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甬江水,巍巍招宝山。千年镇海生于海、兴于海而又盛于海。古代镇海先后改名为望海、静海、定海,始终脱不了一个“海”字,因为她本来就是“海堧之地”。先民占尽了海上人家的鱼盐之利,也尝够了近海的苦头,较内陆地区更重视水利,是以至今依然保留着大量的古塘、古碶、古桥和古道。这“四古”,为镇海人民生息繁衍、安居乐业发挥了巨大作用,谱写了一曲曲光彩夺目的篇章。

由镇海区政协文史委编纂的《海天拾贝——镇海古塘古碶古桥古道》即将付梓,这是区政协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定文化自信,延续镇海文脉的一次生动实践。遥想当年,修建“四古”的设备何其简陋,技术何其落后,巨量的财力人力畜力投入,过程之艰辛,无不诠释着镇海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塘,堤岸,堤防。镇海地处甬江口、东海滨,自古以来都在不停地垒塘围涂。众人熟知的后海塘,自唐以降,历经各代志士仁人的捐资修缮,才有了现在的镇海一景,并作为省级文物被加以保护利用。碶即用石头砌成的水闸,乃宁波地方“特产”,有“拒咸蓄淡、排涝泄洪”之功能。老宁波说:“阿拉宁波地方,有河必入海,入海必通碶。”清人陈科祖孙三代殚精竭虑修缮的化子闸,至今仍屹立在中大河上。古桥,亦是镇海江南水乡绚烂画卷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在厚重的史册上不可或缺。据1963年普查,全县桥梁多达1887座。桥多,传奇也多。百岁桥、千岁桥,都是以捐建人的年龄之和命名;伏虎桥之名,源于先民在此降服过一只“吊睛白额虎”;大统桥,乃范徐丽泰之父徐大统捐建;骆驼街道之名源于骆驼桥,贵驷街道之名源于贵驷桥……至于古道,又分为纤道、驿道、山道。岁月不居,古道上演绎了太多精彩烂漫的故事。开凿于明代的桃花岭山道,在抗日战争期间曾是浙东游击纵队军政人员的主要通途。白云飘飘、海风劲吹,多少古道已漫漶难寻,但红艳艳的桃花岭上,桃花依旧。

“四古”之于镇海,影响持续且深远。漫步这乡间小路,举目望去,定会有一些古朴的塘、碶(闸)、道、桥,以及以“四古”命名、依稀可寻的自然村落、街巷阡陌、田园集市,乃至烙有“四古”印记的生活习俗、方言俚语。这些古物件和已经流淌了千百年的小河,连同江南人家,构成了一幅幅“小桥流水人家”的风景画——尽管那河边人家早已不再是茅檐低小,但小桥依然,流水依然……

“四古”是实物构造,更是镇海先民活动的信息载体,蕴含着先民们为建造、维护“四古”所做的努力,也包罗着由“四古”而起的村落兴衰、集镇发展和各种民间逸事,其留下的时代履痕,既有敢拼会赢的奋斗精神,也有乐善好施的爱国爱乡之情。“四古”就像是一首首凝固的诗歌,记录了镇海先民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光彩瞬间,也记录了英雄镇海荡气回肠的辉煌篇章。虽然,不少过往已湮没于尘埃之中,但那些宝贵的精神财富不会被历史忘却。今天的镇海有着“商帮故里”“院士之乡”“厚德镇海”“书香镇海”等诸多美誉,莫不是这些伟大精神遗存的当下侧影。挖掘“四古”以及由其延伸出来的隐秘而宝贵的精神财富,激励后人励志笃行,正是此次编纂“四古”的意义之所在。

回望去岁峥嵘处,筚路蓝缕启新声。在党的坚强领导下,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圆满收官后,我们又以“四个自信”的铿锵脚步迈入“十四五”,迈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沧海桑田,起源于微小而持久的力量,一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落小落细落实。这落小落细落实的微小力量,汇入新时代的洪流,定会铸就石林山海,造化奇观。同先辈一样,我们也将以执拗勇猛的劲头、梯山航海的胆魄、吐哺根脉的情怀,赓续荣光,砥砺前行!

是为序。

2021年3月

(戴凌云:宁波市镇海区政协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