定会有不足之处,皆因笔者个人知识积累与对此科研领域学术历练有待进一步拓展的缘故。虽有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特性形成的局限,但更是成为笔者永远保持“谦卑”而不懈求索的动力。因此,虔诚地期待所有的文字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总之,笔者倍感“三生有幸”获得如此的信任。虽说天赋之责重大,但秉持“头顶三尺有神灵”的老老实实态度、“人在做,天在看”的精神力量构成的“隐形翅膀”来担当,所以,形成了支撑体力心理的支点是:授人以渔!陪你走一程!!
林海春
2017年6月6日于北京“梅兰书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