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宝山下王家碶

第四节 招宝山下王家碶

王家碶建于五代,宋元时期尚存。民国《镇海县志》载:“东门浦碶,旧名王家碶,坐落东城门外之候涛山下(即今招宝山麓下),自五代置县建城以来,迄于宋元,相继不废。”

古时,镇海城中之濠河水通慈溪茅洲闸,合中大河水,经骆驼桥抵西水门,而入数武(一武为半步)即折而南,可数武又折而东,经县治之北,循卫治之南,而环带于学宫之左,其北则有后沙河,至渊德观,西而上接梓山之阴,城之东故有王家碶而输泄于海,是城内排洪的主要设施之一。

明洪武年间,碶被废。洪武二十年(1387),信国公汤和建定海卫时,扩大城池,辟有六门,除小南门外,五门均筑瓮城。洪武二十九年(1396),卫指挥刘澄增建小南门瓮城。永乐十三年(1415),都指挥余成以北城濒海,堵塞北门,留五门,东称镇远门,南称南薰门,次南清川门,西称武宁门,次西向辰门。城墙外有护城河,河上设有吊桥,供行人出入。城之上有敌楼十处,雉堞二千一百八十五堵,警铺三十九处。护城河自东至西环绕,全长九百六十六丈五尺。其中东段宽五丈,南段宽四丈六尺,西段宽十三丈,深均为二丈。开西南新闸,塞西水门及王家碶,致城内外水隔绝不通。王家碶废弃,东城门外,天长日久,河淤为涂,水患成浦,俗称东门浦。

招宝山中峰古道起点立有“第一山”碑,抗倭名将、明都督卢镗曾用“六国来往处”“平倭第一关”十字来阐明“第一山”之意。对于招宝山的地理位置及其在历史上作用,清朝诗人有“莫小候涛山,东来第一关”等赞誉之句。古人誉招宝山为“第一山”,东门浦便称“第一山浦”。

王家碶为县城出水之要口,负郭之田,旱则资以灌溉,涝则借以宣泄,因水不入城,一旱则涸,一涝则壅,污水灌入,民多疾病,逢大旱年分,城厢一有火灾,仓皇失措,非特无以利农,功不无以保民居也。明嘉靖时,鄞县人兵部尚书张时彻相度地形谓:宜修复故道,接西来之水,涝则由东以泄,匪直风气攸钟,亦且兼资灌溉,建议东门浦外筑碶闸。隆万年间,复开西水门,而对东门浦筑闸不予受理,历代父老俱以东门浦未开为憾。

道光年间,因城内火灾,损失严重,恐蹈前辙,重开东门浦呼声迭起;道光二十三年(1843)秋,一场大风雨,水高一丈,舟行桥上。里人王曰升、袁国清、乐涵、夏廷、郑德标、夏寅、陈修敏、陈修己、陈修纪、陈修简、谢洁贤、朱藩、车汉沛、郑棠、史伟、樊尊性、金汉津、林诰、胡在洙、李昌距、陈懋毅、车汉全、王仁余、葛志元等又提议筑东门浦碶,以疏泄河流。咸丰年间,张锡申等二十人联名请求复故道,兴修水利,于东门浦设碶筑闸,而慰众望。同治年间,谢棣贤等十六人又提出复建东门浦碶的议案。但因工程浩大,经费缺乏被搁置。

光绪二十五年(1899),邑绅王人监、王以劳、盛炳纪、陈修榆、包康年、郑世椿等同心协力,分头募捐,以兴水利。经过一年多努力,疏浚城厢内外河道,并开复东门浦,设碶闸三眼,中眼高一丈五尺五寸,边眼高一丈四尺;阔一丈四尺,三眼共长三丈二尺,成前人未竟之功,以成百世之利,其造福于桑梓者诚匪浅。新建碶闸在桥栏上刻石为“第一山浦”,意即“第一山”下有浦,故名,又称第一山浦闸。